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灘土:淡水河紅樹林擴張的困局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尋回灘土:淡水河紅樹林擴張的困局

2022年05月04日
公視記者 陳佳利 陳添寶 呂紹華

1986年設立關渡自然保留區,成為台灣第一個被指定的國定自然地景。然而,2021年12月,它卻也成了第一個被解編的自然保留區,是為了什麼呢?


關渡自然保留區是台灣第一個被指定的國定自然地景,卻也是第一個被解編的自然保留區。

沿著淡水河與基隆河的河濱自行車道,在關渡、社子島、五股、蘆洲,會見到強壯茂密的紅樹林(註:紅樹林樹種包含海茄苳、欖李、五梨跤與水筆仔,此處是水筆仔純林),偶爾有小白鷺或八哥停在上面,一片綠油油,很美,可是從前這段河濱,沒有紅樹林。


沿著淡水河與基隆河的河濱自行車道,強壯茂密的紅樹林,偶爾有小白鷺或八哥停在上面。

水陸兩用的怪手,漲潮時也能浮在水上工作,前端改成夾子,一把一把抓起紅樹林,連根拔起。集中之後,準備載往淡海污水處理廠旁邊的空地製作堆肥。這是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今年(2022)4月下旬開始的工程,地點在觀音坑溪與淡水河的匯流處,清除紅樹林是為了重現泥灘地。


水陸兩用怪手漲潮時也能浮在水上工作,前端改成夾子,一把一把抓起紅樹林,連根拔起。

在五股與蘆洲堤防外,新北市高灘處與第十河川局,2020年合作移除了10公頃的紅樹林,因為這裡的紅樹林生長,影響到淡水河的瓶頸:寬度只有400公尺的台北橋河段。紅樹林使得灘地陸化、淤高,影響通洪,也因為棲地環境改變,底棲生物跟著改變,原本喜歡泥灘地的水鳥無法覓食與停棲,鳥況大不相同。


紅樹林使得灘地陸化、淤高,影響通洪,也因為棲地環境改變,底棲生物跟著改變。

隔著社子島,對面的關渡情況也雷同。在關渡堤防外側,強健壯碩的紅樹林,取代了原本寬闊泥灘地,從前不是這樣的景象。55公頃的土地,曾記錄到每年10萬隻水鳥停留的盛況。1986年依《文資法》成立關渡自然保留區,這是國內第一個國定自然地景,受到高強度保護。

長期研究關渡紅樹林的台灣大學土木系副教授施上粟表示,從1986到1996年,短短十年,紅樹林就擴張了25公頃,將近50%。台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陳仕泓說,1981年水筆仔開始出現,2011年占70%以上,目前已經幾乎占滿。


學者研究,從1986到1996年,短短十年,紅樹林就擴張了25公頃,將近50%。

第十河川局副局長楊連洲則說,關渡增生的紅樹林已經占河道三分之二,造成基隆河主深槽往下刷深四到五公尺,關渡地區的寬度只有550公尺,是通洪瓶頸,已經嚴重影響基隆河水文,造成上游百齡橋段的水位上升。紅樹林也造成川廢問題,垃圾都卡在紅樹林裡。

考量大台北地區的防洪安全,淡水河畔的五股、蘆洲紅樹林與基隆河畔的關渡紅樹林都必須處理,但是關渡自然保留區的55公頃,在2021年12月解編之前受《文資法》保護,依法不得有人為介入,也無法進行工程。第十河川局因而與關渡自然公園合作,在2019與2020年,嘗試在蘆洲先進行小範圍人工疏伐試驗來汲取經驗。2021年在蘆洲堤防外清除了6.9公頃,為了節省運輸經費,將伐倒的水筆仔就地掩埋,灘地重現,視野變得更開闊。


清除之後,原本喜歡灘地環境的鳥類回來了,冬季觀察到雁鴨變多,黑腹濱鷸也變多的情況。

2022年4月,關渡自然公園的葉再富主任來到蘆洲堤防進行鳥類調查,從望遠鏡看出去,有魚鷹、黃足鷸、青足鷸等,最讓人驚喜的,有兩隻白面琵鷺、兩隻黑面琵鷺正在理毛休息。原本喜歡灘地環境的鳥類回來了,冬季時觀察到雁鴨變多,黑腹濱鷸也變多的情況。

清掉紅樹林,將原本淤高一公尺的高灘地挖平,也減輕淡水河的通洪壓力,但是灘地上活潑的招潮蟹與彈塗魚,卻是一項警訊。葉主任說,適合招潮蟹與彈塗魚的環境也適合紅樹林,看到牠們,表示紅樹林很快又會長回來,他建議靠近陸地的灘地再往下降挖深一公尺,靠近河道的那側挖深三公尺,減少水筆仔胎生苗著生機率。

同樣被紅樹林困擾的關渡,早在2001年就有學者提出疏伐建議,2021年底解編後,改依《濕地法》管理,成為關渡重要濕地。陳仕泓建議,此區應繼續維持核心保護區,可沿河道疏伐20公頃,以漸層的方式營造外緣的裸灘地,就能達到保護水鳥的效果。施上粟副教授則表示,沿著河道疏伐20%就可以達到防洪效果,其他紅樹林保留,能提供生態系服務與碳匯功能。


只疏伐紅樹林還是不夠,需要從流域治理的角度,減少淤沙,才能真正解決困局。

該怎麼做?負責疏伐的台北市水利處正在進行調查,未來將舉辦工作坊,與各界達成共識再動工。這片河口濕地,只疏伐紅樹林還是不夠,還需要從流域治理的角度,減少淤沙,才能真正解決困局。

紅樹林能吸收二氧化碳、也能固岸,同時有著屬於它的生態系統,造成問題是因為長在原本沒有它的地方。因人為影響而生長的紅樹林,也仰賴人的力量來恢復成灘地,代價很高,但必須做。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尋回灘土:淡水河紅樹林擴張的困局】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