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之父」逝世 生態界悼念威爾森、拉佛喬伊雙傑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生物多樣性之父」逝世 生態界悼念威爾森、拉佛喬伊雙傑

2021年12月28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鄒敏惠、黃鈺婷、許芷榕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有「生物多樣性之父」、「現代達爾文」之稱的哈佛大學榮譽教授愛德華・威爾森(E. O. Wilson),在上週日(26日)過世,享壽92歲。而致力於亞馬遜雨林保育、自1970年代提倡「生物多樣性」的學者湯姆・拉佛喬伊(Thomas E. Lovejoy III),上週六(25日)也以80歲高齡辭世。

世人如今認識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最初就是出自威爾森與拉佛喬伊。美國國家熱帶植物園(NTBG)CEO梅菲爾德(Janet Mayfield)形容兩人是「生物學和保育領域二傑」。

「生物多樣性之父」愛德華・威爾森(左)和提倡「生物多樣性」的學者湯姆・拉佛喬伊(右)上週末相繼辭世。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拉佛喬伊推特

威爾森提出「將半個地球留給自然」

威爾森不只在自然史與生態保育領域享負盛名,同時也是研究螞蟻的權威——他曾發現超過400種的螞蟻,被生物學家道金斯稱為「最偉大的螞蟻學家」。威爾森對螞蟻的研究興趣啟蒙甚早。年輕時的威爾森因右眼被魚鰭割傷,失去了大部分視力。 他表示,有鑒於他難以在空曠地區識別體型大一些的動物,那一次受傷讓他把注意力集中在螞蟻和其他昆蟲身上,因為他可以用他的左眼近距離觀察牠們。他在13歲就成為在美國發現第一個進口火蟻群落的人,後來在研究生涯中,更提出螞蟻是以費洛蒙溝通的重要發現。

威爾森在島嶼生物地理學和社會生物學理論[1]方面的成就,則讓他成為公認的世界級科學家。他整合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在非小說領域曾抱回兩座普立茲獎,並曾獲頒美國國家科學獎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也是1995年《時代》雜誌評選的25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投注大量時間與心力於生態保育倡議的威爾森曾形容,人類為了經濟利益破壞雨林的行為,就像是為了煮一頓飯而燒毀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一樣。

他在一次媒體電話訪問中也憂心地指出:「目前我們的保育運動雖然贏了幾場戰役,卻輸了整場戰爭。」

威爾森曾發現超過400種的螞蟻,被生物學家道金斯稱為「最偉大的螞蟻學家」。圖片來源:Prince Patel/Unsplash

威爾森在高齡87歲時,則大膽提出「將半個地球留給自然」的想法。他認為,唯有守住大範圍的生態系,才能挽回物種滅絕的頹勢。在他2016年出版的《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一書中,他論證這麼做可以拯救80%以上的生物多樣性。以威爾森的著作為名,10月22日也成為「半個地球日」。

威爾森說,「半個地球」是以類似「登陸月球」的想法,用遠大的目標引發支持和關注,而且雖然和1960年代提出登陸月球目標一樣遠大,但「半個地球」顯然更加迫切。

「在幾乎每個複雜的問題上,在健康以及經濟方面,(拯救生物多樣性)都是一個關鍵主題,不容忽視,」威爾森說,「但會變得越來越沉重,對每一個攸關人類合作和文明的核心問題都造成傷害……我們已經知道,野生動植物是人類續存的基礎。」

半個地球計畫的任務是發現、繪製分布圖和鑑定地球上的所有物種,以拯救全球生物多樣性。它提供了半個地球計畫地圖這類的資源,從這個地圖上可看出保護哪些區域能保護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能顯示國家層級保護力道的國家級成績單。

受到威爾森「半個地球」理論的啟發,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在今年的世界保育大會上也通過決議,呼籲在2030年之前,將30%的地球表面(包括陸地和海洋)指定為「保護區」,以阻止和扭轉野生物種的喪失。

威爾森生物多樣性基金會執行長埃利希(Paula J. Ehrlich)說,「人類理解自身與世界的方式,因為威爾森對科學的勇敢追求以及他詩意的語言而改變。」

學術志向投入雨林保育 拉佛喬伊: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的鬥士

被譽為讓「生物多樣性」一詞廣為後人所知、著名生物學家湯姆・拉佛喬伊(Thomas E. Lovejoy III)25日過世,享壽80歲。


湯姆・拉佛喬伊(Thomas Lovejoy)致力於亞馬遜雨林保育。圖片來源:WWF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昨晚(27日)宣布他過世的消息,拉佛喬伊是學校裡「永續地球研究所」和他所創立的「亞馬遜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

拉佛喬伊在1970年代後期開始使用「biological diversity」這個詞——意為地球上豐富多樣的生命——後來簡稱為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在這個氣候危機時代,生物多樣性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主題之一。

拉佛喬伊是多產的學者,從學術期刊到報章雜誌都能讀到他的作品。他奉獻投入物種滅絕研究,發現棲地破壞、環境污染和全球暖化正在世界各地扼殺許多物種。他呼籲恢復森林生態功能、原生動植物復育,並保育大片的水域和土地。

拉佛喬伊還參與創立著名的《Nature》,一個1982年開播的美國公共電視節目,捕捉來自世界各地生態系的精彩鏡頭。當時拉佛喬伊還服務於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研究工作後來將他帶到1960年代的亞馬遜,他在這裡成為熱帶雨林的倡議者,在保護雨林議題上扮演各種角色。在1970和1980年代,他將巴西、亞馬遜和整個南美洲帶上國際保護議程。


亞馬遜雨林遭長期濫伐。圖片來源:quapan(CC BY 2.0)

和他共事近50年、保育組織「Re:wild」主席米特梅耶爾(Russell Mittermeier)表示,拉佛喬伊是最先讓世界關注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遷的人之一,「毫無疑問,他是將這兩個關鍵問題聯繫起來的最偉大的人,他一直堅持到現在。」

他的亞馬遜保育團體(Amazon conservation Team, ACT)同僚,保育生物學者、民族植物學家普洛特金(Mark Plotkin)說:「湯姆是保育領域的偶像:許多人的導師,所有人的朋友。」「他一生的著述、參與、培訓與啟發,都是在為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奮鬥」。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在推特稱拉佛喬伊與威爾森是「保育界的兩大支柱」,而「他們的逝世令人心碎。」

註釋

[1] 威爾森在1975年出版的《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 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是他最具爭議的論著。他在書中將基因決定行為的理論套用到人類身上,認為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由基因決定,而非透過學習轉化而成。

威爾森的這套理論引發激烈的批評,有人甚至指控他是種族與性別主義者,提出的理論和納粹信奉的優生學相呼應。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