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千年林業的未來之路 | 環境資訊中心
林里之間

日本千年林業的未來之路

2021年12月16日
文:劉建志

今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上,共有141位國家領袖共同簽署了森林宣言,承諾要在未來推進森林保育的六項目標,並投入資金保護世界90%以上的森林面積。巴西、加拿大、俄羅斯、中國這些森林面積廣大的國家,也紛紛指出保護國內森林的重要性。這些國家的經濟、林業及自然環境都相當不同,日本居於其中一員,也在COP26簽署了森林宣言,後續將如何推展各項協定,國內又將如何落實永續林業政策,或是否已經落實這些目標。

原木共販所,原木主要加工成木建築材料
原木共販所,原木主要加工成木建築材料。攝影:劉建志。

此次COP26氣候大會,依據日本智庫地球環境策略研究院(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簡稱IGES)的分析,共有四項亮點:

1. 森林及土地利用有了明確的定義

英國首相強生及美國總統拜登表示,為因應氣候變遷,森林及其他生態系的保護至關重要,除了替代化石燃料使用,更換燃料來源為綠能外,還需恢復已被破壞的生態。這兩位具有影響力的領袖所發出的訊息,可以加速世界各國的森林保護行動。

2. 森林土地利用宣言

在2030年以前,恢復陸域生態系的功能並中止森林面積減少,推動「永續環境的土地利用方式」。增加原住民保護森林的能力、資金挹注於森林復育、增加以森林為生的社區經濟收入、限制與森林面積減少有關的貿易及開發、環境友善的農業政策等,共六項宣言。

3. FACT對話

為處理因棕櫚油、牛肉、大豆等農產品,而導致森林面積減少等國際貿易問題,英國首相與印尼外長在COP開始前先行協商,並在COP26由巴西、馬來西牙、日本、韓國、英國等28個國家發表。總共分為四個面向。

貿易及市場的發展

發展公平及公正的貿易市場,協同全球農業市場政策的製定、實施及整合,以支援並投資永續土地利用及永續的作物生產。

支援小農

增加小農、在地社區和原住民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參與度,包括確立政策措施,協助他們進入市場、更容易取得金融資源,並支持他們在永續森林管理的作用。

可追蹤及透明性

提高資訊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通過資訊收集、監控和揭露來支持整個供應鏈的決策。

永續農業的研究開發與創新

加速相關的研究和創新工作,以支持並增加農作物產能,遏阻非永續的農法,保持陸地生態系統的永續發展。

4. 各項資金支援

森林及氣候變遷行動的遲滯,大部分是資金不足所引起。英國首相指出,過去十年內,有40倍的資金挹注在非永續的土地利用上,而只有2%的氣候變遷對策資金用於森林及農業上。

日本對外國提供的森林相關資金有——

《全球森林融資承諾》(Global Forest Finance Pledge):包括日本的12個誓約國,在2021-2025年間,提供120億美金行動資金,給予發展中國家。

《COP26剛果盆地捐助方聯合聲明》(COP26 Congo Basin Joint Donor Statement):日本與其他資助國家及貝佐斯地球基金共同聲明,對世界第二大熱雨林的剛果盆地,在2021-2025年間提供15億美金。

《COP26關於原住民和地方社區森林保有權聯合聲明》(COP26 IPLC Forest Tenure Joint Donor Statement):五個資助國及數個民間組織共同聲明,為支持在原住民所有的森林保護能力,將在2021-2025年間提供17億美金以上的援助。

此外,包括三井住友信託資產管理公司在內的30多家金融機構,已承諾取消對農產品毀林相關活動的投資。

上述宣言大部分是針對森林破壞迅速的發展中國家,透過資金挹注減緩森林開發的速度。而當這些議題在日本推動時,又是如何進行的,實際的方式是什麼呢?

日本永續林業的實踐

日本為了努力達成2030年再生能源46-50%的目標,山坡地上大量架起太陽能板,大規模設立生質發電廠,背後最大誘因是躉購法規及補助規範。如今,各地方自治體意識到太陽能板入侵山林,逐步制定地方條例、限縮光電發展的同時,躉購政策對於森林生質發電廠的誘因仍是相當巨大,每度FIT購電42元,與一般家用電力的每度電只要15元相比,仍是高出許多。

今年初,俄羅斯禁止木材出口,加上疫情趨緩後的經濟再開放,導致全球木材價格上漲,日檜價格也較去年多出三倍,杉則是兩倍。在建築用材需求及發電的壓力下,林地砍伐面積及生產量更是快速地增加。

大規模的砍伐利用,雖可供應當下的需求,但新種植或未種植的山坡地,其環境風險也隨之提高,此種「全部砍伐、重新種植」的模式,卻被認定是一種永續林業,可以取得FSC認證。日本自伐型推進協會就不斷呼籲,在開發的同時,更應把資源投入在真正永續的林業模式,以長伐期跟耐久的作業道,與百年經營山林的模式進行疏伐,維護山坡環境的健全性。

提升偏鄉里山居民收入

在我居住的高知西南區域,遠在7000年前就有居民生活的遺址。除了北海道及庵美沖繩一代的居民,大部分在日本的日本人,幾乎都是在有歷史記錄以前就居住在此的住民。

多山的日本,可耕地稀少,居民在經年累月間瞭解了與自然相處的方式,就是大家熟悉的里山。其後隨著明治維新帶來西方文明的衝擊,本身願意或有能力在鄉野間生活的人越來越少,然而偏鄉僅存的居民大多仍保持與自然共生的能力。

