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海岸地勢多變,東西南北都各有特色,其中彰化海岸濕地幅員遼闊,最寬可達6公里、面積超過1.2萬公頃,是全台灣最大的泥質灘地。當潮間帶的地貌越接近原始泥灘地的模樣時,生態也越精彩。但是這片廣袤的泥灘地,多年來卻飽受工業開發、外來植物入侵等問題摧殘。
「比方說像是萬歲大眼蟹、絨毛大眼蟹、還有很多彈塗魚,這些彈塗魚喜歡生活的環境,就是我們現在看到這種軟泥灘地。」秋天午後,西南海岸正值退潮時間,只見岸邊泥地上坑坑洞洞,舉目所見一點一點正在橫移、跳躍的軌跡,都是螃蟹或彈塗魚。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專案助理研究員蔡鵑如說,這裡每個孔洞,每道水流都餵養了無數生命。
除了灘地表面生機盎然,泥巴下也存在大量的底棲生物。每年秋冬,彰化海岸濕地都會吸引數以萬計的水鳥來度冬覓食。根據彰化縣野鳥學會統計,光是濁水溪口北岸的大城濕地,正式記錄到的鳥類就有91種,其中包含27種保育類、或被評估為易受威脅的鳥種,都有機會出現。
彰化縣野鳥學會總幹事李益鑫介紹,不論是西方有「送子鳥」之稱的東方白鸛、黑嘴鷗、大濱鷸,還是知名的國際易危鳥種大杓鷸,都是這片泥灘地的常客。
離開淺灘地後,若繼續往高潮線區域前進,還會看到知名的台灣特有種:台灣旱招潮蟹。2020年,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施習德帶領團隊,首次針對全國的台灣旱招潮蟹進行大普查。他表示,全台約有100萬隻台灣旱招潮蟹,其中濁水溪口南北岸的族群,就占了70%左右,堪稱台灣旱招潮蟹的種原庫。
只是,像彰化海岸這樣生態豐富的濕地,從北到南都各面臨不同的危機。如北彰化海岸,早就因為彰濱工業區填海造陸,喪失大片泥灘地;再往南的漢寶、芳苑濕地,則因為1983年水利局為護堤廣植海茄苳,現已擴散成林。
蔡鵑如指出,最典型的泥灘地,光裸又沒有植被,只要有任何植物長出,就會造成該地淤積、排水不良,漸漸導致陸化,最終改變當地生物相。事實上,從芳苑的候鳥分布就能看出一些警訊。
「我們在芳苑本身有兩個調查點,在漁民廣場的調查大概有接近20種的鳥類,但是在紅樹林周邊的調查大概只有十種左右,」李益鑫接著盤點說:「漁民廣場看到的東方環頸鴴、一般濱鷸屬的鳥類,甚至大杓鷸,都不會進到紅樹林周邊。」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濁水溪口也逐漸被紅樹林覆蓋,包含大城濕地上台灣旱招潮蟹主要棲息區域在內,都出現許多小樹叢。研究人員擔心,紅樹林若繼續擴散,將改變台灣旱招潮蟹現有棲地環境,甚至可能影響整個族群存續。
「如果有紅樹林的根系,這地方就會變得比較泥濘,泥濘下台灣旱招潮蟹就不適應生存。」施習德解釋,泥濘不但不適合台灣旱招潮蟹,還會引來更能適應泥濘的弧邊管招潮蟹,從而產生競爭。
另一方面,十多年前就入侵彰化海岸的互花米草,也正在加劇泥灘地的陸化,伸港、漢寶、大城濕地上都有其蹤跡。互花米草既容易堵塞水流,根系還會導致底棲生物種類和數量減少,使灘地變得不利於候鳥等野生動物活動。
研究人員建議,地方政府應盡快展開移除行動,避免濕地環境持續劣化。「一直放任下去的話,我認為它對泥灘的影響會越來越嚴重。」蔡鵑如說。
施習德也呼籲:「這個部分是不是可以請縣政府及早加以規劃剷除,這樣投資成本會最少,如果越長越高才要移除,勢必要花更多的人力。」
同時,許多學者和環保人士,一直以來都提倡必須將彰化海岸濕地劃入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中管理。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回顧,早在2009年,彰化海岸濕地就被內政部認定為具有國際級重要性的濕地,然而因當時國光石化開發案預備在當地填海造陸,引發支持開發的在地居民和保育團體劇烈衝突,而暫時擱置。不料到了現在,國光石化開發案撤銷已屆十年,濕地的地位依然懸而未決,部分區域甚至差點變成光電場址。
「我們覺得比較弔詭的是,我們想要保護濕地這件事,就被用很多理由塘塞,對於開發案卻是歡迎光臨。」施月英強調,彰化海岸濕地擁有無與倫比的景色與生態重要性,應盡快劃設為國家重要濕地,才能真正保護其環境。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風頭水尾的「濕」落之地】
12/20(一) 22:00首播
12/25(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