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為人類叼回火種 布農族的神聖之鳥:紅嘴黑鵯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為人類叼回火種 布農族的神聖之鳥:紅嘴黑鵯

2021年12月24日
文:孫依婷(環境資訊中心記者);插畫設計:Mia Chen

「匹—咿、匹—咿」音調高亢聒噪的聲響,不時從樹梢間傳來,才過一會,又換成「小氣鬼、小氣鬼」的清脆叫聲,或是「喵—喵—」粗癟似貓的特別叫聲。此起彼落,好不熱鬧。

抬頭張望,發現多變的叫聲,係來自一群頂著帥氣龐克頭的黑色精靈們——紅嘴黑鵯。牠們一會兒成群結隊的在枝頭上蹦蹦跳跳、一會兒又啄食著新鮮的漿果或昆蟲。當陽光灑下,鳥喙和鳥爪的亮麗紅色,在烏黑鳥羽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醒目,彷若個性獨具又吸睛的時尚明星。

紅嘴黑鵯(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為台灣特有亞種,常活躍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林、果園和林地邊緣,甚至在平地公園等處也能發現牠們的蹤跡。

紅嘴黑鵯有一個相當奇特的生態行為,在秋冬季,當其他鳥類為了避寒而遷降時,紅嘴黑鵯反而會成群地往中高海拔漂移,占據空缺下來的棲地;但到了春夏季,當其他鳥類為了避暑飛往較高海拔山區時,牠們又會大舉遷飛下山。此外,在非繁殖期的秋冬時節,紅嘴黑鵯常會群聚行動,有時在同一棲地甚至可見上百隻的鳥群。

伴著喧鬧聒噪的鳥鳴,當一大群紅嘴黑鵯自眼前飛過,不禁讓人想起,在布農族神話中,牠們奮不顧身、為人類叼回火種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期,有隻大蛇堵住了海水出口,導致海水上升、氾濫成災。為了躲避洪水,布農族人跟其他動物,急忙逃往高山避難,卻因沒有火種可供取暖及煮食而衍生疾病。

此時,有位族人發現一處山頂正燃燒著火光,於是眾人開始商議要如何去取火種。首先,青蛙自告奮勇前去取火,牠把火種背在背上,背部因而燙傷、起了水泡,成為蟾蜍的模樣。但青蛙在游回來的途中,不慎讓火種熄滅,因此陸續又有烏鴉、大卷尾、水鹿等其他動物自願前去取火,只是也都無功而返。

正當人們萬分焦急之時,族裡公認最美麗的鳥——凱畢斯(haipis)接下了這個艱鉅的任務。由於火種很燙,因此牠時而用雙腳緊緊抓住,時而又改以嘴喙啣著,最後終於成功取回火種。但在過程中,高溫的火種也燒傷了牠的嘴喙及雙腳,變成了鮮豔的紅色,而原本漂亮如彩虹般的羽毛,也因火燻而變為烏漆墨黑,成為了如今紅嘴黑鵯的模樣。

因幫助人類重得火源,讓布農族祖先得以取暖及炊煮食物,避免因生食而致病;布農族人為表感激,將蟾蜍與紅嘴黑鵯視為神聖生物,並立下了不得傷害牠們的禁忌。「傷害蟾蜍,會引發大雨成災;傷害紅嘴黑鵯,牠會啣著火種來燒你的頭髮。」

透過族人間口耳相傳的神話故事,與大自然建立美好連結,除了紅嘴黑鵯,還有關於傳統薪火取用的禁忌。布農族人曾與太陽約定,要珍惜一草一木,因此唯有在樹木枯萎時,才可取用作為薪材。藉由這些世代流傳的故事,布農族人除了提醒後代子孫,對緊密依存的大地萬物應有的尊重,也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自然永續的法則。

再次抬頭,眼前的紅嘴黑鵯雖非傳說中的七彩模樣,卻是布農族的神聖之鳥,讓人另眼相看。

作者

孫依婷

生活光影深淺中最好不過:林梢有鳥、河清有魚。想攪和著科學思維與大地涵養塑造一個「自然生態保育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