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顧:東南亞經濟體面臨氣候風險 減碳不作為將損失28兆美元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投顧:東南亞經濟體面臨氣候風險 減碳不作為將損失28兆美元

2021年10月18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黃鈺婷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氣候變遷從來不只是環境議題。東南亞因為長期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獲致快速的經濟成長,目前已是價值3兆美元的經濟體。與此同時,東南亞也是全球最易受極端天氣衝擊的地區

近期多家投資顧問公司發表報告,分析東南亞地區的「氣候行動」或「不作為」會帶來多少經濟收益,或造成哪些損失。


德勤經濟研究所指出,東南亞各國若能緊急採取行動延緩氣候變遷,在2070年之前,將締造12.5兆美元的經濟收益;反之則將虧損約28兆美元。圖片來源:Michal Klajban(CC BY-SA 4.0)

德勤:控制升溫 東南亞GDP可年增3.5% 反之年減7.5%

根據《彭博》(Bloomberg)報導,德勤經濟研究所今年8月發表的報告指出,如果東南亞能夠以控制全球升溫1.5°C為目標,培植相關產業與技術,則在未來50年內,相較於氣候不作為的基準情境,東南亞地區GDP每年可平均增長3.5%。

然而,如果東南亞沒能大幅減少碳排,且全球升溫幅度在2070年達3°C以上,按現值計算,東南亞將損失約28兆美元,而且這幾十年內,GDP成長率每年將平均減少7.5%。

德勤對東南亞未來情境的描述,預示了東南亞勢必要做出的權衡。儘管承擔巨大的氣候風險,且脆弱度高,東南亞地區許多國家仍因擔心經濟淪為能源轉型的犧牲品,而不願根據《巴黎協定》做出大膽的減排承諾。


東南亞因為長期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而獲致快速的經濟成長,目前已是價值3兆美元的經濟體。圖為新加坡中央商業區。圖片來源:Basile Morin(CC BY-SA 4.0)

氣候反撲重擊東南亞 數十年經濟成長恐化為泡影

雖然減少碳排會需要從結構上大幅調整成本,但德勤報告指出,氣候不作為帶來的成本更加高昂——不受控的全球升溫,將造成農業與觀光產業的損失,同時使人民健康惡化;海平面上升使得低窪國家的土地沈沒;而極端天氣事件則將加速資本衰退。

德勤表示,「東南亞數十年來得之不易的經濟成長,可能因未受減緩的氣候變遷而遭抹滅。」

最受影響的產業將是服務業——至2070年可能損失9兆美元——其次是製造業、零售與觀光業、營建業、礦業與天然氣業。東南亞有超過八成的經濟產值來自這些產業別。

《越南通訊社》(VNA)報導,德勤東南亞執行長Philip Yuen強調,在未來10年內,東南亞各國必須盡快行動,以免因為氣候變遷而遭遇無法挽回的損害。

淡馬錫等:轉型綠色經濟,東南亞尚缺2兆美元投資

根據《海峽時報》報導,近日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微軟(Microsoft)與新加坡淡馬錫控股(Temasek)發布報告指出,在2030年之前,東南亞還需要2兆美元的投資,以朝綠色經濟轉型。

報告指出,東南亞國家位居許多全球供應鏈的最上游,扮演著資源與食物供應者的重要角色,如橡膠、米、棕櫚油、半導體等。然而在這些供應鏈上,有許多都還排放著大量二氧化碳,使氣候變遷更加惡化。

報告作者群表示,這使得東南亞地區的企業在商業競爭上屈居劣勢,因為全球的重要客戶在合作企業的選擇上,越發要求對方的氣候目標應與《巴黎協定》一致。

貝恩策略顧問公司亞太地區執行合夥人宣卡爾(Satish Shankar)說,「對跨國企業來說,若要達成淨零轉型,東南亞地區的去碳化勢在必行。」


東南亞應轉向能源效率、電網現代化與再生能源等領域發展,並應終結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圖片來源:Kenueone/pixabay

全球淨零少不了東南亞 終結煤炭依賴有望嗎?

《海峽時報》建議,具體而言,東南亞應該要從資源開採轉向能源效率、電網現代化、綠色運輸、碳捕捉技術等領域發展,並且應該開發豐富的再生能源,如地熱、太陽能與離岸風力等資源,並終結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尤其是煤炭。

淡馬錫等報告指出,如果現在立刻採取行動,將有機會創造1兆美元的商機,其中,新興領域將在2030年之前替東南亞地區貢獻約6%至8%的GDP。

然而,目前東南亞地區只有印尼和寮國做出淨零承諾,若以遵循《巴黎協定》的排放量目標來看,東南亞地區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會超標30至40億噸。

在全球朝淨零目標前進的路上,《海峽時報》指,「如果少了東南亞,全世界都不可能達標。」

作者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黃鈺婷

大學主修外文與社會學,研究所念環境教育。期許自己做好環境資訊的轉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