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管法》修法草案10月將預告 確定納入2050淨零碳排、碳定價機制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溫管法》修法草案10月將預告 確定納入2050淨零碳排、碳定價機制

2021年10月04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環保署目前正在進行《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溫管法)修法作業,環保署長張子敬今(4日)表示,草案中確定會明訂「2050淨零碳排」,並新增調適專章、碳定價等機制,預計這個月就可以提出預告。但張子敬坦言,後續還要經行政院審查,沒有把握在年底前送進立院,可能要等到下個會期才能審議通過。


環保署長張子敬今日表示,《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預告將在10月公布,後續還須經行政院審議。李蘇竣攝

修法草案預告將在10月出爐 盼立院下個會期過關

隨著民間對氣候變遷議題提高關注,總統蔡英文也在今年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淨零碳排」,作為重要法源依據的《溫管法》修法進度成為討論焦點。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日邀請環保署長張子敬、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對此進行報告並備詢。

張子敬指出,環保署正進行《溫管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作業,確定會將「2050淨零碳排放」納入法條,並且增加調適專章、碳定價機制,提升國家氣候治理能力,草案目前已進入收尾階段,本月就會提出修法預告。

但張子敬表示,10月公告後,待兩個月的預告期滿,約12月才能將草案連同民間意見一起送行政院審查,以此時程而言,「沒有把握」在年底將法案送進立法院,可能要待下個會期才能審查。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日邀請環保署長張子敬、經濟部次長曾文生,針對《溫管法》修法進度、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及因應歐盟碳關稅進行報告並備詢。李蘇竣攝

2050淨零路徑仍不明 立委憂難以達標

張子敬進一步說明,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自2018年即呈現負成長,整體已趨向平緩,優於新加坡、韓國等鄰近國家,可見台灣的碳排放已經與經濟發展脫鉤。目前國際已有135個國家承諾要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包含歐盟等各經濟體也紛紛入法,要建立碳關稅機制、達成淨零目標。在此趨勢之下,台灣也不能缺席。

但要如何達成淨零,各界期待政府能說明具體的路徑。立委蔣萬安質詢表示,在環保署短短幾頁的報告中,不只沒有針對減碳可能造成的產業衝擊進行評估、提出因應對策,就連最重要的淨零路徑都沒有說明,難以讓人信服。張子敬回應,雖然修法工作由環保署負責,但詳細路徑要待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統合各單位意見之後,再擬定具體路徑,最快11月公布。曾文生也說,2050年距今有30年的時程,相關綠能、減碳技術在未來會不斷推陳出新,必須要詳細規劃。

蔣萬安則不滿質問,行政院減碳辦公室去年一整年只開一次會,才會導致淨零路徑遲遲無法提出。


擔任社福及衛環委員會召集委員的蔣萬安,認為環保署應該向社會說明減碳的路徑。圖片來源:翻攝國會頻道

歐盟2023年將實施碳關稅 經濟部:鋼鐵業影響最多

歐盟於今年7月14日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未來將針對未遵守歐盟碳排放規定的進口產品徵稅,計劃2023年開始試行,2026年全面生效。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今說明,目前CBAM規劃以高耗能產業為主要課徵對象,如水泥業、鋼鐵業或電力業等共248項產品,其中我國有212項輸歐,又以鋼鐵製品最多,但短期之內,整體影響不大。

立委也擔心,距離2023年沒剩多少時間,台灣產業是否已具備碳排放統計的能力。張子敬說明,環保署一直都有在進行碳排放盤查作業,目前80%的碳排放源都已完成盤查,國內產業的碳盤查工作,可以趕得上2023年的歐盟碳關稅制度。

碳定價金額仍保密 經濟部:將參考貿易競爭對手價格

面對國際間「以價制碳」的趨勢,立委也關心我國若沒有相關碳定價,恐怕會影響各產業。曾文生強調,碳費是減碳的必要工具,如今已不用討論「要不要收費」,而是該討論「要怎麼收」。曾文生進一步說明,由於目前各大企業都已投入減碳工作,因此經濟部規劃透過「大帶小」的模式,協助大企業帶動相關中小供應商,再搭配環保署碳盤查,讓中小企業知道自己的碳成本。

至於碳費的金額會落在多少,張子敬守口如瓶,堅持不透漏任何數字區間。他無奈表示,費率需要徵詢各界意見,「我講了就會阻斷大家的討論」,並強調訂定碳費的目的是要促進減碳,不是為收錢而收,因此會透過修訂子法擬出一套完整的經濟工具。

曾文生表示,碳費涉及出口競爭的問題,未來還要參考國際貿易對手的狀況才能制定。當立委林奕華問到「每噸二氧化碳定價新台幣300元會太高嗎?」曾文生透露,以目前狀況來看,可能會有點影響台灣產業的競爭力。

他比喻,國際間透過碳定價達到淨零的路程就像一場自由車公路賽——比起自己加速衝刺,如何跟緊領先隊伍、精準配速才是抵達終點的關鍵。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強調,碳費一定會收,但涉及出口競爭問題,必須參考國際間貿易競爭對手的狀況才能制定。圖片來源:翻攝國會頻道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