京都宇治的茶園激及防獸害電網
京都宇治的茶園及防獸害電網。攝影:劉建志。

捕獲野豬除獲取肉類、也可領取補助金
捕獲野豬除獲取肉類、也可領取補助金。攝影:劉建志。

他們依照季節的不同,生產農作物、林產物,在家戶前面院子或鄰近道路的樹蔭下擺放蜂箱、闊葉木加工生產木炭、利用木材生產香菇、劈開木柴生火、摘取不同季節的山菜製作天婦羅、利用林業作業道進入森林內種植林內作物、狩獵等。凡是特定活動所需,如林業疏伐、作業道開設、狩獵等活動,都有政府的補助金以增加里山居民的收入。

因此,當地的老爺爺、老奶奶不只可以自行種植、採收與加工製造,通過販售審核的產品,貼上生產者履歷標籤後,皆可以在當地的「道の駅」販售。這些販賣店是旅客行經鄉下會駐足購買的地點,不只方便消費者選購,也增加分散式小農的收入。

道の駅販售當地林產物
道の駅販售當地林產物。攝影:劉建志。

產品生產可追蹤  推動國內合法砍伐的木材利用

日本的各式木材進口商品,依照法規都須提交原產地證明書,並經過嚴格的海關審核,而廠商為了表明產品使用的紙張或木材原料是友善環境,往往會在包裝上顯示FSC認證的商標。如泡麵的包裝、速食店的包裝、進口木材等,無不盡力採用FSC認可的原料進行加工及販售。

另一方面,宮崎縣因其外銷的木材價格為全日本最低,最受台灣木材進口商青睞,進口至台灣後,再以更高價及優異品質著稱的「吉野杉」[1]命名,以欺瞞的方式讓台灣消費者買單。然而,宮崎當地生產販售的木材有90%以上為盜採[2],違法行徑包括偽造文書、送交主管單位取得伐採屆[3] 後,再委託林業公司進行大面積皆伐。

COP26後,日本除了要推動進口材的生產履歷,更須先處理市面上流通的國產材盜伐問題。而目前除了國外流行的FSC認證外,日本國內逐步推行「CRL 素材生產事業認證制度」,以第三方認可的監察手續及更完整的監控系統,減少盜採事件發生。

資金挹注及貸款的便利性

日本的林業生產者可以憑工作計畫,向日本政策金融金庫申請零利率或超低利率貸款,為期最長55年以上,因爲林業種植收穫的時間是50年一個週期,所以還款期限為超長期貸款,用以購置一級產業或加工用的生產機器;若是為了增加產品附加價值,以應對外貿需求的加工機械,也同樣可以取得貸款支援。

檢視台灣政策

日本對內推動林業改革,對外援助經費及技術。 然而推行林業永續發展,就連林業歷史千年以上的日本也面臨許多困境。 為了達到減碳及永續的目標,生活的成本在短期幾年內必然增加,目前的電力環境稅、森林環境稅等,皆有直接挹注森林生質發電、森林整備及木材教育等活動,且為了維持偏鄉、從事一級產業居民的收入,地區創生的補助金項目也非常豐富,雖然日本國內輿論對政府綠能及永續的作為有所批判,但日本整體仍是有效且持續邁向永續環境,並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

COP26結束之後,這些新簽署的森林保護決議,對各個國家並沒有強制性,森林減少仍是迫在眉睫。而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之一,未能加入COP26的決議簽署行列,但台灣政府及民間團體仍自主規範,推行減碳、綠能及森林利用固碳的規劃。

然而從自台灣政府的開放數據可以發現,除了綠能架設遭遇瓶頸,在森林利用方面,與上述議題相關的政策及補助,如林農就業、林下經濟等,仍然沒有辦法擴及全國。甚至全民對國內林業及國產材之陌生,大部分民眾連如何開始關心林業都不得其門而入。

台灣不似世界上其他經濟高度發展國家,需要在國際森林議題上拋出資金援助開發中國家,98%木材依賴進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推進台灣自主的林業進步,在國內致力達成COP26的各項森林目標,打造出台灣的永續林業,提升國產材利用及林業從業人員的薪資水平,這才是我們最急需努力在2030年之前達成的目標,也肩負起每個人減緩全球暖化的責任。


山村特有豬牙、鹿角扭蛋。攝影:劉建志。

註釋

[1] 吉野杉:只有生產於奈良南部和歌山北部吉野區域的高品質柳杉,才能稱為吉野杉。
[2] 盗採:台灣山老鼠通常是將個別原生林的樹木鋸成正方體販售至市面零散販售,日本則是整片人工林砍伐。資料來源:日本にもあった違法伐採の実態
[3] 伐採屆:伐木證證明資料。主要在報告砍伐或植樹前後的山坡地狀況,須向當地市町村役所提出,並由林業主管單位層層審。內容包含林地所有人同意書、作業道開設規劃、工作日期、工作人數等相關資料。資料來源:林野廳 伐採および伐採後の造林の届出等の制度

作者

劉建志

來自嘉義民雄,畢業於中央大學主修太空物理。因為空氣污染問題開始從事環境相關的活動,也曾在廣東及無錫的NIKE及APPLE工廠待了兩年,只為了了解搖籃到搖籃的真實性。目前與妻子及女兒居住在日本高知縣西南區域,從事林業及里山工作。主要目標是推動台灣的林業蛻變,也希望台灣可以有藍天、有大口呼吸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