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3號釋憲後首齊聚 第四屆獵人大會聚焦精準獵具、原民狩獵辦法修正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803號釋憲後首齊聚 第四屆獵人大會聚焦精準獵具、原民狩獵辦法修正

2021年12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李育琴 屏東報導

上週登場的「原住民狩獵自主管理計畫工作坊暨獵人團結大會」(簡稱獵人大會),由地主屏東縣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主辦,邀請全台部落族人與自主管理計畫承辦單位參加。803號釋憲之後,狩獵自主管理計畫是否受到影響?針對保育類動物如黑熊的誤捕事件,林務局研發「精準式獵具」,部落看法為何?以及部落之間跨區狩獵爭議如何處理?都成為本次大會焦點。

第四屆「原住民狩獵自主管理計畫工作坊暨獵人團結大會」於12月2-4日舉行,由地主屏東縣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主辦。圖片提供:角鴞水鹿。

第四屆「原住民狩獵自主管理計畫工作坊暨獵人團結大會」於12月2-4日舉行,由地主屏東縣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主辦。圖片提供:角鴞水鹿。

參與共管部落盜伐明顯減少 林華慶:達成部落、政府、環境三贏

現行《野生動物保育法》下的〈原住民族狩獵管理辦法〉,因法規管制密度高,與當前尊重原住民傳統領域、視狩獵為部落重要文化的趨勢不符,也造成部落與管理機關的衝突。林務局2017年啟動修改相關規定,期望朝向部落在傳統領域狩獵採自主管理,未來透過部落與政府簽訂行政契約方式共管,以達到公私協力永續森林自然資源。

同時,林務局推動「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試辦計畫」,鼓勵部落成立狩獵組織,在學術團隊的輔導下,部落透過野生動物族群數量監測及資料分析、自主回報獵物、培力獵人組織和教育訓練、發放獵人證等,逐步落實部落狩獵的自主管理,希望以科學實證的數據,了解原住民狩獵自用是否對生態保育有所影響。

第四屆獵人大會2~4日於屏東來義鄉舉辦,共有35個部落狩獵組織、學術單位及各地林管處等團體參與,人數超過200人,盛況空前。承辦大會的屏科大森林系助理教授吳幸如說,今年獵團的參與更勝以往,人數多了一倍,且各組織都熱情地要分享他們在部落傳統領域自主管理狩獵的成果。

第四屆獵人大會參與獵團人數大增。攝影:李育琴

第四屆獵人大會於屏東縣來義鄉舉行,屏科大森林系助理教授吳幸如說參與獵團人數大增。攝影:李育琴。

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羅尤娟於會中表示,自2017年至今全台已有11個試辦計畫在進行,「根據組織的狩獵回報與生態監測分析發現,部落進行狩獵自用與森林生物資源減少沒有絕對的關係。」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對於共管機制相當看好,連續三屆參與獵人大會的他表示,過去幾年與林務局進行共管事項的部落,其山林區域很明顯發現盜伐事件減少,這是自主管理試辦計畫的成功。他強調,「透過共管實際可以達成部落、政府和山林環境三贏的局面。」

大法官釋憲後再修〈原住民族狩獵管理辦法〉 林務局:近日將預告

林務局原定今年公告修訂〈原住民族狩獵管理辦法〉,因大法官於5月作出第803號釋憲,管理辦法草案再次進行修正。

根據大法官解釋,認同原住民非營利自用的狩獵,屬於傳統文化範疇。但原住民狩獵自用的野生動物,除特殊例外,應不包括保育類。此外,部落進行定期性傳統文化、祭儀之狩獵應事前申請主管機關許可,但屬突發性質於生活飲食文化中所需的非定期性狩獵,主管機關必須提出多元彈性的申請機制,且狩獵者的獵物種類和數量也不需事前填寫。

第四屆獵人大會由屏科大和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共同承辦。攝影:李育琴

本次獵人大會由屏科大和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共同舉辦。攝影:李育琴。

協助林務局起草〈原住民族狩獵管理辦法〉的台北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張惠東指出,林務局的狩獵自主管理試行計畫受到大法官採認,也就是獵人應透過部落組織申請狩獵許可,事後備查;但是若沒有參與部落組織,個人狩獵則應依原有管理辦法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並且要事後申報。張惠東說,這等同大法官承認部落組織的法律地位。

