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之星】可以泡茶也可以入菜:魚腥草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自然谷之星】可以泡茶也可以入菜:魚腥草

2022年09月09日
文、圖:楊家豪

魚腥草是一種常見於低海拔潮濕環境的草本植物。因為其特殊氣味而得名,別名不乏「臭」、「腥」、「臊」等字眼形容它那濃烈的氣息,相信有親身嗅聞過它味道的人都會印象深刻。有趣的是筆者搜尋資料時,居然在全球入侵物種資料庫中找到一段這樣的說明:「聞起來具有柳橙般的香氣,拌入沙拉可以形成獨特的風味。」與過往經驗大不相同的描述實在讓人覺得困惑又好玩。


在陰濕的野外,常可以看見成片的魚腥草,有時經過就可以聞到濃烈的味道。攝影:楊家豪

由於魚腥草常生長在溪澗池塘附近,帶有特殊的味道又可以作為藥用,導致關於魚腥草有這麼一個傳說。傳聞魚腥草是唐僧取經時觀世音菩薩留予人世間的禮物:唐僧當年前往西天取經,觀世音菩薩池子裡的鯉魚偷偷下凡,成精之後在通天河吃了許多童男童女。被觀世音菩薩收服後,菩薩覺得牠罪孽深重,便將它留在人間化作魚腥草,治療民眾的病痛以消其罪孽。這則神話其實也完整的詮釋先民對這株植物的想像與互動方式。

筆者一直非常好奇,一個環境要素是如何一步步成為食材?然後透過各種千奇百怪處裡方式與料理手法成為食物的?尤其多數的野菜需要特定的處理方式才能變得美味,像是曬乾、泡水、川燙或是取特定部位食用。想到先民一次又一次品嚐自己做出來的黑暗料理(像是沒經過川燙的竹筍、沒有去絲的芒草心等),然後逐步調整改良成美味的菜餚,就覺得我應該要努力把這些成果分享給大家啊!

尤其在極端氣候愈發明顯的今天,適應當地環境的野菜對人類更顯重要,除了非常容易取得之外,也通常能被人類作為與環境共處的工具。像是台灣氣候溼熱,許多野菜或是大家認為的雜草,都有清熱排濕的功效。


夏天可以看見魚腥草開出白色小花,但一般我們取嫩葉或嫩莖食用。攝影:楊家豪

在台灣大家熟悉的魚腥草料理方式可能是曬乾作為茶飲,經過曝曬的魚腥草因為精油的揮發會讓它的味道變淡,可以作為青草茶的原料(或配方)之一。網路上也查到關西、湖口等地的農會都有販售魚腥草茶包,萬華的青草街也可以輕易地見到。

中醫裡頭提到的功效包含: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通常也是配合其他藥材煎服使用;台灣的原住民則有將其揉碎外敷、與雞肉一起蒸熟後食用、或是煎湯再以煙氣燻於患部等方式作為藥用的記載。另外魚腥草也可以作為一般野菜,有煎蛋、煮湯或將葉子炸來吃等吃法。


魚腥草烘蛋,看起來應該不錯吃吧!攝影:楊家豪

之前雖然知道魚腥草可食用,但一直未曾嘗試,畢竟有香香的菜何必吃臭臭的草呢?直到2022年自然谷的捐款者回饋活動才第一次品嚐,老實說味道不差,就是有一個特別的淡淡香氣。

前陣子找資料才發現,原來魚腥草就是我大學到貴州參加研討會時吃到的折耳根,一種中國西部地區很受歡迎的特色食材,有些地方叫折耳根也有喚作豬鼻拱的,主要是取用它白色的匍匐莖,據說以春季採摘的品質最好,可以作為佐料或是涼拌菜,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大概類似台灣的「不會」讓人吵架的香菜。

因為自己經驗裡的當地人都非常喜愛,我當時候是在夜市吃烤豆腐的時候作為佐料吃到的,一入口的確有種陌生的氣味,但隨後口腔就被辣麻了,所以對它的氣味印象不深,清脆的口感倒是很適合搭配豆腐的軟嫩。下次如果有在野外看見它,除了炒蛋之外也不妨試試涼拌,看是中式作法的折耳根比較驚艷,或做成沙拉驗證國外資料中提到的柳橙香氣囉!

為什麼裝飾調酒的葉子,都要被拍一下才能放上去?

植物因為含有不同成分的「精油」,導致葉子會呈現不同的味道,有香茅、樟樹、魚腥草等氣味濃烈者;也有榕樹、椰子樹等氣味不顯者。這些或濃或淡的氣味,是植物因應生活環境所演化出來的機制,也許是為了吸引生物造訪,也或許是為了驅趕有害的生物。
但若想要「明顯」地聞到葉子的氣味,參加過自然谷導覽的都知道,要將它搓碎揉開,這是為了讓組織當中的精油更容易跑出來。可是繽紛美麗的調酒肯定是不適合放上揉碎的葉子當裝飾吧!因此利用拍打讓空氣擠壓葉子,能釋放氣味又不影響美觀,便成了調酒裝飾物製作的小竅門了。

魚腥草 檔案


攝影:楊家豪

中文名:魚腥草
別名:蕺(音同吉)菜、臭腥草、折耳根、狗貼耳、臭搓草
科名:三白草科
學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分佈:中國、韓國、日本、琉球、台灣。在紐西蘭及美國則被列為外來入侵種。
生態: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溝邊、溪邊及潮溼的疏林下。
特徵:

  1. 多年生草本,植株矮小。
  2. 莖下部伏地或於淺土,質脆易斷,節上輪生小根,白色。
  3. 葉互生,呈心型,全緣,上面為綠色,下面常呈現紫色。
  4. 花期5~6月,穗狀花序生於莖頂,長約2公分,寬約5公分。
  5. 果期7~8月,蒴果,卵圓形。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