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下越來越難喝到一口茶 氣候變遷下的茶滋味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大旱之下越來越難喝到一口茶 氣候變遷下的茶滋味

2023年05月10日
公視記者 呂培苓 許中熹 陳添寶
原本應該翠綠一片的茶園,乾褐的茶樹參雜其間
原本應該翠綠一片的茶園,乾褐的茶樹參雜其間

蜿蜒的產業道路,一輛小貨車載著橘色大水桶,這是雲林縣古坑鄉樟湖村的茶農賴豐武,正要載水上山澆灌。一起前往的樟湖村長廖永樹說,「做茶40年,沒遇過這種情形。」

氣候變得跟以前不一樣 種茶越來越難

來到茶園,原本應該翠綠一片的茶園,乾褐的茶樹參雜其間,斑斑駁駁,看了叫人著急,今年春茶怎麼辦?茶園主人賴豐武捏一捏茶葉,一捏就碎,像碎掉的餅乾。6~7年前從烏龍改種金萱,原本現在應該是收成最好的時節,沒想到遇到百年大旱,「烏龍比較難種,更新的時候種金萱,茶就是金萱最好種。正常6~7年應該要大豐收的時候,今年乾成這樣,要再重種一遍,但是重種一遍要2~3年才能收成。」

原本應該是翠綠一片的茶園,因為長期缺水,枯褐的葉子,一捏就碎。

原本應該是翠綠一片的茶園,因為長期缺水,枯褐的葉子,一捏就碎。

南投縣竹山鎮的龍鳳峽,葉重欣挖一挖茶園的土壤,乾燥土塵立刻揚起。茶園旁邊一塊空地,原本是水塔的位置。水塔壞了,不想再修,遇到今年這種大旱,葉重欣無奈,只好計畫再去修水塔。他的另一片茶園,和龍鳳峽隔著山谷對望,開車不能到,要坐單軌車穿越一片森林。雖然都是出好茶的地段,但種茶的投資成本越來越大,包括水源都是問題。可不可以不要種呢?葉重欣說,捨不得多年的經驗與鍛鍊,而且,「50歲了,中年轉業不容易。」

南投縣竹山鎮茶農葉重欣表示,春茶是茶農一年最大的收入來源,現在氣候變遷影響收成,大部分的茶園都很慘。

南投縣竹山鎮茶農葉重欣表示,春茶是茶農一年最大的收入來源,現在氣候變遷影響收成,大部分的茶園都很慘。

平地轉作是個選擇 但坡地轉作獎勵誘因不足

高山茶還有一點利潤,低海拔茶區不少已經開始轉作。1970年代後期,以凍頂烏龍茶聲名大噪的南投凍頂山,不少茶農已經轉作夏季蔬菜。南投縣鹿谷鄉農會推廣部主任陳芳炫說,「天氣真的有很明顯的變化,從(民國)90幾年之前,春天大概都是半天雲霧繚繞。等到過中午太陽出來,才會看得到路。現在就很少遇到這種天氣。」

轉種敏豆、櫛瓜,收益都不錯。甘蔗也是個好選擇。曾麗華10年前就感受到氣候在變,而且採茶、下肥,人工成本高,他轉作過木瓜與香蕉,現在很安心地種白玉甘蔗,這是當紅的自然飲料,「價格不好還是甘蔗滯銷,還可以留 它不會壞掉。甘蔗會繼續生長。」

這幾年氣候變了,在缺水的考驗下,有茶農改種白玉甘蔗。

這幾年氣候變了,在缺水的考驗下,有茶農改種白玉甘蔗。

平地轉作比較容易,但是坡地作物要種什麼呢?古坑鄉樟湖村長廖永樹說,「種樹!像是肖楠就很好,好看又有經濟效益。而且現在很多人說森林療癒,樹種起來以後,也可以發展休閒觀光。」

古坑鄉長林慧如也支持這個想法,不過現在坡地種林獎勵金太低,誘因不高,一公頃,20年才60萬元,比起平地20年就有240萬元,坡地造林實在沒有吸引力。林務局在2023年初預告,想將坡地造林改為6年就可以領獎勵金60萬元,但這個計畫還在彙整各方意見中。

由於山區坡地轉作不容易,雲林縣古坑鄉樟湖村村長廖永樹思考,或許可以改種有經濟效益的肖楠。

由於山區坡地轉作不容易,雲林縣古坑鄉樟湖村村長廖永樹思考,或許可以改種有經濟效益的肖楠。

如果還要種茶 怎麼強壯茶樹 抵抗氣候逆境?

