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保護有成 墾丁首次記錄兩稀有魚類:長鼻粗吻海龍、褐帶少女魚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海洋保護有成 墾丁首次記錄兩稀有魚類:長鼻粗吻海龍、褐帶少女魚

2023年03月08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 報導

墾丁國家公園海域緊鄰黑潮洋流流經區域,溫暖海水孕育豐富的海洋物種與生命,近日又新發現兩種稀有魚類,包括過去僅在苗栗外海現蹤的海龍科「長鼻粗吻海龍」,以及蝴蝶魚科「褐帶少女魚」。受墾管處委託、執行2022年度「墾丁國家公園珊瑚礁魚類調查計畫」的真理大學副教授陳餘鋆受訪表示,這次調查證明設置海洋保護區確實有效。

褐帶少女魚(Coradion altivelis)。圖片來源:墾管處提供

褐帶少女魚(Coradion altivelis)。圖片來源:墾管處提供

2022年度由真理大學副教授陳餘鋆負責執行的「墾丁國家公園珊瑚礁魚類調查計畫」,共記錄51科399種、3萬3289尾魚類,其中更發現兩種新稀有魚類首次在墾丁海域現蹤。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今(8日)發布新聞稿表示,2022年記錄到海龍科「長鼻粗吻海龍」現身核三廠入水口外側海域,因主要棲息於大陸棚多碎石或砂泥底質的水域,過去僅在台灣西部苗栗外海發現過其蹤跡。

另外,蝴蝶魚科「褐帶少女魚」在船帆石外側與雙峰藍洞等較深海域發現蹤跡,其成魚則出現在較深的岩礁區,身形艷麗高雅,過去僅發現於台灣北部、澎湖與南沙海域。

墾管處表示,此二種稀有魚類能在墾丁海域出現,顯示墾丁國家公園海域保育有成,且生態豐富多樣。為守護墾丁海域及珍貴的珊瑚礁資源,墾管處呼籲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落實資源回收工作,避免塑膠等廢棄物流入海中,形成海漂垃圾,造成海洋負擔。

長鼻粗吻海龍(Trachyrhamphus longirostris)。圖片來源:墾管處提供

長鼻粗吻海龍(Trachyrhamphus longirostris)。圖片來源:墾管處提供

陳餘鋆受訪表示,這次生態調查發現墾丁海域的海龜、鯊魚變多,顯示保育成效不錯;調查並比較海洋保護區及非保護區,發現海洋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等各方面皆較佳,「證明保護區還是有作用」,建議台灣應擴大海洋保護區設立範圍。

陳餘鋆指出,為避免水域遊憩業者越線活動,影響近岸魚類等生態,墾管處近年加強水域分區使用,區隔海岸線生態保育及水域活動,調查也發現區域規劃效果顯著。

不過,陳餘鋆擔心,國內潛水等水域遊憩越來越盛行,會對近岸魚類造成擾動、珊瑚遭大量遊客踩踏,他建議,應在恆春合界等熱門潛水點新建木棧道,輕鋼架會吸引魚群、珊瑚依附,如人工魚礁,反而成為生態熱點,減緩水域遊憩對生態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