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植物】不驕不縱盤伏行走於溪流上——台灣水龍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濕地植物】不驕不縱盤伏行走於溪流上——台灣水龍

2022年01月11日
文:江暐凡

「龍」是各國傳說中與水相關的神獸,日本亦常將河川帶入龍的形象,例如經典動畫《神隱少女》中:白龍因人類將他掌管的河川填平而間接失去了真名,受污染的河神被誤會成腐爛神來到湯屋,經清洗後化為龍形離開。而現實生活與動畫描述相似,台灣的河流與湖泊中也棲息著名為「龍」的生物,跟動畫中的白龍和河神一樣,受到破壞離開了原本棲息的環境,隨著台灣河流受到缺乏生態觀念溪床工程整治,本篇主角「台灣水龍」是否能在浩劫中,找到綻放生命色彩的故事。


台灣水龍鵝黃色的花瓣訴說著它不平凡的身世與旺盛的生命力。圖片來源:江暐凡

雜交種的獨特身世 鵝黃身姿盤伏在水上行走

台灣水龍(L. ×taiwanensis Peng)是彭鏡毅教授於1990年在中央研究院植物學彙刊(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發表的新雜交種,由二倍體的黃花水龍(L. peploides subsp. stipulacea)做為母本與四倍體的白花水龍 (L. adscendens)做為父本雜交而來的三倍體天然雜交種。


最左為母本水龍,中為台灣水龍,最右為白花水龍。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彭鏡毅博士當初為了研究台灣水龍曾在《中華植物學會通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二倍體黃花水龍,妳在何方?〉,紀錄早在1918年間,許多的植物學家在台灣各地採集到三倍體的水龍,唯獨少了二倍體的,便在以這篇文章上深情的呼喊,徵求當時會友提供資料來研究它。

彭博士發表了新種台灣水龍同時,確認了台灣沒有黃花水龍的分布,所以沒有在台灣本土雜交台灣水龍的紀錄,並推論台灣水龍主要起源於中國大陸東南地區,後經播遷來台。現在台灣各處看到的台灣水龍皆是播遷來台後靠著不斷延伸的莖條無性繁殖所分布的,經細胞遺傳與形態研究得知,它的花藥很少開裂且花粉壁向內皺縮變形,幾乎發育不完全,雖然能開花,但不具孕性,無法產生種子繁殖。但這並未影響它在濕地裡旺盛的生命力,稍稍注意台灣各地的低海拔濕地,都有機會看到它的身影。


過去台灣水龍所在之處都可以看到它大面積獨佔一角。圖片來源:江暐凡

既然名字中有響噹噹的「水龍」的稱號,自然也不是平凡的水生植物,它的特殊武器就是讓它能表現水上輕功的海綿狀氣生根(aerophores),這個構造較常出現在浮水的根上,變態根會變得膨大且充滿氣室可以支持水面上的莖漂浮不會沉入水中。這個構造主要遺傳了父親白花水龍(L. adscendens)的密集的海綿狀氣生根,但因為母親黃花水龍(L. peploides subsp. stipulacea)不具海綿狀氣生根且一般的根數量也不繁密 ,所以台灣水龍的氣生根並不像白花水龍那麼多。除此之外,匍匐於水面上的主莖,搭配左右斜生出來的短側枝,側枝上再著生密集互生的葉片,像龍爪一樣伏在水面,而隨風擺動的主莖似是龍身,形態特殊,因而得名「水龍」。

小魚們最好的避風港 台灣水龍與水中生物共存共榮

「釣到了!」隨著我的驚呼,鄉下老釣客爽快地回答著,「嘿啦!是車栓仔啦!」我調查台灣水龍共生物種資料的同時,因緣際會遇到當地居民分享野外觀察經驗,他口中的車栓仔,常指鯉科這類流線形的魚,如:巴氏銀鮈、菊池氏細鯽、䱗條等魚種。

又聽了花蓮光復當地5、60歲的居民分享,他們小時候一到了用餐時間,許多人常跑去購買鐵路便當,圖的就是其美味與便利性,當中菜色會有一、兩條新鮮的炸魚或魚乾,就來自東部特有的菊池氏細鯽。

但原本是東部的溪流都會出現的菊池氏細鯽,因近年來的棲地的破壞及環境污染問題,使得族群分布範圍與數量逐漸減少。而菊池氏細鯽這類鯉科魚類產卵,會利用浮水性植物的根部或是沉水性植物的莖部,讓附帶黏性的卵黏著在其上。如果台灣水龍、大葉田香、馬藻等這些水生植物面臨消失的危機,也都會連帶危及菊池氏細鯽的生存。


萌萌大眼的菊池氏細鯽,除了在火車便當中消失了,現在也可能漸漸消失在人們的眼中。圖片來源:洄瀾風生態有限公司

亦即,台灣水龍的減少,代表著的不是物種的消失,而是連帶著周遭生物生存的微棲地環境也會因此改變,更會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所以未來進行任何的工程營造或環境規劃之前,目的區域的生態環境必需借重專業的生態顧問公司或專家學者進行審慎的評估與調查,來減少對生態的衝擊以達到共榮、共生的遠景。

台灣水龍面臨的困境

台灣的治水工程如火如荼的進行,溪流幾乎毫無止境的被整治,大多的溪流結構逐漸變成三面光的工程構造。溪流中的高灘地、邊坡都因此消失或變成垂直水面的水泥土牆,紅冠水雞不能在溪床的茫茫草叢築巢、需要土壤的水生植物也沒有扎實的泥土找到生根的地方。隨著工程的的進行,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治水工程嗎?


