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校園班班有冷氣?真想回去重讀小學
2020年,政府非常阿沙力的喊出「2年內,也就是2022年2月前,全國高中以下學校的教室都要裝設冷氣,達到『班班有冷氣』的目標」,於是教育部開始推動「公立高級中學以下學校電力系統改善暨冷氣裝設計畫」,計畫如火如荼的展開。一開始地方政府的態度大部分都是樂見其成的,除了有些縣市會抱怨改善電力設施所需的經費不足,因為縣市內大部分學校的電力硬體設施較老舊,無法供應每間教室裝設冷氣所需的電力。
至於民間對此政策發出的聲音,似乎也是多數鼓掌通過,比較零星的反對疑慮,例如成大建築系教授提出:「校園原本是『都市降溫的綠洲』,如果增加冷氣的使用,室外卻無法有效排熱,則可能造成校園溫度升高,更嚴重的話,甚至可能造成周邊溫度上升。」
另外也有專家指出,國內冷氣不管窗型或者是分離式,都沒有換氣功能,等於一間冷氣教室坐滿了幾十名的學生,除了共享二氧化碳,當然還有其他散佈在空氣中的懸浮物,包括病菌。除了以上微弱的聲音之外,網路上實在找不太到其他的反對意見,畢竟揮舞著一面寫著「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更好的學習環境」的大旗,這實在是太有號召力了。此政策也會鼓勵那些家裡沒有裝設冷氣、或者是想省電費的孩子們,在炎熱的夏天午後往學校跑,大幅提昇學童們上學的意願。講到此,筆者都不禁想要回去學校重唸了,可惜義務教育是不能重來的。
台灣人均住宅用電量年年上升
在我們的社會對於此項政策的成效如此期待的氛圍之下,還有人拿什麼能源或環保議題出來酸的話,那種傢伙真的是太不識趣了,家裡八成沒有學齡兒童要養,無法體會家長很希望小孩能在學校吹冷氣幫家裡省電、同時又能多讀一點書的心情。
很抱歉筆者就是那種傢伙,而且真的沒有小孩,「我們小時候沒有冷氣啊,還不是唸書唸的嚇嚇叫」,這是筆者聽到班班有冷氣政策當下,心裡的第一個想法。屏棄一個迂腐大人的酸葡萄心態先不說,我們還是得回來認真問一個問題:「台灣目前的電力供給足夠支撐『班班有冷氣』這種政策?就算現在足夠,以後呢?安安你有聽過氣候變遷嗎?」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能源統計資料(見下圖),2005~2020年台灣的每日人均用電量(圖中的深藍色曲線)是緩步上升的,從2005年的27.37度,到2020年是32.57度;其中有大約有一半是來自工業部門的貢獻(圖中橘色曲線),17~19%是來自服務部門(圖中黃色曲線)的貢獻,17~18%來自住宅部門的貢獻(圖中天藍色曲線),其他還有運輸及農業部門的用電量,因為數字非常小,就不放進圖中比較。
我們可看到,人均工業用電量在這15年來,除了2008年的一小段顛簸,其他都是平穩在上升,從13.17度到17.53度。服務業的數字起伏較大,在2008~2009年有一段急遽的滑坡,應該也跟當時的全球金融海嘯有關,之後到2018年才又開始下滑,有可能跟當年的陸客減少有關,然後到2020年又受到COVID-19疫情的一波打擊,服務業用電依然是下降的趨勢。
最後看每日人均住宅用電量(圖中的天藍色曲線),2019~2020年之間的那一小段急遽攀升,當然可以很容易的歸咎於COVID-19疫情,迫使龐大數量的勞動人口必須回家吃自己......家裡的電。
至於2016年的那一波漲勢,有人推估可能是因為該年地球暖化加上聖嬰現象,台灣的年均溫創下歷史新高、電費不漲反降…等因素有關。整體來看,從2005年到2020年上升最快速的,還是住宅部門的每日人均用電量,這值得我們警惕一下,當我們小老百姓在怪工業發展吃掉台灣大部分的電時(雖然現在還是如此),也該回頭來想一下是否還有我們應該努力節約的部份。
這樣看來,人均住宅用電量的成長,我們是不是可以推論台灣人只要一覺得熱,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開冷氣?「班班有冷氣」的政策會受到歡迎,多少也反應了這樣的心態。話說我們也不好就這樣冤枉冷氣,把住宅用電量就直接怪到它頭上,看看幾個調查家電耗電量的文章,冷氣要不是榜首,也至少都能擠進5名內,再加上冷氣比較容易長時間開著(你不可能一天到晚開著電熱水器洗澡吧,又不是靜香),不知不覺耗的電量當然遠超其他家電。
電冰箱雖然也是一天到晚開著吃電,但是負責製冷的壓縮機並不是一直在啟動中,只要冰箱內的溫度能夠維持在低溫,壓縮機就不會啟動,你可能想說冷氣機也是一樣的原理,是啊~但是冷氣機要應付的空間大多了,又沒有冰箱的保溫效果好,壓縮機作用的時間當然也比較長。
另外一個可以參考的資料則是從行政院主計處挖出來的2000~2020年的家庭主要設備普及率。雖然只有四個品項,不過可以看得出冷暖氣機的成長幅度較大。到2020年,冷暖氣機的裝設率已達到95.99%,幾乎可以說是「戶戶有冷氣」了,再加上明年的「班班有冷氣」開始卯起來吹之後,大概很難找到沒有裝設冷氣的室內場所了。
夏天沒有冷氣,要怎麼活啊?
