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彰化外海的海龍二號、三號風場,為了新增三腳套筒式風機結構,並將風場海上變電站二座整合為一座,去(2021)年向環保署提出第二次變更申請,環保署昨(10)日召開環差第二次初審。
原本開發單位對於打樁的水下噪音聲曝值遲遲不肯鬆口,強調在海床發現堅硬的玄武岩地質,恐怕難以再減噪,不過最終以折衷方案獲得環委同意,承諾基樁數10%的打樁噪音低於159分貝,並在水下聲曝值達158分貝時啟動相關減輕措施,案件通過初審,補充書面資料後送交環評大會審查。開發單位表示,預計在今年底取得施工許可,2024~2025年展開海上施工作業。
繼加大風機再合併海上變電站 海龍風場縮短工期、減少打樁時間
海龍二號及三號風場位於彰化縣外海,海龍二號與台灣最近距離約45公里,面積59.2平方公里,風場水深則約25-45公尺;海龍三號則距離台灣最近約50公里,面積85.2平方公里,風場水深為25-50公尺。由加拿大商北陸能源(NPI)、新加坡商玉山能源,以及日本三井物產合資開發。
海龍風場過去就曾為了改採大風機提出第一次變更,並在去年6月通過環差,如今則是為了新增三腳套筒式的風機結構,且未來將改採14MW的大型化風機,因應風機設置數量減少及降低整體施工期程,要再將風場海上變電站由原本的二座整合為一座,而再度提出環差。
開發單位強調,海上變電站改為一座後,雖然體積會增加二倍,但打樁時間將減少25.6小時,施工期也會縮短一個月。
海床下有大片玄武岩 海龍最終提出降噪折衷方案
去年10月此案進行第一次初審時,環委曾要求開發單位確保打樁位置750公尺半徑範圍外,水下噪音聲曝值不超過160分貝。不過昨天開發單位表示,仍然難以達成,因海龍風場海床下發現有大片玄武岩地質分佈,相較軟泥或沙質地地形,整體地質較為堅硬,若還想再降噪恐怕有難度。
環委朱信建議,海龍風場可參考沃旭能源大東南風場的環評承諾,使25%基樁的打樁噪音低於159分貝;並在全數基樁於施作期間,至少有25%的時間維持低於警戒值158分貝的噪音量。
開發單位經過討論後,提出折衷方案,承諾使10%(共111支)基樁的打樁噪音低於159分貝,並且在水下聲曝值達158分貝時啟動相關減輕措施。最終環委考量海龍風場地質條件異於其他風場,在降噪工作上推行不易,同意接受折衷方案。
海域生態調查不完整 開發單位:立即安排船舶進行調查
海龍風場提出的海域生態調查資料被指不完整,環委張學文指出,例如2021年4月有資料,2020年6月卻又沒有資料,要求開發單位補充海域植物性、動物性浮游生物及底棲生物等最新的調查資料。
開發單位則解釋,因秋、冬季海象不佳,考量人船安全,現階段無法出航調查,因此將海域生態調查納入施工前環境監測計畫,會在施工前各增加一次浮游動植物生物調查及底棲生物調查,同時增加三次鯨豚生態調查。
但張學文直言「這不是理由」,海況不佳卻仍有漁船持續出海,且海洋生態調查不像鳥類調查較易受海象影響,不該拖延至施工前進行。開發單位討論後,表示將「立即安排船舶進行調查動作」,回應環委疑慮。
另外,因為海上變電站體積龐大,也須思考如何防止白天、夜間的鳥類撞擊風險。開發單位承諾營運階段安裝高效能雷達、音波麥克風等儀器,用以蒐集長期鳥類活動資料並分析鳥類迴避情況,對此環委朱信認為,光靠監測還不夠,無法防止鳥類撞擊的可能性,並要求開發單位設置適當的驅鳥設施,「雷達只能看到東西,鳥都已經撞上去了你才看到,那就沒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