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行動還是退縮? 台灣「氣候焦慮」青年吐心聲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該行動還是退縮? 台灣「氣候焦慮」青年吐心聲

2022年04月08日
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林韋翰、張寒瑋(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醫學期刊《刺胳針》中刊載的一篇研究,針對全球十個國家、萬名16~25歲的青年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受訪者「極度擔憂」或「非常擔憂」氣候變遷。本文訪談五位具有氣候焦慮症狀的台灣青年,一探氣候焦慮從何而來,又如何策動青年展開氣候行動?
兒少、青年團體與環保團體前往總統府陳情,齊呼「氣候改革,刻不容緩」。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兒少、青年團體與環保團體前往總統府陳情,齊呼「氣候改革,刻不容緩」。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今(2022)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風險報告中,列出的十個直接風險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第八個風險是「青年幻滅」;而氣候變遷是21世紀以來人類所遭遇最大的挑戰之一,全球各地極端氣溫、森林大火、海平面上升,逐漸威脅到萬物的生存、未來與健康。

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中刊載的一篇研究也發現,因為氣候變遷引起的焦慮感正席捲世界,其中最感「氣候焦慮」的族群之一,正是最受氣候變遷影響的青年世代。

透過五位具有氣候焦慮症狀的台灣青年,本文將一探青年世代如何感受氣候變遷、氣候變遷如何影響青年世代的心理狀態、氣候焦慮又如何策動青年採取行動?

沒有未來 何必生孩——全球過半青年患「氣候焦慮」

要理解氣候焦慮的本質,必須先從焦慮談起。焦慮是一種面對未來無法捉摸的威脅時所引發的情緒,由強烈的擔憂和恐懼混合而成,例如學生面對期末考時,或多或少感受到的擔憂和不安,即是焦慮。氣候變遷帶來難以預測、也難以控制的災害,引發人們對未來感到擔憂和恐懼,這樣的情緒就是「氣候焦慮」。

「我是看了李奧納多的電影《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開始對氣候變遷感到焦慮。」受訪者H回想第一次感受到氣候焦慮時如此表示。即便沒有直接受到氣候變遷帶來的危害,也可能因為相關的報導、紀錄片或任何與氣候相關的訊息而受到氣候焦慮所困。

氣候焦慮就如同氣候變遷一般橫掃全世界,醫學期刊《刺胳針》中刊載的一篇研究,針對全球十個國家、萬名16~25歲的青年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受訪者「極度擔憂」或「非常擔憂」氣候變遷,僅有5%的受訪者完全不擔心氣候變遷;甚至有四成青年表示,氣候危機讓他們猶豫是否要生下一代。可見氣候焦慮已在青年世代成為全球無法忽視的現象。

醫學期刊《柳葉刀》中刊載的一篇研究指出,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青年表示「極度擔憂」或「非常擔憂」氣候變遷。圖為2021年青年抗暖大遊行。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醫學期刊《刺胳針》中刊載的一篇研究指出,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青年表示「極度擔憂」或「非常擔憂」氣候變遷。圖為2021年青年抗暖大遊行。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適量焦慮引發行動 過量焦慮傷害心理健康

氣候焦慮並非一種疾病,但若這種焦慮持續太久而沒有得到緩解,便可能會造成其他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等;而過於嚴重的氣候焦慮也可能讓人因為無助、絕望而無法做出任何行動,甚至因此否定氣候變遷的存在。

一方面來看,因為社會大眾對氣候議題抱持正反兩極、或者漠不關心的態度,可能會使得氣候變遷焦慮的族群被無視、不敢求助。受訪者H表示,她在國中時想和朋友分享氣候焦慮,卻因為沒有人能同理她的想法,因而對群體感到疏離——這類的狀況對於整體社會的氣候行動十分不利,因此,氣候教育與氣候變遷主流化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但就另一方面來看,適當的焦慮感也足以觸發行動。一份由美國心理學協會的研究顯示,擔憂氣候變遷的人採取氣候行動的比例,比起不擔憂氣候變遷的人高出了兩倍以上——因為焦慮本身就如同一個警鐘,響起時便提醒我們:該行動了。

