從日本九州到台灣高雄,極端降雨產生的災情頻傳。為了因應極端氣候,日本東京都下水道局在去年5月製作了豪雨與淹水對策簡報,民眾可以從中認識到,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城市的降水與防洪。
東京都下水道就跟其他城市一樣,處理的是一般家庭廢水以及雨水。倘若沒有河川氾濫,下水道在過去可讓市民在豪雨時免於水患。然而近年「集中豪雨」逐漸增加,即便河川不氾濫,雨水也會溢出下水道,造成部分區域的水患。
除了集中豪雨,下水道之所以發生溢水還受到都市發展、地形等因素影響。根據簡報,隨著都市道路化,地表從泥土變成柏油路,雨水不容易直接從地面滲透到地下,因此大多排進下水道中,「和40年前相比,進入下水道的雨量增加了1.6倍。」
簡報中也指出,某些下水道因為位處低窪,便會承受較多的雨量。或者下水道位置淺,排水能力較為不足。「以往地形低、容易集中雨水的地方,有很多沒有源頭的河川。加上都市化的影響,河川環境惡化。1950年代,為了普及下水道,便把這樣的河川鋪蓋起來,成為距離地面很近的下水道。」
都市中的集中豪雨現象
近年因為暖化等原因,像是倒水一般,超過50mm的豪雨愈來愈頻繁。降雨方式也發生改變。同樣在東京都內,澀谷放晴的同時,相距10公里左右的池袋卻降下豪雨。或者一個小時內下了58mm的地方,其前後一個小時的雨量卻僅有5mm與1mm。無論區域或降雨時間都非常集中。
對策:下水道改建
為了抵禦豪雨來襲,東京都打算讓城市全部區域的下水道,都能承受一小時內50mm的豪雨;至於可能發生大規模淹水的區域,像是目黒區的上目黒、世田谷區的弦巻等地,則強化到可以承受一小時內75mm豪雨的程度。
為了達到前述防洪強度,日本政府需要新建更深的、巨大的下水道。由於要避開地鐵設施等原因,有些新的工程距離原有下水道達20公尺之遠,並距離地面40~60公尺。下水道的長度也有5公里或8公里不等。工程浩大,需耗時1~20年。
在東京都完成新的下水道建設之前,一般民眾可以幫忙清除排水孔蓋的阻塞物,也可以在地下室門前設置擋水板,或是在自家土地設置「雨水浸透設施」(可蓄積雨水並逐漸沈降於泥地下的無蓋容器或類似的水管),分擔下水道的排水負荷,降低水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