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長有信心離岸風電爆發成長 外商盼再鬆綁國產化規則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經長有信心離岸風電爆發成長 外商盼再鬆綁國產化規則

2022年10月18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CCT)與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於17、18日舉辦「全球離岸風電高峰會」邀請國內外業者、主管機關到場交流。對於目前我國離岸風電產業國產化政策,國外開發商不約而同提出盼鬆綁國產化的要求,以降低產業負擔,吸引更多投資。但經濟部強調,目前規則已配合產業狀況放寬,未來也會持續敞開大門溝通。


離岸風電進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吸引大批外商來台。資料照。圖片來源:沃旭能源提供

國產化制度阻礙投資? 外商籲政府提出「合理」期待  

我國積極推動離岸風電,為使相關技術落地,經濟部推動「國產化」規則,要求投標業者一定比例的製程必須在台灣完成。

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CCT)與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於17、18日舉辦「全球離岸風電高峰會」。ECCT副理事長尹容表示,隨著疫情趨緩,台灣的離岸風電計畫紛紛開始運作,但過程中仍會受到不少監管及法規間題的影響,如國產化的要求、過於冗長的程序、不同機關之間疊床架屋的規定,或是國外船隻限制,還有港口基礎建設等種種挑戰,都有待台灣政府進一步解決。

台灣離岸風電市場正快速發展,需要長期的因應策略,全球風能理事會亞洲總監哈金森(Mark Hutchinson)指出,產官學界應持續對話,希望政府提出「合理的」期待,提供業者合理的成本與獲利,才能吸引投資。相關國產化要求則對目前業界帶來壓力,恐怕會影響到整體品質,應該更有彈性,平衡投資者及代工生產者的需求,減少供應鏈打結的問題。

台灣維特斯離岸風電公司總經理羅伯森(Alex Robertson)更表明,當前競價機制之中,業者必須達成很多承諾,如國產化、技術規格等,但競價的目的不是篩選承包商,而是要順利發電。過去德國也曾採用競價法,但最終只有少數風場完工,可見要實現發電才是最大挑戰。他建議,台灣政府應將所有國產化項目改為加分項目,對所有零組件一視同仁,才能打造真正的本土供應鏈。


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CCT)與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於17、18日舉辦「全球離岸風電高峰會」。圖片來源:歐洲商會提供

經濟部:規則已檢討簡化 保持溝通管道暢通

經濟部工業局主導評估風電國產化政策,副局長楊志清說明,區塊開發要求的國產化項目並不是新提出的,過去遴選階段就有,也已經有成果了。以水下基礎來說,要求60%在國內完成焊接,說明了國產化標準並非全部,制定過程都有因應業界反應、考量國內產業狀況調整,在項目、數量上給予彈性,迴避難以達成的項目、減少要求的數量占比等。

楊志清也反過來對業者喊話,強調投資攤提也應該「合理」,不要想在短時間內就把成本都攤提,應配合國內的規定,這樣才有合理的價格利潤,創造良性環境。

經濟部能源局局長游振偉表示,未來可能會釋出更多海洋空間開發離岸風電,能源局希望建構一個永續經營的環境,政府大門是打開的,會持續跟產業保持溝通。待今年底第一輪選商結果公告後,會滾動式檢討,在下一輪選商提出更適合台灣、更有競爭力的制度。

離岸風電「爆發性成長」 年底可完成200座風機

經濟部部長王美花則是信心喊話,表示今年是台灣離岸風電爆發性成長的一年,年底即將突破累計200座的安裝量。但因為風機安裝分很多階段,目前還無法明確指出具體進度。王美花強調,隨著離岸風電成長,提高了台灣國內供應鏈學習曲線,更帶來龐大投資,今年截至8月,核准的海外投資就高達100億美元。


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今年是離岸風電爆發性成長的一年,預估年底可以達成200座風機的建置量。攝影:李蘇竣

目前經濟部已啟動第三階段首輪選商,將每年釋出1.5GW的容量,王美花表示,經濟部對於離岸風電的新技術,例如浮動式風電或是風電結合氫能,會持續以開放的態度跟產業界、學術界探討,以提供穩定市場需求,使國內基礎建設、供應鏈及人才,可以妥善供應。期許離岸風電在台灣的淨零轉型路徑中,扮演更多重要的角色。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