水利工程中的複式斷面工法由水泥基底打造的梯形三面光工程,中間的水流除了會因為流速過快導致魚類很難洄游外,水生植物也很難附著在上面,動物更不可能爬上去垂直的坡壁。圖片來源:江暐凡

當灰色的砌磚逐漸填滿河道,台灣水龍面臨棲地的消失跟自身無法繁殖外,許多外來種也競爭著所剩不多的空間,原產於南美洲的粉綠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銅錢草(Hydrocotyle verticillata)、苦草 (Vallisneria natans)等,憑藉著旺盛的無性繁殖能力,侵入被整治的台灣河流溪溝之中,台灣水龍抵不過這些物種的生長優勢,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在鮮為人知的一角負隅頑抗。


粉綠狐尾藻與台灣水龍競爭同一塊生育地。圖片來源:江暐凡

水生植物在維持濕地生態多樣性的角色

水生植物多樣性提供動物棲地,對污染的水源具淨化效果,在溪床上也可穩固坡堤防止大水來臨時沖毀,同時也提供碳吸存(carbon sequestration)來達到溫室氣體的減量。但現在濕地水生植物是台灣的生態系中最脆弱的一群,2017年《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列出了區域滅絕(RE)的赤箭莎(Schoenus falcatus)、極度瀕危(NCR)的水蕹 (Aponogeton taiwanensis)、瀕臨滅絕(NEN)的克拉莎(Cladium jamaicense),甚至是紅皮書中野外滅絕(EW)的五種植物中就有三種是水生植物[1],每個物種都是難以再見到的種類,顯示出濕地生態是急需關注的議題。


克拉莎 (Cladium jamaicense)為台灣莎草科(Cyperaceae)中最大型的物種。圖片來源:江暐凡

台灣水龍小檔案

台灣水龍(Ludwigia ×taiwanensis Peng)為柳葉菜科(Onagraceae Juss.)水丁香屬(Ludwigia L.)的植物,又稱:黃花水龍、水龍、水江龍。分布於中國大陸東南地區、越南、台灣、日本。
根:莖枝葉都漂浮在水上的根則會有海綿狀氣生根(aerophores),生長在土裡的根則不會膨大。
莖:光滑、中空,匍匐生長,分枝斜上生長。
葉:螺旋狀互生,長橢圓形,先端圓鈍,兩面光滑,全緣。
花:腋生,萼5枚,早落;花瓣5枚,淡黃色近基部顏色漸深;雄蕊10枚,不開裂花粉不成熟;花柱黃色

 

植物學名小知識

1. 台灣水龍(Ludwigia ×taiwanensis Peng),水丁香屬(Ludwigia L.)的由來,因為林奈為了紀念他學術上的朋友,德國Leipzig大學教授Christian Gottlieb Ludwig (1709-1773)所命名的他們最常交流的信件中透漏著對分類系統(classification system)的看法,也奠定了後來的林奈分類系統(Linnaean taxonomy)。
2. 黃花水龍(L. peploides subsp. stipulacea)的學名中,peploides拆解成pepl+oides指像千屈菜科的荸艾(Peplis sp.)這種植物,oides指像、類似的意思;stipulacea則是指有托葉的。
3. 白花水龍 (L. adscendens)的種小名adscendens代表上升的意思。

學名命名小知識

在描述植物的雜交種時,會以乘號×表示,供為指示分類群階級之專有名詞。表示的方法如下:
1. 已命名的兩個分類群之間的一個雜種,可在兩個分類群的名稱中間放置一個乘號來表示:Ludwigia peploides subsp. stipulacea × Ludwigia adscendens
2. 兩個或兩個以上分類群間的雜種可以採用學名,以乘號×放置雜種名前:Ludwigia ×taiwanensis

註釋

[1] 台灣現在按照2017年《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野外滅絕(EW)的物種,分別為:烏來杜鵑(Rhododendron kanehirai)、雅美芭蕉(Musa yamiensis)、龍潭莕菜(Nymphoides lungtanensis)、異葉石龍尾(Limnophila heterophylla)、桃園石龍尾(Limnophila taoyuanensis),後面三種皆為水生植物。

參考文獻

  • 彭鏡毅(1984)二倍體黃花水龍,妳在何方?中華植物學會通訊 12:6-7。
  • 彭鏡毅(1990)柳葉菜科水丁香屬──新種:台灣水龍及其起源。中央研究院植物學彙刊 31:343-349。
  • 彭鏡毅、劉秀玲、蔣鎮宇(1999)台灣產台灣水龍(柳葉菜科)的保育。特有生物研究 1(1):73-78。
  • 台灣植物紅皮書編輯委員會(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194頁。
  • 台灣植物紅皮書編輯委員會(2017)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名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47頁。
  • 鄭惠玲(2008)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人工溼地植物相之調查。嘉南學報 34:386-395。
  • 賴弘智、林翰揚、熊文俊、施志昀(2010)菊池氏細鯽 Aphyocypris kikuchii (Oshima, 1919)人工繁養殖及幼苗發育。台灣生物多樣性研究 12(3):251-259。
  • 更生日報:全美行便當店老闆林金樺 請教耆老池上便當菜色的沿革。

※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