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鴞飛上猛禽棲架 開啟研究與保育的新頁|當草鴞飛過
年度專題

草鴞飛上猛禽棲架 開啟研究與保育的新頁

【當草鴞飛過】研究與保育

2021年11月25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2020年4月,洪孝宇穿過茂密的草叢和灌木進入一處荒地,準備取回猛禽棲架上自動相機拍攝的照片和影片。他熟練地放下6公尺高的竹製棲架,取出相機內的記憶卡,用手機讀取過去一個月在棲架上拍攝到的影像。

「有了!」在快速瀏覽手機裡的影像時,草鴞的蘋果臉出現在螢幕上。洪孝宇事後回想,那一刻真的很興奮。


洪孝宇2020年起在荒草地中架設猛禽棲架,證實地棲型的草鴞也會利用棲架。圖片來源: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棲架請猛禽來抓老鼠  也開啟草鴞調查新方法

洪孝宇是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2017年他開始使用棲架結合自動相機,進行田間猛禽的研究,結果成功吸引了黑翅鳶來幫農民抓老鼠,藉此推廣不用鼠藥、減少猛禽二次毒害的友善農業作法。此後,田間棲架蔚為風潮,許多同樣採用友善耕作的農民紛紛前來,希望自己的田裡也能立起棲架,歡迎猛禽到訪。

棲架不只是讓猛禽停棲,幫助農民除鼠害,透過自動相機的拍攝紀錄,也能了解有哪些鳥類出現在田區,以及友善耕作實際反映出的農地生物多樣性成果。

近五年來,洪孝宇已協助在不同的土地型態架設近百支棲架。目前監測中的棲架有4、50支,每個月每支棲架可收回3000至6000筆影像紀錄。龐大的鳥類影像資料讓洪孝宇發現,這是一個研究平地農田野鳥的新方法。

「以前覺得平地和農田沒有什麼野生動物,可能只有麻雀、白頭翁,在人為開發已經數十年的環境,不管是農田、都市,不會期待有什麼野生動物。」洪孝宇進一步說明,「但是從黑鳶開始,我們發現黑鳶就是在農地環境中生存,而且遭受嚴重的毒害,面臨生存危機。」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從2012年研究發現,農地用藥造成黑鳶二次毒害,並促成農政單位和農民減藥救老鷹,而有「老鷹紅豆」的誕生。

黑鳶如此,其他的猛禽也必然面臨相同的處境。

為了研究平地農田的其他猛禽,在農委會防檢局的支持下,洪孝宇參考國際上使用巢箱和棲架的作法,希望能「請猛禽來抓老鼠」。國外多使用巢箱吸引倉鴞(一種貓頭鷹)入住,不過考量台灣沒有倉鴞,洪孝宇決定來測試棲架。架了棲架後,原先只是由研究人員從旁觀測,後來他突發奇想,不如把自動相機裝上去。

「沒想到拍到了很多鳥!除了黑翅鳶,甚至領角鴞也很常來。」洪孝宇說,到目前為止已記錄到11種猛禽、50多種鳥類會使用棲架。他也將這項台灣首創的棲架自動相機監測法,投稿至國際期刊。


洪孝宇協助友善農民在田間架設棲架,除了請猛禽來抓鼠,亦可觀察平原農地的生物多樣性。攝影:李育琴。

猛禽棲架的研究成果,開啟了更多平地猛禽生態的研究。

2020年,洪孝宇在棲架的影像紀錄中發現,生活在草地的草鴞也會利用棲架。而一項由林務局屏東林管處委託的調查計畫,就是希望利用棲架來調查高屏地區的草鴞分布和生態習性。

猛禽棲架怎麼搭

材料:6-8公尺長的竹子、80公分樹枝、L型三角架、繩索、束帶、紅外線自動相機。
架設環境:周圍50公尺範圍沒有樹木、電線桿等,且農地不使用老鼠藥。
猛禽喜歡的高度:領角鴞喜歡3-5公尺高;黑翅鳶、草鴞喜歡5公尺以上。
搭設方法:棲架主體以兩段竹子套接起來,最頂端用略粗的樹枝當橫桿,再以L型支架支撐,橫桿末端綁上紅外線自動相機,相機前方繫上多條束帶,防止停棲的鳥類太靠近相機而使影像失焦。將棲架綁在田中的矮樹或挖洞插入,再以繩索固定。自動相機的設定最長可持續拍攝一個月。

