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午餐垃圾走到回收桶前,卻因不知如何分類,只好整袋丟進一般垃圾,或許是不少民眾的心情寫照。環團「RE-THINK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簡稱RE-THINK)指出,台灣民眾多有回收習慣,卻往往因不知如何分類、垃圾桶標示不清,錯置回收資源,導致垃圾無法充分再利用。
近期RE-THINK與新北市府、花旗銀行合作,鎖定新北耶誕城的大量人流,在新北市政府地下一樓設置兩組示範垃圾桶,透過「增設分類項目」、「重新設計垃圾桶」、「明示回收資訊」,發現民眾回收意願有效從45.9%提升至近87.8%,回收行為的正確率則從26%提升至53%。
垃圾桶標示不清 民眾「不知道怎麼丟」 廚餘、紙容器混入一般垃圾
根據RE-THINK調查,94%民眾有回收習慣,然而許多公共垃圾桶仍常見分類不完善情形,RE-THINK過去曾在不同場域做「垃圾破袋調查」,發現不少可再利用的資源被丟到一般垃圾,其中最常被丟錯的是廚餘及紙容器。
RE-THINK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之揚表示,垃圾分類做不好並非民眾不願好好分類,而是分類資訊不足。根據RE-THINK今年5~6月進行的「2022年台灣回收意識」調查,民眾最常遇到的三大回收困境為「不知道該丟什麼類別」、「垃圾桶標示不明或不足」及「不同場域的規矩都不一樣」。
對於這些困境,RE-THINK從2021年開始和花旗銀行、建國中學合作執行「垃圾桶改造」的實驗。今年將計畫推展至新北市政府,看準新北耶誕城的大量人流,在市府地下一樓增設兩組示範垃圾桶。黃之揚解釋,這次主要有三個改造面向,包括「增設分類項目」、「重新設計垃圾桶」及「明示回收資訊」。
改變設計、資訊簡明、增設分類 垃圾桶再也見不到珍奶和咖哩飯
在這次垃圾桶改造中,RE-THINK為垃圾桶增加了原本沒有的「廚餘類」,除了避免廚餘進入一般垃圾造成焚化爐額外負擔,也能讓清潔人員省去不必要的麻煩。
新北市政府清潔領班徐月娥表示,過去常有民眾把吃不完的咖哩飯、喝不下的珍奶連同廢容器一起丟進垃圾桶,把其他回收物弄得髒臭黏膩,清潔人員需要額外花時間清理。示範垃圾桶讓民眾可以在丟食物垃圾時先把湯汁和廚餘倒掉,避免上述情形。
徐月娥說,過去常有民眾因為懶得分類,將垃圾直接堆在垃圾桶上,也有人把整包家戶垃圾丟進公共垃圾桶,這些行為都會增加他們的工作量。RE-THINK也透過與清潔人員的訪談重新設計垃圾桶,將垃圾桶外型改成斜面、洞口略為縮小,民眾無法在上面堆放垃圾、也塞不進整包垃圾。
此外,RE-THINK也在垃圾桶旁附上更簡明、完善的分類指示,減少民眾對於不知該如何分類的困惑。
改造垃圾桶讓回收意願、正確率將近翻倍 年減850公斤一般垃圾
RE-THINK也在設置新垃圾桶後,派人實地蹲點觀察並記錄結果。黃之揚表示,與對照組相比,重新設計的垃圾桶在民眾回收意願、回收行為的正確率上都有顯著提升,甚至將近翻倍。結果顯示,民眾回收意願從45.9%成長至87.8%;回收行為正確率從26.7%成長至53.1%。從回收項目來看,回收正確率提升最高的為塑膠類(+52%),其次為新增設的廚餘類、紙類。
RE-THINK估計,光是重新設計垃圾桶、增加資訊指示,單一垃圾桶每年就能減少850公斤的一般垃圾、約433公斤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溫室氣體排放。
黃之揚表示,垃圾桶可說是「最好的環境教育載體」,透過簡單改變設計,就可以發揮「輕推」(nudge)的作用,引導並鼓勵民眾在「分類的最後一哩路」做出正確選擇。未來RE-THINK預計展開「全台垃圾桶大調查」,了解全台不同場域的垃圾桶現況,確認推動改變的優先順序;也會持續尋找最低成本、最高效益的垃圾桶設計模式,大量複製在特定場域,擴大影響力。
黃之揚強調,垃圾桶「不一定每個都要(如示範垃圾桶)這麼華美」,例如校園其實只要有清楚的指示,搭配隨手可得的籃子、隔板,就能有效提升回收率;企業大樓、集合住宅也都有各自適合的方式,「俗擱大碗才最好,不然就是叫好不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