因為好奇用電度數與夏天是不是活得下去的關係,所以我們稍微做了非正式的調查,詢問一下身邊親朋好友的夏季(2021年7、8月)用電度數。首先是有一位也在環保團體的朋友,夫妻兩人住在公寓裡,平日當然是完全不開冷氣。在家也會用電腦工作,或者是看電視。聽他們說洗衣服是用一種掌型洗衣器,利用電解有添加氯的自來水產生次氯酸來達到清潔的功效,消耗功率只有25瓦,非常省電,平時洗衣機就只有拿來脫水而已。在有意識的執行各種省電策略之下,每日的人均用電量可降到1.8度。
筆者有一位很怕熱的朋友,走在大太陽底下3分鐘就苦不堪言、10分鐘我看他可能就會中暑了。平常在家裡當然也是經常開著冷氣,一天有超過12個小時是開著冷氣、而且溫度調到地球會叫痛的程度。台灣疫情加劇時,因為防疫措施逼得他整個暑假都必須在家上班,所以電腦的耗電也很可觀。他的家庭內共有三人,也都是常時在家的狀態,這樣生活的人均用電度數大約是每日9.03度。
筆者的老家,家裡共住有5人,包括4位退休人士以及1位幫傭,所以平常也都是5人在家的狀態。家裡老早就有裝冷氣,但只有晚上會開起來吹幾個小時、白天大概只有溫度超過32℃,或是沒有風的日子,睡午覺會開冷氣。
筆者的阿公以前再怎麼熱也是沒開冷氣,只穿一條阿公內褲擰一條濕毛巾掛在肩上,拿著一支「XX候選人望你牽成」的扇子,雖然滿有礙觀瞻的,但整個夏天他也就這樣過去了。家裡雖然有電腦但平日在家休閒都是看電視居多、雖然有洗衣機但其實少量的衣物多半用手洗。老一輩的家人們雖然對於環保的動機較薄弱,也許因筆者在天上的阿嬤調教得很好,對電費斤斤計較的傳統美德是根深蒂固的,經我詢問的結果是7、8月份的每日人均用電是1.9度。
最後講一下協會辦公室的情況吧,辦公室這邊平日只有兩個耐熱度頗高的大叔待著,辦公室位在一樓,坐西南朝東北,通風非常良好,前後都有小花園,後牆還有大樹的樹蔭可以遮擋西晒,所以我們也是從不開冷氣。
耗電量最高的應該就是兩台工作用的電腦、再來就是書庫裡的除濕機、然後每天會用電鍋煮一次飯。這樣的用電方式,每日的人均用電度數是1.75度。在計算我們辦公室的用電量的時候,意外發生了一件小插曲:我們收到的最近一次台電帳單上的電費竟然爆增到4倍多,超過2000大洋。筆者這輩子都還沒看過超過2000塊錢的電費,更別說長久以來協會辦公室的電費,就算在夏季,也很少會超過500塊錢。
一個倡導簡樸生活、節約用電的環保團體,居然敢用電無度到如此程度,這要是傳出去,恐怕我們得開直播把電費帳單給生吞下去,以此謝罪。還好冷靜下來之後,我們想到要去把電器先全部關掉,再一個一個打開,比對電錶的轉速,來找出到底是哪個吃電怪獸藏在辦公室的哪裡。
然後我們並沒有找到能讓電錶轉得飛快的電器,難道我們有那一天冰箱門沒關好就下班了?就在心裡自責不已時,我們想到一兩個星期前台電派人來換電錶,會不會電錶裝錯了?
於是我們把那張帳單拿來比對,驚訝地發現應該是我們的那個電錶,錶號卻不是我們的;而寫著我們錶號的電錶,卻裝在應該屬於四樓用戶的位置,就算我們關掉所有電器,甚至把總開關也關掉,寫著我們錶號的電錶還是轉得飛快,那這不是整人嗎?