羅尤娟說,大會後將邀集部落組織和公民團體討論最後的草案,如果沒問題需修正,應該很快就會進行預告,預告一個月後將正式公告辦法。

張惠東說明,未來原住民族的狩獵管理將分三個階段, 若個人狩獵不參與組織,則應依照《野保法》原有規定事前申請,事後申報。第二階段則是成立部落狩獵組織,與學術單位合作提出自主管理試行計畫,透過組織向林務局申請狩獵與備查。當第二階段試行順利,則進入第三階段,部落組織提出與行政部門簽訂行政契約,落實部落狩獵的自主管理。

目前全台有11個獵團正在試行自主管理,也就是在第二階段,而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等則可望邁入第三階段,與主管機關簽訂行政契約。然而在試行過程中,各獵團組織仍遇到相當問題有待協商解決,以及法令層面的釐清。

張惠東說名位來狩獵管理版法自主管理三階段。攝影:李育琴

台北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張惠東說明未來狩獵自主管理將分為三階段。攝影:李育琴。

張惠東認為,公私協力共管的行政契約,實際上是把部落組織與政府機關連結起來,兼顧到部落傳統領域與狩獵文化的自主性,也讓政府部門盡到自然資源管理的責任,同時對於關注原住民狩獵和野生動物保育的外部團體,也可藉此取得彼此信任。

避免誤捕憾事重演 公部門推精準式獵具 學者:傳統陷阱也有精準設計

獵具的使用在大會中也進行討論。由於各部落獵團會依據傳統狩獵文化訂定狩獵規範,不同族群對於獵場與獵物有其擅長使用的獵具。為防止台灣黑熊等保育類野生動物遭山豬吊等索套陷阱誤捕,林務局引進精準式陷阱鼓勵部落使用,不僅較安全,也不易發生如台中711黑熊入侵農園卻誤中索套斷掌的憾事。

不過,吳幸如指出,排灣族習慣使用陷阱進行獵捕,在其傳統狩獵智慧中即有抓大放小、避免誤捕黑熊等的陷阱設計,獵人也會進行獵具調整來篩選獵物。

在會中比較傳統陷阱和精準式陷阱。攝影:李育琴

為防止台灣黑熊等保育類野生動物遭山豬吊等索套陷阱誤捕,林務局引進精準式陷阱鼓勵部落使用。攝影:李育琴。

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獵人郭坤旺說,來義鄉獵人的主要獵物為山羌、山豬、松鼠等,當需要獵捕如水鹿等大型動物,就必須設置重一點的陷阱,獵人會依據自行設計及調整獵具。以來義鄉並非黑熊出沒的區域,他希望可以放寬陷阱使用的規範,不應強制部落購買使用精準式陷阱。

輔導團隊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林凱恩亦表示,不同文化背景有其習慣的狩獵方式,部落組織應將陷阱施放納入部落狩獵規範,以避免非非預期的誤捕。他認為獵人針對不同獵物所作的獵具也是一種狩獵文化,例如針對禽類、山羌、飛鼠等很可能就不同,若是採用單一化的獵具,很可能因此抹平傳統狩獵文化。

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教授林良恭回應,目前政府並未強制使用精準式陷阱,而是希望避免無差別的獵捕,造成黑熊等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傷害。

獵場重疊、跨區狩獵爭議如何解? 林華慶:回歸部落自主協商討論

另一方面,跨區狩獵的問題在部落自主管理過程中仍經常發生。花蓮吉拉米代部落獵團長陳建廣認為,部落雖然已成立狩獵組織,劃出傳統領域獵場試行自主管理,且已合法登記獵槍,但是狩獵自主管理僅能作為內部規範,對於獵場保護、外來者跨區狩獵卻沒有公權力可以處理。釋憲後,對於獵槍安全性問題,也需要政府積極解決。

林華慶說,部落狩獵自主管理的真正期待是落實共管。攝影:李育琴

林華慶表示,林務局對於部落狩獵自主管理的真正期待是落實共管,包括獵場、部落傳統領以及整體環境生態資源。攝影:李育琴

那瑪夏傳統狩獵文化協會理事長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則說,協會成立的目的是為了重構被國家機器毀掉的狩獵文化,他呼籲各獵團、狩獵者一起成立「狩獵者聯盟」,透過聯盟商討各獵團與獵區的爭議,並且作為向政府對話爭取權利的對口。

林華慶坦言,獵場重疊、跨區的問題,很難透過單一法令來解決,且必須適用各部落。他表示,林務局對於部落狩獵自主管理的真正期待是落實共管,包括獵場、部落傳統領以及整體環境生態資源,因此希望獵區的協商管理回到部落傳統的規制,政府則提供資源,授與部落一定的自主性,且尊重各部落的自主協調,最終目的是能達到永續利用野生動物的資源。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

原民狩獵有(沒有)問題專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