洪孝宇研究棲架架設有訣竅。攝影:李育琴。

棲架研究解密  一探草鴞分布熱點與棲地偏好

草鴞屬於地棲型猛禽,主要出現在中南部平原和淺山丘陵的高草地,已知嘉義、台南、高雄、屏東都有族群分布,但數量稀少,不易發現,是保育類瀕危物種。

過去林務局針對草鴞生態和棲地所做的調查,已初步掌握草鴞棲地的可能區位。去(2020)年開始利用棲架結合自動相機,由於可不受時間和人力限制,一定程度上可補足過往研究人員在野外用聲音回播調查方法的限制,收集到更多不易觀察到的草鴞生態習性。

「研究證實,草鴞確實會利用棲架。」洪孝宇解釋,去年在高屏地區的21處荒草地架設棲架,其中11處拍攝到草鴞,可藉此研究草鴞偏好的棲地環境。從拍攝到的影片和相片中可見,草鴞飛到棲架上,有時為了休息打盹、有時跟同伴追逐打鬧、有時在上頭鎖定捕獵的目標而後出擊。

「咯咯咯~咯咯咯~」影像中的草鴞發出頻繁的叫聲,似乎是在跟附近的同伴溝通;偶爾也會發出「嘎~」的警告威嚇聲。不過,草鴞並不像黑翅鳶會頻繁的把獵物抓了在棲架上進食,可能是習慣在地面處理獵物,或把老鼠帶回巢穴餵食幼鳥。在屏科大公佈的草鴞巢位影像中,一對草鴞在濃密的白茅草叢裡孵育五隻幼鳥,經過40天的成長期後順利離巢。

草鴞喜歡以白茅築巢。和從前人們採收白茅草來蓋住家的屋頂一樣,草鴞也懂得白茅的優點,因為質地細軟、好操作,又能防水,因此牠們能將巢位蓋得舒適、防風又防水。隱密的白茅草地適合築巢繁殖,周邊的農田、荒地若有充足的老鼠,就是草鴞最好的棲息環境。

經過一年多的棲架調查,初步掌握了草鴞在屏東的分布熱點和棲地偏好。洪孝宇表示,未來在草鴞保育上可藉此規劃具體的保育措施,例如針對草鴞偏好的棲地類型進行環境營造,以此擴大草鴞棲地,增加草鴞的族群數量。

「阿草」現身棲架  為草鴞領域性研究做出貢獻

今年6月,一隻三度落入鳥網、經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救傷後野放的草鴞「阿草」,出現在屏東洪孝宇監測的棲架上。透過影像中的腳環,隱約可辨識出上面的數字編號134,就是「阿草」。

洪孝宇的棲架拍攝到不少過去繫放有腳環的草鴞,但是在紅外線自動相機拍攝下,部分腳環的數字不易辨識。後來發現,使用黃底黑字的腳環在紅外線下可清楚辨認數字。去年底,屏科大監測草鴞巢位中的幼鳥C9和C3,在離巢後的三個月,分別出現在12公里與7公里外的棲架上,被自動相機清楚拍下。

洪孝宇解釋,腳環是目前辨識草鴞個體和其活動範圍的研究方法之一,相較於較昂貴的衛星發報器,透過棲架和自動相機記錄繫放草鴞的腳環也可以明確追蹤個體,而且成本較低。


自動相機可清楚記錄繫放草鴞腳環,有助於草鴞研究。圖片來源: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 (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隨著棲架研究持續進行,未來可望更細緻地了解草鴞的生態習性和棲地樣態,草鴞實際所需要的棲地範圍多大、草鴞所面臨的生存風險如何評估和預防等與保育政策相關的資訊。