最後請台電來檢查,果然真相大白,我們這棟樓的電錶,因為台電外包工程人員搞錯順序,全被裝錯了!還好是虛驚一場,不然以後不但要生吞帳單,而且每次要幫四樓用戶繳上7000~8000塊電費。所以各位讀者可以參考我們的經驗,萬一有一天忽然發現電費帳單上的數字怪怪的,不需要鼻子摸摸就去繳費喔,可以檢查一下電錶,不管是電錶故障或者是裝錯的鳥事,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以我們調查的幾個案例來看,中間值大約是5.5度,跟近幾年來的每日人均用電度數差不多。因為協會認識的大部分也都是具有環保節能觀念的朋友,所以調查結果會有偏差,不會反映出普遍民眾的情況。不過我們發現當同住一戶的人數越多時,越有可能降低人均用電度數,雖然這聽起來很像是廢話(...好吧,這真的是廢話...),但總之結論是:生活型態與同住的人數,是影響用電量的兩個很重要的關鍵,而在那個所謂生活型態當中,能不能忍住不吹冷氣,又會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因素。
假設我們每位民眾都能改善生活型態,每日人均用電度數降個2度(1度=1kwh=1kw*hr,也就是說以1kw的耗電功率運轉1小時所消耗的能量)的話,以台灣2300萬人,來稍微作個計算:
2 kWh/人/天 × 365 天 × 23,000,000 人 =16,790,000,000 kWh
也就是一年可省下 167.9億度電 ,把它除以一年8760個小時,換算成發電功率的話:
1.679 × 10¹⁰ kwh/8760hr = 191萬6666.67kw
大約是 1.9 x 106 KW,也就是 1900 MW。核三廠的兩台機組輸出功率總共是1902 MW,等於一年就可以省下一座核三廠的發電量。台灣人最嫌棄的火力發電廠中,花蓮的和平電廠與雲林的麥寮電廠的裝置容量分別是1300MW和1800MW,所以我們努力一下有機會把這兩座電廠關掉,花蓮人或雲林人應該會很高興。
台灣的離岸風電預計在2025年要達到3836MW的容量,我們現在開始努力的話,也可以省下一半的風機裝設,這樣大概是白海豚會很高興。話說回來我們如果真的團結一致拼它個人均用電量降兩度,也只是住宅用電的部份,到時候我們的政府也許會很高興地說:「太好了這樣就有更多的電給工業了」。在節能生活之前還是先想清楚動機吧,我們是為了減碳生活而節能、為了環境永續而節能、還是只為了節能而節能?
戶戶有冷氣、班班有冷氣、未來是人人背冷氣?
氣候變遷的趨勢,如同一顆從山坡上滾落下來的巨石,已經是勢不可擋了。除了極端天氣現象的頻率增加,台灣夏季的氣候也會漸漸地變得更加炎熱,這是正在發生的事情。根據下面這張1960~2020 年台灣夏季氣溫的變化圖表來看,雖然平均日最高溫的曲線上上下下,但長期趨勢是平穩的。不過看平均日最低溫的趨勢則是很明顯的在上升,這表示夏季當中涼爽的日子、或者說時段,是在減少的。
對於如何因應未來可預期的炎熱日子的增加,我們應該去思考除了「班班有冷氣」這種先講求療效、然後一定會傷身體的政策之外,有沒有其他更永續的解決方案?如果今天面對氣候炎熱,我們教給下一代的方法是「孩子,那就裝更多冷氣吧~」,那等到有一天下一代長大了,氣候變得更炎熱的時候,他們還能夠「那就裝更多冷氣吧」嗎?
值得欣慰的是,國語日報在2020年作的一項調查報告中,看得出來孩子們並不全都是這麼想的。雖然大部分的學童都贊成每間教室裝設冷氣,但對於冷氣的使用方式及頻率,多數受訪學童也表現出了節能用電的態度,有超過一半的學童認為溫度30℃以上才需要開冷氣;有80.87%的學童認為冷氣溫度設定在26~28℃即可。而從第10到第15題的知識題,學童們也都答得很好。
這份調查報告一方面指出這些新世代的孩子們已經習慣了生活中不能沒有冷氣,但一方面也顯示出他們有意識到氣候正在改變、也會去思考為了適應這些變化,怎樣才是比較永續的作法。
筆者私心認為,我們這一代的大人,很多時候在思考解決辦法的時候,還是會不自覺地假設地球資源是可以無限供應的,並沒有意識到我們其實是在強取豪奪這些應該留給後代子孫的資源,一邊喊著為了未來世代著想的口號、一邊卻又將氣候變遷給推向崩潰的邊緣,在這些孩子面前,實在該感到慚愧汗顏才對。
參考資料
- 中央社(2021年8月19日),班班有冷氣111年夏季實現 工程全數完成發包〉
- 風傳媒(2020年9月8日),砸323億裝20萬台教室冷氣 專家:裝在這讓城市更熱更花錢
- 聯合報(2020年9月11日),沒有換氣 「班班有冷氣」恐共享病菌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2017年3月29日),解讀臺灣2016能源情勢
- CMoney(2021年1月29日),1 3 大 吃電怪獸!最耗電的電器排行榜出爐 ... 原來就是「它」在我的帳單作祟!
- 風傳媒(2021年6月4日),害你電費暴增的兇手抓到了!家用電器耗電排行TOP7出爐,冷氣竟然只有第二名
- 國語日報(2020年10月28日),2020兒少冷氣使用態度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能源教育有成,多數學生具節能觀念
- 國語日報,2020兒少冷氣使用態度問卷調查
- 環保署,常見家用電器耗電量排行榜
- 維基百科
- 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本文轉載自看守台灣協會〈不過就吹個冷氣是能吹掉多少台灣電力?〉,本文原刊於2021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