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今(28日)公布2021年空氣品質初步監測結果,是AQI空品標準上路後,首次沒有發生非常不健康(AQI>200)的空品狀況,呈現全年零紫爆。雖然空品不佳(AQI>100)的「橘色提醒」站日[1]數持續減少,但空氣污染物懸浮微粒(PM10)及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卻較去年略為惡化。
環保署監資處處長張順欽指出,今年空污PM2.5超標受乾旱降雨日數減少、低風速影響,不利懸浮微粒擴散洗除,「紅色警示」特別集中在1至3月,有八成都在高屏及雲嘉南空品區。工業空品測站的PM2.5也不減反升,空保處副處長王嶽斌說,為改善區域性及季節性的空污問題,明年將持續推動工業鍋爐及老舊車輛改善措施。
空品不良站日數持續下降 AQI上路後首次全年零紫爆
根據2021年空氣品質監測資料,空氣品質指標(AQI)低於100(良好~普通)的站日數達90.76%,空氣品質不良站日數由2020年的2543站日減少為2487站日。今年也是AQI空品標準上路後,首次沒有發生非常不健康(AQI>200)的空品狀況,呈現全年零紫爆。
進一步分析今年狀況,空污以PM2.5及臭氧濃度超標為主。張順欽表示,臭氧的超標情形已較前幾年明顯下降,主要有三大原因,分別是境外污染減少、中南部高溫(超過30°C)天數下降,減弱光化作用,及擴大削減臭氧前驅物如氮氧化物(NOx)、非甲烷碳氫化合物(NMHC)等空氣污染排放。
PM2.5則較2020年略為惡化,張順欽指出,今年PM2.5紅害共176站日,主要集中在1至3月(170站日),更有1/3的紅害站日數,發生在2月2日至8日短短一週內,空間上則有四成發生在高屏空品區、另四成發生在雲嘉南空品區。
「空氣品質與氣候狀況息息相關,監測上也看到氣候變遷對空品的影響。」張順欽說明,今年PM2.5惡化,與春季乾旱降雨日數減少、低風速時數增加,不利於粒狀物洗除及擴散有關。
張順欽解釋,當高壓籠罩時,台灣西半部的混合層高度可能降到500公尺,相較平時混合層高度約1000公尺,空品垂直擴散條件不佳,地面污染物濃度高,加上受東風及東北風影響,污染物易累積在中南部的下風處,導致出現紅害。
近五年空品逐步改善 仍遠高於WHO建議濃度
儘管工業空品測站的PM2.5較去年略為上升,王嶽斌仍強調,過去五年來空氣品質逐步改善,台電及中油的空氣污染排放量較2016年大幅減少45%;6967座燃煤工業鍋爐減少至2599座,多改為燃氣鍋爐,削減4441噸氮氧化物(NOx)及7138噸硫氧化物(SOx),SOx削減量約等於減少一座中火排放量。
在移動污染源方面,全國14.4萬輛高污染的一至三期大型柴油車,已淘汰約5.5萬輛,也淘汰近60萬輛的一至四期汽油車;474萬輛一至四期的老舊機車也累積淘汰共122萬輛,並協助地方政府劃設15處空氣品質維護區。王嶽斌也說,固定污染源及移動污染源的改善措施,都具有減碳的效益。
今年前11個月全國PM2.5年平均濃度為14.2μg/m3(微克/立方公尺),環保署認為,有機會可連續兩年達成15μg/m3以內的目標,但仍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年平均5μg/m3。
王嶽斌說,會滾動式檢討調整PM2.5的目標,目前尚未訂定的臭氧目標,未來也會參考歐美國家的做法,評估納入第二期空污防制方案(2024年至2027年)的可能性。
空保處表示,隨著監測技術的進步,已發現空氣污染有明顯的時空特性,未來會加強改善區域性(中南部地區)及季節性(春季、冬季)空品不良情形,也將持續加嚴NOx及VOCs等臭氧前驅物質的排放管制,加強車輛排放多元削減計畫及紙錢減燒措施,明年預計投入1億元協助地方政府興建金紙專用爐,降低焚燒金紙的粒狀物污染。
註釋
[1] 站日:指一個測站一天的空品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