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生育擔憂正在中國年輕人中浮現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氣候生育擔憂正在中國年輕人中浮現

2023年02月20日
轉載自中外對話;文: 付茜瑤(耶魯大學環境科學在讀碩士)
生育意願和選擇受到社會、經濟和環境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而氣候變遷在其中的角色越來越受到關注。 筆者觀察到,氣候生育擔憂正在中國年輕人中浮現。
2021年7月,一場罕見特大暴雨席捲了河南,鄭州市三天的降雨量接近往年全年。 圖片來源:Aly Song / Alamy

2021年7月,一場罕見特大暴雨席捲了河南,鄭州市三天的降雨量接近往年全年。 圖片來源:Aly Song / Alamy

「如果以後有了孩子,很愛他/她,同時世界又在一點一點變糟糕... 我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後悔,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 」──紫萱,26歲,不確定是否要孩子

「其實我的父輩都受到了工業污染和環境破壞造成的對人健康的影響,我選擇了逃離我的家鄉,但是如果說局部的環境破壞人還可以通過遷移來避免,但是氣候變遷則是全球性的,傾巢之下焉有完卵。」──陳峰,40歲,一個孩子的父親

「氣候變遷會增加育兒難度。 生育選擇取決於經濟和安全,但氣候變遷對這兩者都有重要影響。」上海市民王強今年38歲,他在一次問卷調查中表示希望未來想要孩子,但氣候變遷給他帶了擔憂。

近年來,氣候生育擔憂這個概念,正逐漸在全球範圍引發公眾的討論和學者的關注。氣候生育擔憂(reproductive climate concerns)指的是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生育或領養孩子的擔憂。 它是環境生育擔憂(eco-reproductive concerns)中的一種,後者包括更廣泛可能影響個人生育計劃和決定的環境擔憂,比如氣候變遷、生態系統崩潰、環境污染、環境健康、環境正義等。

氣候生育擔憂不僅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被廣為討論,在發展中國家如印度、菲律賓、巴西的年輕人中也開始浮現。 2021年,一項由英國巴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發起,涵蓋十個國家超過1萬個年輕人的調查結果顯示,氣候危機給年輕人帶來了嚴重的情緒困擾,其中,41%的年輕人對於生育小孩感到猶豫。

我們觀察到,氣候生育擔憂在中國年輕人中也漸漸浮現。 2020年底,我們透過網路問卷調查的形式,對中國173位關心或擔憂氣候變遷的年輕人進行了調查。 受訪者以21歲至35歲的城市居民和女性為主,大部分受到過大學或以上教育,其中1/5已經為人父母。 雖然樣本數有限,但這項研究意在探討氣候變遷和生育選擇之間多重的關聯和雙向影響,並試圖瞭解中國年輕人對於氣候變遷問題的認知、討論和行動。

氣候變遷下的多重擔憂

今年1月,中國氣象局表示, 2022年中國氣候異常顯著、極端事件頻發。 一方面,夏季高溫過程創歷史之最,一方面秋季寒潮頻襲; 全國降水總體偏少的同時,暴雨過程頻繁,華南、東北雨澇災害重。 僅在最近2年內,中國就見證了2021年夏天河南的特大暴雨,2022年席捲了大半個中國的持續熱浪,以及長江流域歷史性的大規模乾旱

氣候變遷將加劇空氣污染、疾病疫情、乾旱、洪水、冰川融化等,氣候生育擔憂正是基於人們對未來的認知和預期。 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將近30%的受訪者表示「很擔憂」或「極其擔憂」子女或可能擁有的子女所要目睹或經歷的氣候影響。 34.1%的受訪者表示氣候變遷是影響他們生育選擇的「主要因素」,61.8%表示氣候變遷是影響生育選擇的「次要因素」,只有3.4%選擇了氣候變遷對生育選擇「完全沒有影響」。 相比於生育孩子對環境的影響,調查參與者更擔憂孩子在未來可能面臨的氣候變遷的影響。

173個關心或擔憂氣候變遷的受訪者年齡分佈。

173個關心或擔憂氣候變遷的受訪者年齡分佈。數據來源: Fu, Xiyao, Matthew Schneider-Mayerson, and Marvin Joseph F. Montefrio. “The reproductive climate concerns of young, educated Chinese”.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2022)。圖片來源:中外對話 製作

