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菸廠再造重生! 盤點全台活化老舊工廠,魔法生態園區都吸客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屏東菸廠再造重生! 盤點全台活化老舊工廠,魔法生態園區都吸客

2022年04月21日
轉載自城市學;文:郭一(城市學特約記者)
斑駁的外牆與內裝,承載歷史的軌跡與時間的足跡。近年來,台灣許多老舊產業建築進行活化,進駐營運團隊,蛻變為保留過往的創新遊憩場所,今年2月底才以文化基地再造重生的「屏菸1936文化基地」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除了屏東菸廠,《城市學》盤點台灣許多經過巧手活化的菸廠、糖廠,踏入這些廠區的土地,歷經那段風光的回憶。
屏菸1936文化基地近期開幕。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提供

屏菸1936文化基地近期開幕。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提供

屏菸活出新的一片天,主打沈浸式文化體驗

「優人神鼓」的震撼鼓聲以及伴隨節奏翩翩起舞的表演者,穿梭屏菸的通道,演出作品「時間長河」,獨特的沉浸式劇場體驗,宣告已有86年歷史的屏菸以文化基地的形式重生,身為全台保存最完整的菸葉博物館,透過歷史紋理爬梳、空間活化,老建築說起故事,來訪民眾置身其中。

屏菸1936文化基地近期開幕。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提供

屏菸1936文化基地近期開幕。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提供

屏菸2004年關廠,2017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屏東縣政府向中央爭取3.7億元改造,搖身一變為「屏菸1936文化基地」,館內介紹製菸產業、客家與原民文化、資產建材庫房展示等等,假日還有市集與展覽,讓屏東又多了一處休憩好去處。

其實,不僅屏菸的老舊歷史建築成功再造,座落台北市區的「松山菸廠」可以說是「活化先驅」。

屏菸1936文化基地近期開幕。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提供

屏菸1936文化基地近期開幕。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提供

1998年,松菸完成最後一包菸,廠區近60年的生產正式走入歷史,沒了人群的喧囂,松菸逐漸被人遺忘,直到2011年,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轉型為松山文創園區,當年更順勢舉辦「2011年台北世界設計大展」,扶持在地原創和文創,賦予松菸全新面貌。

全台各地近年來也吹起一股「活化風」。已有70多年歷史的台中市大里菸葉廠,納入保存文物資產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未來預計耗資修復建物,文化部也將透過「台中菸葉廠產業場域轉型再造計畫」,保存廠區建築群七棟歷史建築及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典存庫房,預計再利用為台中歌劇院的「藝術創作基地」。

此外,占地3公頃的嘉義市舊公賣局菸葉廠區,市府文化局希望改造為「影視音基地」,區內10號倉庫整建為青創工作室、11號倉庫做為青少年圖書館;逾一甲子歷史的花蓮菸葉廠,縣府也有意活化為運動休閒園區,已爭取經費整建並辦理用地變更,希望今年能迎接嶄新面貌。

最大地主台糖也搞活化,打造設計、生態園區

除了菸廠蛻變的消息不斷,素有全台最大地主之稱的台糖,因為減少製糖業務,2018年決議轉型旗下占地10至20多公頃的糖廠。廠區面積高達25.9公頃的高雄橋頭糖廠,目前已設立糖業博物館與文創園區;位於中台灣的月眉糖廠則將活化舊倉庫,預計規劃為「台灣循環設計園區」。

台南善化糖廠老舊宿舍設立為「善糖文化園區」。圖片來源:擷取自深緣及水善糖文化園區臉書粉專
台南善化糖廠老舊宿舍設立為「善糖文化園區」。圖片來源:擷取自深緣及水善糖文化園區臉書粉專

至於位在彰化的溪湖糖廠,整修水循環再利用系統,舊廢水池及生態池成為水循環示範區,再搭配糖廠現有的環境生態教育場所、鐵道與糖業文化及休閒服務等區,定位為「糖鐵文化休憩循環園區」。台南善化糖廠的老舊宿舍設立為「善糖文化園區」,引進餐飲及烘焙等服務,嘉義蒜頭糖廠成為「蔗埕文化園區」,朝觀光休閒發展。

曾是製糖大本營的高雄旗山糖廠,也在高雄市政府的號召下,百年歷史廠區改造為「旗糖農創園區」,結合地方創生和農創,打造農村再生典範,也為農民帶來收入,強化東高雄的特色產業、行銷地方物產和推廣農創觀光。

圖片來源:擷取自十鼓仁糖文創園區臉書粉專

圖片來源:擷取自十鼓仁糖文創園區臉書粉專

結合藝術的改造方案則是台南「十鼓仁糖文化園區」的特色,台南仁德糖廠由十鼓擊樂團擘畫經營,讓原本單純的鼓團訓練基地,發展為結合表演、遊憩、工業遺址教育與極限運動的園區,吸引大量遊客。

活化歷史挑戰重重,營運管理是大問題

然而,並非所有歷史建築的活化過程都是一帆風順。例如,新竹市市定古蹟「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是全台保存完整的監獄建築群之一,但2020年3月修繕完工後,原本預計委外經營,卻因申請人不如預期,閒置多時,文化界人士感嘆,所幸去年塵埃落定,變身為古蹟藝文館,呈現演武場的前世今生、建築特色。

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圖片來源:新竹市文化局

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圖片來源:新竹市文化局

文化底蘊濃厚的建築若缺乏妥善管理,也只能默默走入歷史的長河。位在台北市的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前身為國光戲院,早年是頂尖的娛樂場所,後改為文藝活動中心,因缺乏營運管理人才,許多人曾經走過,卻不曾瞥過一眼,蘊含國軍歷史的展館就這樣因為土地開發,下台一鞠躬。

活化歷史建築必須縝密思考,才能讓建物內外的過去與現在,碰撞出全新的文化火花,如何發揮特色並兼顧營運收益,已成為政府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