對於青年世代來說,氣候變遷更是直接威脅到他們的未來,「沒有未來,何必讀書?」這句在氣候罷課行動中的詰問,便反映出對未來的焦慮感。自2018年開始的氣候罷課行動在全球遍地開花,也有人因此氣候焦慮而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與工作等種種選擇。

適當的焦慮感足以觸發行動,圖為聯合國青年氣候大會工作坊。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適當的焦慮感足以觸發行動,圖為聯合國青年氣候大會工作坊。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行動,以減緩氣候焦慮

氣候焦慮是氣候行動十分重要的推力,而行動正是解決焦慮的方式之一。

當氣候焦慮「患者」改變生活習慣,邁向一個永續的生活方式,例如:以大眾運輸取代私人汽機車、多吃蔬菜少吃肉、選擇永續的工作時,便會認知到自身的改變能夠為減緩氣候變遷出一分力,進而減緩氣候焦慮。

此外,氣候行動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具有相似價值觀或經驗的人,一旦擁有這樣的社會連結,將有助於減少孤單、絕望的感受,緩解更多氣候焦慮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受訪者L說:「在加入了關注氣候變遷的NGO之後,我才知道有許多人也和我有一樣的感受,但大家都很努力,也讓我對於面對氣候變遷更有勇氣。」

由於每個人的心理狀態都不盡相同,要尋求適合自己的緩解方式。如果對於氣候變遷感到高度焦慮而產生心理疾病,建議盡快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師或身心科醫師協助。

與相似價值觀或經驗的人建立社會連結,將有助於減少孤單、絕望的感受,緩解更多氣候焦慮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圖為2021年青年抗暖大遊行。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與相似價值觀或經驗的人建立社會連結,將有助於減少孤單、絕望的感受,緩解更多氣候焦慮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圖為2021年青年抗暖大遊行。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在氣候危機的時代裡團結並保有希望

氣候變遷造成的災難會讓人感到害怕、擔憂,青年世代甚至對未來感到十分絕望,但正如同瑞典的氣候行動者童貝里(Greta Thunberg)所說:「比起希望,我們更需要的是行動,當我們開始行動時,希望便無所不在。」

面對氣候焦慮就如同面對氣候變遷一樣,需要透過行動來減緩問題惡化的程度,同時也必須記得:氣候變遷不是一個人可以解決的問題。

有一群台灣青年,正因為看到未來台灣將面臨各種極端天氣事件、海平面上升的威脅,而投身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關心氣候政策主流化、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碳定價、氣候調適行動、氣候世代正義、氣候教育和能力建構等議題,致力於推動各種氣候行動,並期待最終台灣的各個族群可以團結一致,落實氣候的公正轉型。

在團體中,他們能試著將心中的情緒說出口,並且成為彼此的支持,「當我用更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就成為了自己的希望所在,驅動我們前進的就會是希望而不是恐懼。」受訪者C這麼說道。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關心眾多氣候議題,團體中成為彼此的支持。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關心眾多氣候議題,團體中成為彼此的支持。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該行動還是退縮?台灣「氣候焦慮症」青年吐心聲

作者

林韋翰

臺南人,台灣大學地理系畢業,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出生那一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是370ppm,希望能用悲傷和憤怒以外的情緒推廣氣候議題。

 
張寒瑋

歷經台積電工程師、專利工程師、日商人力顧問等探索軌跡,開始關心永續發展、氣候變遷與社會公益。目前以理事長身分投入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的青年氣候培力工作,參與過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4、COP25和COP26,代表青年組織連結國際網絡,並將資訊帶回台灣,持續培力台灣青年產出在地和國際氣候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