中國年輕人的氣候生育擔憂主要表現在未來居住環境的惡化,對身心健康的威脅,以及間接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後果這三個方面。 首先,受訪者擔心未來的氣候和生態變遷會讓他們子女的世界越來越不宜居。 比如,一位23歲的研究生表示,「(未來的)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我)不想讓孩子生活在熱浪或嚴寒或沒有太陽的日子。」另一位來自上海的受訪者說,「對於生育成長過程中產生的碳足跡,完全可以透過一些手段降低,可以去不斷探索。 但是未來我的孩子將要面臨很大的氣候危機和環境變化,我對其能否適應這樣一種社會,以及能否逃脫因為環境污染而帶來健康上的疾病而擔憂。 」

第二層擔憂是氣候變遷對自身的身體健康(乃至生育能力)和孩子的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影響。 當描述孩子在未來可能經歷的氣候災難時,很多受訪者提到了環境污染對自己以及上一輩的切身影響。 來自成都的陳峰(40歲)說,「其實我的父輩都受到了工業污染和環境破壞造成的對人健康的影響,我選擇了逃離我的家鄉,但是如果說局部的環境破壞人還可以透過遷移來避免,但是氣候變遷則是全球性的,傾巢之下焉有完卵。」對不少受訪者來說,環境污染仍是眼下的問題或者不久前的記憶,因而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生態環境退化,讓他們對自己孩子的未來心懷恐懼和憂慮。 想到孩子的未來時,張勇(30歲來自廣東的公務員)擔心「氣溫上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生態鏈失衡,未知的病毒,疾病接踵而來。」

2022年夏天破紀錄的熱浪中,長江武漢段出現了河床、灘塗裸露的景象。 圖片來源: Ren Yong / Alamy

2022年夏天破紀錄的熱浪中,長江武漢段出現了河床、灘塗裸露的景象。 圖片來源: Ren Yong / Alamy

一些受訪者還擔憂氣候變遷會製造或加劇社會和政治危機。 子龍,一位31歲的父親和諮詢師寫道:「氣候變遷的間接影響,如生物多樣性影響,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和可能引發的國家間衝突,有可能對我的子女一代帶來影響。」一位來自北京的大學生認為,在氣候變遷的未來,「國際地緣政治衝突越來越激烈,關於環境危機引發的疾病、資源匱乏問題可能會成為衝突爆發的核心。」換而言之,氣候變遷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未來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各個方面,成為養育孩子時不可忽視的因素。

部分受訪者表示在生態、健康、社會的多重危機之下,很難負責任地把孩子帶到世界上來。 26歲的紫萱說,「如果以後有了孩子,很愛他,同時世界又在一點一點變糟糕... 我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後悔,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在影響力投資領域工作的子瑜(27歲)寫道:「孩子也許會讓人生完整,但是這是自己的人生,那孩子呢? 如果我們把孩子生下來帶給他們的是戰爭,災難,疾病和社會很多未知的威脅和風險,我們應該再思索。 包括作為一個關注氣候變遷和在氣候變遷領域工作的人,如果我都不能以身作則來為減排做貢獻,那世界還有多少希望呢?」

對2050年的想像

未來幾十年的氣候變遷情景與國家的減排速度和適應措施密切相關,然而全球的現狀不容樂觀。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估計,目前各國政府的減排計劃將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在2100年上升2.4~2.6℃,遠高於7年前在巴黎設定的1.5℃的安全上限。

問卷透過一個開放式問題來了解受訪者對未來的預期:「您認為2050年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在2020年收集到的138個有效的回答中, 28.3%的描述是正面的,22.5%是混合或者中性的,而49.3%的描述是以負面為主的。 很多正面的描述提到了科技發展、政策改變和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

一位來自雲南的疾控檢疫工作者寫道:「經濟飛速發展,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自動化設備化; 社會高度文明,大家都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素質; 更多的是人工打造的環境,而非自然環境。 」混合或中性的回答中同時包括了積極和消極的元素。「不發達的城市面臨污染和廢棄問題,發達城市已經進行了清潔能源改造,進入綠色發展階段,」一位31歲來自深圳的諮詢師描述到。