棲架上的草鴞

棲息環境:草生荒地(偏愛白茅)、廢棄農田、河川高灘地等。
生態習性:白天在草叢裡休息,晚上外出覓食。
最愛吃的食物:鼠類。
是否會利用棲架:是,且喜歡高的棲架。
在棲架上做什麼:捕獵、理羽、打盹、相互追逐互動等。

草鴞與人類很靠近  人為干擾成保育困境

長期研究結果發現,草鴞的活動範圍跟人類重疊,牠們一直都棲息在非常靠近人的地方。洪孝宇說,「以前我們沒有發現草鴞,是因為不知道牠們就在那裡。」這也凸顯出草鴞面臨極大的人為干擾風險和困境。

隨著更多草鴞調查和拍攝到的照片揭露,人們開始發現,原來台灣有如此美麗的猛禽在我們生活周遭。在保育推廣和人為干擾的衝突下,如何讓更多人關注這個瀕危猛禽,卻不會因此造成人為刻意侵擾草鴞棲地,實為兩難。

近期台南沙崙農場的草鴞被攝影者追蹤以強光拍攝,對草鴞的侵擾可想而知。洪孝宇認為,若草鴞的繁殖地受到這樣的對待,草地被人侵踏毀壞,草鴞也難以生存。過去做黃魚鴞、熊鷹等猛禽的研究,通常是在一般人到不了的地方,但是草鴞卻得面對人為干擾的潛在風險。

猛禽成網紅  社群梗圖傳遞保育訊息

為了推廣猛禽保育讓更多民眾了解,研究室善用社群平台上的萌照、梗圖風潮,吸引了大眾關注和回響。一時之間,棲架上被拍到的猛禽都成了網紅,傳遍社群平台,也登上了新聞媒體。

停在棲架上的黑翅鳶、領角鴞、草鴞等猛禽,不經意地在鏡頭下展露出獨特的姿態和表情,原本翱翔天空的威猛老鷹,竟被自動相機拍攝到一張張「形象崩壞」的ㄎㄧㄤ照,讓人發現這些生活中少見的猛禽可愛的一面。

研究室將影像公開後,在網路社群的二創風氣下,衍生成瘋傳的網路梗圖,相關貼文被轉貼超過7300次,吸引超過2萬人按讚及1700多則留言。

「可愛搞笑的圖片莫名地吸引了網友分享,討論度非常高。」洪孝宇認為,做保育只談論嚴肅議題往往導致關注度不夠,為了讓更多民眾了解和參與猛禽保育,透過梗圖的傳播,從中置入保育和友善農業議題,讓這個觀念更加深入普羅大眾。「因為友善農業的推廣,需要大眾的支持。」


透過猛禽棲架的有趣照片,讓民眾更親近認識平地猛禽遭遇的危機。圖片來源: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當你也願意支持友善農產品  就有越多農民願意保護草鴞

「民眾支持友善生態的農產品,可鼓勵農民更願意使用保護猛禽的耕作方式。」洪孝宇強調,鳥類生態研究室至今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推廣友善農業,希望從消費端去改變農地的生態。

用棲架邀請猛禽到田間捕鼠,可鼓勵農民減少用藥,避免猛禽遭到二次毒害,不過,並無法取代傳統慣行耕作、投放鼠藥把老鼠通殺的高效率。

屏東萬巒的農民潘怡如說,「好幾次看到黑翅鳶在田區空中盤旋,立了棲架才觀察到有各式各樣的鳥共享這塊田。」因此,即使立了棲架,老鼠還是會把田埂破壞,這些友善農民仍勤勞地巡田、補田埂,在生產農作的同時,願意為野生動物留下友善的環境。


潘怡如在萬巒的農地棲架拍攝到領角鴞來抓鼠。圖片來源: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不管是黑翅鳶或草鴞,猛禽棲架的監測研究讓我們發現,在人煙周遭的荒地或農田,事實上都有野生動物、猛禽棲息,因此人為環境的操作更需要重視。洪孝宇說,「我們不只是去保護棲地,更重要的是要讓這些農田環境可以成為猛禽安全覓食的地方,讓農田可以與野生動物共存。」

點擊《當草鴞飛過》

「鴞」失之前,邀你一起了解星空下草原精靈的生存危機

 ※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