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喝「珍珠奶茶」的風氣盛行,手搖飲產業更是揚名國際,不過環保署最新統計,我國每年用掉的一次性飲料杯高達40億個,成為回收體系不可忽視的重擔。7月1日自備飲料杯5元價差優惠上路在即,環署預估,將可從目前1~3元價差政策的年減1.5億個飲料杯,提升至每年減少5.8億個杯子。
環署數據也顯示,與飲料店不同,早餐店塑膠飲料杯用量在2019至2020年間明顯成長。對此環團提醒,早餐店和攤販使用塑膠杯同樣可觀,未來勢必要納入限用行列,呼籲政府勿因業者反彈、遊說而縮手。
國人年用40億個飲料杯 塑膠杯占比過半、飲料業用最多
2010年環保署曾統計我國每年用掉15億個一次性飲料杯,相隔十年環署再度調查,2020年共計用掉39.9億個一次性飲料杯,暴增超過兩倍。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執行秘書王嶽斌解釋,此次統計對象包括「受飲料杯限用法規管制」及「未受管制」店家的所有用量統計,若只計算受管制的店家,則國人每年約用掉22億個一次性飲料杯。
根據環保署「2021年度一次用塑膠產品源頭減量工作計畫」,調查約26萬家業者,包括早餐店、攤販等未納入管制但一次性飲料杯用量高的行業。一次性飲料杯材質則包含塑膠(PE、PP、PS、保麗龍)、PLA及淋膜紙。調查結果發現,2020年使用的39.9億個一次性飲料杯中,塑膠杯就高達22.6億個,用量最大的行業依序為飲料店、攤販及早餐店。
第二名是淋膜紙杯,年使用量16.1億個,以便利商店最多,再來是飲料店業、早餐店及有店面餐飲業;至於年使用個數1.3億、使用量最少的PLA材質免洗飲料杯,以有店面餐飲業使用比例最高。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對此表示,含塑膠淋膜的紙杯回收耗時耗能,回收而成的再生紙品質也不佳,也應該納入禁用對象。
早餐店塑膠杯、紙杯用量不減反增 環團籲納管
令人意外的是,2020年飲料店塑膠飲料杯用量(13.95億個)還略低於2019年(14.73億個),反而早餐店的用量呈現明顯成長,從2019年僅0.48億個,飆升至2020年1.85億個,紙飲料杯的使用也是呈現成長。
謝和霖就指出,環保署未來勢必也要納入飲料杯用量非常可觀的早餐店及攤販,共同列入管制對象,否則環保署「2030年全面禁用四大一次性塑膠用品」政策,就是「喊假的」。
謝和霖說,過去環保署推動塑膠袋及免洗餐具限用政策,就曾擬定早餐店及攤販也要一併納管,後因業者反彈作罷。他呼籲執政黨不該因為民眾或業者抗議就取消政策,反而應該藉此機會推動產業及服務模式的轉型,也讓消費者養成減用一次性產品的習慣。
全台2萬店家實施自帶杯5元價差優惠 環署:估計年減5.8億個杯子
環保署在7月1日起開始實施「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全台約有500個飲料店、速食店、便利商店及超級市場連鎖品牌、共計2萬家門市,將必須提供消費者自備飲料杯5元價差優惠。
2001年上路的舊制原本要求業者提供1~3元的優惠,但統計至今,只有約6%消費者自備飲料杯,每年減少1.5億個飲料杯使用量,成效不佳。環保署今(29)召開記者會表示,新法上路後,預計每年可減少5.8億個一次用飲料杯、相當於7000公噸垃圾的耗用,同時也減少3.3萬噸碳排放量。
先前外界曾關注飲料杯價差提高後,是否會有業者趁機漲價,不過王嶽斌則說,現有規定本就要求業者提供3元優惠,消費者使用自帶杯也可免去業者飲料杯成本,因此新法是「合理的5塊價差」。
不過,王嶽斌提醒,消費者必須有購買及消費行為店家才需提供5元優惠,其他如試喝、集點或買一送一第二杯等促銷活動,業者則可以不另外提供優惠。
大型連鎖業者紛紛祭出加碼優惠 循環杯系統也將跟上法規
目前連鎖速食業者「麥當勞」及「肯德基」都已提前啟動優惠活動,肯德基業者指出,初步觀察發現消費者自備飲料杯的比例成長五倍。
此外,統一企業旗下連鎖咖啡店「星巴克」提出高達10元的優惠,「7-ELEVEN」則已有6400家門市率先實施5元優惠,並預告在每月1日加碼至優惠7元。統一超商公共事務部部長李至和也表示,統一超商已推出自製循環杯設備,未來將在7-ELEVEN及星巴克門市中推動。
超商業者「全家」則宣布今天起開始提供優惠,也預計在7月底前在雙北推動100家設有循環杯服務的門市,年底更將擴點至400家(約占全台店鋪數一成),提早達成法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