另一些描述則較為負面。 38歲的上海諮詢師陳燕萍描述了一幅賽博龐克的未來圖景:「科學技術比較發達了吧,貧富不均的情況進一步拉大,老齡化情況非常嚴重,世界政治形勢不穩定,對資源的掠奪達到了白熱化的地步。 環境污染嚴重,各種人工的防護措施使用比較普遍,生物滅絕事件加劇。」艾瑪,27歲的投資人,描繪了危機情況下社會發生巨變的可能:「2050年氣候變遷應該會變成世界最關注的主體,我想到那時世界的人口應該已經減少了很多,經濟會收到極大的影響由於越來越多的災難和氣候變遷難民。 我總是想像那時的世界應該是燃燒狀的。 社會和生活方式應該會發生很大的轉變,人們的關注點也許就行手機和社交網路上不得不轉移到真實社會。」

個人可能採取什麼行動?

氣候變遷並非是影響中國年輕人生育選擇的首要因素。 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育兒時間、資源以及家庭收入是決定他們是否要孩子、要幾個孩子的重要因素。 僅有22%的受訪者選擇了環境污染,15.6%選擇了氣候變遷。

然而,氣候變遷可能會透過影響其它社會、經濟和健康因素,從而間接地影響人們的生育考量和選擇。 35歲的上海人力資源經理評論道,「我覺得與其說是選擇,可能再往前看一步,氣候變遷是否對生育有影響? 生活在魔都上海,作息不夠規律、缺少鍛煉、壓力過大、環境問題、高齡結婚都導致了生育難題。」

對受訪者的生育計劃和選擇最重要的五個因素

對受訪者的生育計劃和選擇最重要的五個因素。 
數據來源:Fu et al. 2022。 注:X軸顯示選擇每個因素的受訪者的比例。
圖片來源:中外對話 製作

換言之,氣候變遷憂慮和生育選擇之間存在多重的關聯和雙向的影響,並且這些關聯可能隨著時間而增強。 28歲的永續發展諮詢師芸希說,「環境因素對我而言是有一定影響的,目前我(對於要不要小孩)的態度是『靜觀其變』,我其實會有隱隱不安的覺得我們這一代或下一代是會見證地球得癌症的,我不想留給孩子一個這樣的生存環境,也不希望更多的熊孩子留給地球。」另一方面,生育選擇本身也可能影響人們對環境問題和氣候變遷的行為。「生了寶寶以後,的確會為下一代考慮,希望透過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讓生態能保持現狀,不要變得更糟。」一位29歲的創業者寫道。

雖然氣候變遷是很多受訪者生育選擇的考慮因素,很少有受訪者認為不要或少要孩子是應對氣候變遷的行動。 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相比於個人行為,國家和企業的行為有更大的氣候影響,並且應為氣候變遷承擔責任。

如一位22歲的學生所說:「孩子作為一個並不富裕的個體,相比起大工業、宏觀政策影響等,給環境帶來的壓力是微不足道的。」當受訪者被詢問誰最應該為氣候變遷承擔責任時,超過60%人把「政府」排在第一位,超過40%的人把「企業」排在第二位,只有15%和12%的人把個人排在第一或第二位。

受訪者排序:最應該為氣候變遷承擔責任的主體

受訪者排序:最應該為氣候變遷承擔責任的主體。數據來源:Fu et al. 2022 。 注:受訪者可以選擇兩個責任主體進行排序。圖片來源:中外對話 製作

在個體層面認為的最有效的氣候行動中,將近一半的人選擇了「回收和減少浪費」,不到1/3的人選擇了「購買碳足跡更小的產品」或「飲食改變」,大概1/5的人選擇了「透過自己的工作推動永續發展」或者「節能電器」。 相比之下,只有3.4%的受訪者選擇了「擁有一個更小的家庭」。

受訪者認為最有效的三個氣候行動
受訪者認為最有效的三個氣候行動。數據來源: Fu et al. 2022 。注:X軸顯示選擇每項行動的受訪者的比例。圖片來源:中外對話 製作

雖然政府和企業被普遍認為是氣候變遷責任的主要承擔者,但青年人並沒有放棄個體的能動性。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以及隨之而來的氣候生育擔憂,他們從生活方式、消費習慣、以及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探尋著永續生活的定義和不同未來的可能性。

自上而下的系統改變,和自下而上的個人行動如何能合力減緩和適應氣候變遷,是人類世的重要課題,也是會直接影響未來一代人生存狀況的共同抉擇。

注:文中提到受訪者姓名均為化名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觀察:氣候生育擔憂正在中國年輕人中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