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面臨氣候及生態危機,如何為環境問題尋找解方,成為當代設計領域的重要課題。環保署昨(31日)揭開「台丹環境教育合作與環境設計大賽展覽」序幕,在台北西本願寺展出「環境關懷設計競賽」得獎作品,並邀請丹麥Index設計大獎(The Index Award)作品共同參展。
著名的「海洋吸塵器」(Ocean Cleanup Array)海廢清除計畫就曾獲The Index Award大獎。環保署「環境關懷設計競賽」則是2015年起比照The Index Award,以永續及創新為主題的獎項,至今已舉辦四屆。此次展期從即日起至2月5日止。
The Index Award 設計界諾貝爾獎 近年得獎者傾向「和自然共同創造」
丹麥非營利組織The Index Project主辦的Index設計大獎(The Index Award),有「設計界諾貝爾獎」之稱,總獎金高達50萬歐元,是世界上獎金最高的設計獎。歷屆得獎、入圍的除了特斯拉、樂高等知名品牌,更有不少從這個大獎中脫穎而出的新創團隊。
The Index Project教育總監安德森(Charlotte Høeg Andersen)表示,著名的海廢清除計畫「海洋吸塵器」(Ocean Cleanup Array)曾在2015年獲得Index設計獎。該計畫透過洋流和漂浮柵欄蒐集海廢,目前已經展開第三代系統開發,正持續蒐集太平洋垃圾帶來的垃圾,並預計在2040年達到清理90%海洋塑膠垃圾的目標。
「塑膠奶昔」計畫(Plastic Smoothie)則提供大眾一套「在家也能回收塑膠」的方案,只要有廢棄PLA塑膠、攪碎機、小烤箱、烘焙紙、雷射切割機、模具,就能自己DIY,將塑膠破碎、熔製為新產品。
安德森也觀察到,「近年越來越多設計師把自然當作『共同創造者』、而非『資源』,這樣的策略對於創造一個具再生能力的社會格外重要。」
例如2021年獲獎的BIOHM就是利用300種真菌菌絲「種出」建築絕緣材料,可運用在傢俱、隔音板或其他建築元素;由於是100%生物質,因此十分容易分解、回到生物製程。而2019年獲獎的Project Coelicolor則是利用「天藍色鏈黴菌」生成色素的特性,讓細菌直接在紡織品或物料上生長,染色過程不須化學處理,且耗水量比傳統染色法少500倍。
環署推環境關懷設計競賽 過往案例「尿布變黃金」成功量產
環保署自2015年起也比照The Index Project,規劃兩年一度的「環境關懷設計競賽」,並推派得獎者出國參加Index設計大獎。這些台灣案例,以及近年獲得Index設計大獎的得獎作品,即日起將在台北西本願寺展出,展期至2月5日止。
環保署表示,歷屆「環境關懷設計競賽」的得獎者作品已有不少量產案例。例如2017年獲首獎的「尿布變黃金」,就是髒尿布回收再利用,產生聚乙烯、聚丙烯、紙漿等再生材料。2019年獲首獎的「Vita生態淨水系統」則進一步為「尿布清洗廢水」提出解方,採用包覆技術將微生物轉為固態顆粒,並帶出數種好菌優化水質。
設計者之一、中華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特聘教授黃思蓴受訪表示,尿布再利用技術在台已經十分成熟,桃園大園的示範廠每日約可處理1噸髒污或NG尿布,新廠也預計在今年啟用。
此外,傳統蚵棚多使用保麗龍作為浮具,每次遇到颱風就有大量廢棄蚵架和保麗龍污染海洋,創作者為此設計出新型養蚵浮具,也在2017年獲得環境關懷設計獎第二名。新型浮具用聚氨酯材料做成可伸縮的風箱,颱風來時可以抬升棚架到港內安置,還加上遠端智慧管理系統減少耗損。
第五屆「環境關懷設計競賽」已在2022年11月截止徵件,前三名和佳作將在今(2023)年4月21日公布,並在台巡迴展覽。環保署表示,今年參賽件數從第一屆(2014年)的513件,倍增至第五屆的1149件,今年3月3日將選出前20名作品,推薦參加2023年的Index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