氣候變化詭譎,旱澇不均,減少對自然資材的依賴,強壯茶樹本身,是茶園抵抗逆境的生存方向。

嘉義縣梅山鄉太和村的郭俊麟,人稱「郭班長」,他的茶園在大旱中看起來依然一片青綠。踩在茶樹行間,猶如踩在地毯上,柔軟有彈性,這是因為土壤表面有層很厚的粗纖維層,「我挖給你們看,這都是日積月累的粗纖維層。都是我們原本茶樹的枝條留養之後,修剪到土壤裡,累積起來的。你看這麼多,它的功用第一就是保濕。」

郭俊麟很早就意識到山區取水困難,必須儲水,但是他儲水的方式很特別,不是儲在水塔裡,而是存在土壤裡面,讓茶園裡的土壤平時就一直保持濕潤。

郭俊麟很早就意識到山區取水困難,必須儲水,但是他儲水的方式很特別,不是儲在水塔裡,而是存在土壤裡面,讓茶園裡的土壤平時就一直保持濕潤。

除了保濕,粗纖維層有利菌類生長,也可以幫助肥料分解,有利茶樹吸收。其實,郭班長茶園的水源,也是嚴重拉警報。他大方公開水源地,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原本山谷間的小湖,已經乾到人都可以下去散步。

郭俊麟手比胸口的位置是以前湖水水位高度,現在湖水已經乾到人都可以走下去散步。

郭俊麟手比胸口的位置是以前湖水水位高度,現在湖水已經乾到人都可以走下去散步。

一片乾枯之中 竟然沒渴死的春茶

南投縣仁愛鄉廬山地區的丁世達,也是身懷絕技的茶農。今年春茶收成,竟然還能有去年的成績,他預估2.4公頃的茶園,還可以收到將近4000斤。「以今年這麼乾旱的狀況,能夠持平,算是老天爺有照顧 !」他謙虛的說。

丁世達的茶園設有微氣象站,「其實會有這樣的警覺心,是因為去年冬茶採摘時,正常來講,空氣中的濕度是比較偏高的。可是那段時間,10天左右,從白天到晚上,濕度都比往年低20~30%,這是不正常現象。」他原本就非常注重強壯樹勢,去年冬天為了因應可能的大旱,冬茶作完後,每天工作將近12個鐘頭,連續工作42天,做什麼呢?

田間的氣象偵測站,讓丁世達在去年冬天,察覺山上空氣中的濕度偏低。

田間的氣象偵測站,讓丁世達在去年冬天,察覺山上空氣中的濕度偏低。

他用灌注槍,每隔30公分距離,向下扎30公分,把開根的必要元素,還有豐富活化土壤的益生菌,依照茶樹的生理週期打進土壤。此外也用人工澆灌方式,直接將水噴灑在茶樹底層,既可預防水分蒸散,也利於根部吸收。「通常這是茶樹主根生長的最佳時機點,所以只要掌握好,隔年春茶的生長樹勢跟爆發力也會比較強。」丁世達說。

丁世達拿著灌注槍,每隔30公分距離,用力往石礫地底鑽,把開根的必要元素打進土壤。

丁世達拿著灌注槍,每隔30公分距離,用力往石礫地底鑽,把開根的必要元素打進土壤。

此外,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場長蘇宗振建議茶農,將傳統噴灌改為滴灌,可以節省50%的灌溉水,而且滴灌水慢慢往下滲進土壤,會牽引茶樹根系往下生長。如果是噴灌,水分大都在土壤表面,這樣根系就會在土壤淺層,「植物的根系都在表面,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當乾旱來臨時,大家知道,都是土壤表面先乾旱,所以植物就會面臨很大的乾旱衝擊。」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建議茶農將傳統噴灌改為滴灌,可節省50%的灌溉水。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建議茶農將傳統噴灌改為滴灌,可節省50%的灌溉水。

百年大旱或許重創了茶農生計,但危機後面,或許因為觀念轉變、做法改變而帶來新的契機。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大旱之下越來越難喝到一口茶|氣候變遷下的茶滋味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