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系列】會前盤點各國NDCs 2030減碳力道依舊不足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COP26系列】會前盤點各國NDCs 2030減碳力道依舊不足

2021年11月01日
文:高宜凡(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若把那些還未繳交更新版NDC的國家都算進去,按照他們五年前提出的減碳計畫來估算,2030年的全球排放量仍會比2010年增加多達16%。

圖片來源:聯合國臉書

COP26開議前夕,聯合國公布了最新版的《國家自訂貢獻完整綜合報告》(NDC Synthesis),結果不僅令人洩氣,也再次反映了2030前減碳力道不足的事實。

該報告追蹤了截至10月12日,來自143個締約方所繳交的116個新版NDC內容。其統計結果為,裡面已有71個締約方制定了2050碳中和目標,2030年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大約可比2010年水平減少9%。

不過,別忘了,聯合國可是有將近200個會員國,若把那些還未繳交更新版NDC的國家都算進去,按照他們五年前提出的減碳計畫來估算,2030年的全球排放量仍會比2010年增加多達16%!無怪乎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直言:「世界正通往升溫2.7°C的災難性道路上。」

不降反升?2030排放量依舊持續攀高

IPCC很早就指出,如果要將地表升溫幅度限制在1.5°C,2030年就必須先將全球排放量減少45%(相較於2010年),就算退一步以2°C防線來看,起碼也要減個25%才夠。

國際能源署(IEA)執行董事Fatih Birol不久前受訪時即表示:「2021是很特殊的一年,我們看到了兩個相反的趨勢,」一方面,各國都高呼減碳,紛紛提出長期的碳中和或淨零承諾,企業和民間也響應者眾。但另一方面,因疫情逐漸遠去的反彈效應,這一年,也很可能是全球排放量再創新高的一年。


各方統計都指出,2030年前的減碳幅度無法守住升溫防線。圖片來源:IEA推特

聯合國環境署(UNEP)執行董事Inger Andersen便強調,如果大家一直想等到2050年才實現淨零排放,其實意義不大,眼前最需要的是2030年前的積極行動。

再過幾個月,《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問世即將屆滿30年,歷來的氣候研究和佐證數據一再提出,但人類減碳的步伐始終緩慢、有時還會倒退,到底為什麼?

答案是,氣候變遷從來不是單純的科學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首先,儘管氣候變遷導因於人類活動及相關行為,已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但其責任歸屬孰輕孰重?仍有不小爭議。

歷史責任有差,更受國內政經情勢牽制

理論上,較早進入工業化、如今也較富裕的已開發國家,應背負較重的歷史責任。然而,目前位居榜首的幾個排放源,都來自中國、印度、印尼等新興國家群。因此,每次在氣候會場討論誰該減更多碳?誰該出錢出力?都成為爭執不休的無解難題。

當西方世界要求開發中國家提出更大的減碳力道和承諾,他們自己的人均和歷史排放量,同樣是造成地球暖化的元凶之一。


世界各國的排放比重不一,其氣候政策也常受國內局勢左右。圖片來源:聯合國官網

其次,不管各國元首和談判官員有多願意在會場許下承諾,都無法迴避自身國內的政治局勢和經濟顧慮,更別提一換了執政黨派,氣候政策也跟著翻盤的諸多前例。

君不見,美國總統拜登上任至今拋出的許多氣候政策,從高達3.5兆美元的社會及氣候開支法案,到最近提出、包含乾淨能源、電動車抵稅、減碳科技獎勵的5500億美元振興預算,都還在國會議場陷入苦戰。

而每隔幾年就發生的經濟危機或金融風暴,也常是拖累氣候行動的原因。IEA最近便估算,全球將近17億美元的疫後復甦計劃裡,跟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綠色基礎設施(如充電樁)等相關的資金,只佔了區區的3%!

在時機歹歹的時候,大家都只想先拚經濟,搶救環境危機,等以後再說吧。


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期許各國在COP26提出更具野心的減碳承諾。圖片來源:聯合國臉書

連有意願執行氣候政策的國家都施展不開了,更何況那些向來不太配合的「搗蛋國」,如擁有大量化石燃料的產油國、巴西、澳洲等,難怪各國無論在推動氣候政策、繳交減碳計畫上,步伐和節奏會如此不一致。

在上述負面氣氛的纏繞下,頂著蘇格蘭高地寒風和重重防疫措施舉辦的COP26,是否淪為全球氣候談判的「終局之戰」?再過兩週,答案就會揭曉。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COP26系列三:會前盤點各國NDCs,2030減碳力道依舊不足!

參考資料

作者

高宜凡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在媒體圈打滾多年,歷練傳產、科技、消費、企業社會責任與環境等路線,希望運用社群媒體的創新機制,帶動民眾理性討論重大議題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