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鳥類造個家 人工巢箱保育計畫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為鳥類造個家 人工巢箱保育計畫

2022年04月20日
公視記者 郭志榮 張光宗

鳥類因為城市開發、環境破壞等原因,沒有適合的地方築巢,影響繁殖,造成生存危機。如何挑選適當的地方,幫助鳥類造個新家,成為生態保育的新工作。

幫助鳥類造個新家,成為生態保育的新工作。
幫助鳥類造個新家,成為生態保育的新工作。

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邀集一群志工,進行人工巢箱計畫,要讓貓頭鷹有個新家。城市有許多樹木,但是因為干擾或樹幹過小,貓頭鷹其實不容易找到巢洞。設置人工巢箱,除了有助鳥類尋找新家,也能提供研究觀察。目前第一批人工巢箱,規劃設置在台南的巴克禮公園,以及甜心有機牧場。

利用規格化的合板,大家進行分工,從釘製到上漆,製作大量巢箱。人工巢箱必須考慮動物的生態習性,才能讓牠們願意入住。

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邀集一群志工,進行人工巢箱計畫,要讓貓頭鷹有個新家。
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邀集一群志工,進行人工巢箱計畫,要讓貓頭鷹有個新家。

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邀集一群志工,進行人工巢箱計畫,要讓貓頭鷹有個新家。
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邀集一群志工,進行人工巢箱計畫,要讓貓頭鷹有個新家。

巢箱製作完成,進行戶外懸掛工作,猛禽專家曾翌碩解說巢位選擇要點。要注意避免傷及樹木,保護措施不能少。人工巢箱固定好位置後,還有檢查手續。

嘉義縣梅山鄉瑞峰村,棲息著台灣一級瀕危物種的台灣山麻雀,數量約有200隻,嘉義林區管理處五年前就推動人工巢箱保育計畫。嘉義縣野鳥學會長期協助山麻雀保育工作,理事長陳建樺發現,瑞峰山區多為茶園,樹木不多,台灣山麻雀不容易找到巢位,所以思考透過人工巢箱來幫助。

第一代山麻雀人工巢箱以竹管製作,但是卻有漏雨潮濕,導致孵化率不高的問題。後來仔細觀察使用狀況,經過數次改良,終於製作出符合需求的巢箱,不只防潮保溫,還有洞口前陽台。

第一代山麻雀人工巢箱以竹管製作,但是卻有漏雨潮濕,導致孵化率不高的問題。
第一代山麻雀人工巢箱以竹管製作,但是卻有漏雨潮濕,導致孵化率不高的問題。

經過數次改良,終於製作出符合需求的巢箱。
經過數次改良,終於製作出符合需求的巢箱。

選定茶園附近的電線桿,將巢箱掛上,剛好有過去從事電桿攀高作業的志工協助,順利完成裝設作業。巢箱也會裝設在檳榔樹上,但發生蛇類攀樹吃蛋,於是又想出在檳榔樹旁立竹竿,巢箱再裝設在竹竿,拉出適當距離,避免蛇類攀爬過去的對策。

協助山麻雀居住的問題,接下來是解決食物問題。

瑞峰村主要種茶,山麻雀的食源不多,還有農藥問題,居民於是提供食物農場,已有十多個地方種植小米,歡迎山麻雀蒞臨。

居民黃惠瑜除了提供土地保護山麻雀,也會利用到校代課時間,推廣保育。
居民黃惠瑜除了提供土地保護山麻雀,也會利用到校代課時間,推廣保育。

居民黃惠瑜除了提供土地保護山麻雀,也會利用到校代課時間,推廣保育。瑞峰國小推動保護山麻雀的環境教育,並成為學校的特色保育物種,師生製作認識故鄉圖畫書,宣導山麻雀生態。

到了山麻雀繁殖季,陳建樺和妻子會利用自製的探巢工具,挑選鳥類離巢時,以快速不驚擾的方式,探查鳥巢使用情形,作為改進參考,並且記錄育成率,提供研究統計。

陳建樺和妻子利用自製工具,挑選鳥類離巢時,以快速不驚擾的方式,探查鳥巢使用情形。
陳建樺和妻子利用自製工具,挑選鳥類離巢時,以快速不驚擾的方式,探查鳥巢使用情形。

瑞峰村的山麻雀,在人工巢箱協助下,族群數量慢慢增加。地方居民思考,如何結合生態與生產,發展地方生態旅遊。

人造巢箱裡,鳥類飛進飛出,人類因為愛心,為鳥類打造新家,讓牠們有個安心住所。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為鳥類造個家】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