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蒙古乾暖程度260年來未見 已跨過氣候臨界點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研究:蒙古乾暖程度260年來未見 已跨過氣候臨界點

2023年08月29日
轉載自中外對話;文:夏志堅(中外對話中文編輯,曾在多家媒體從事環境新聞報導工作)

3月22日,山東濱州也受了來自蒙古的最強沙塵的影響。 圖片來源:Cynthia Lee / Alamy
3月22日,山東濱州也受了來自蒙古的最強沙塵的影響。 圖片來源:Cynthia Lee / Alamy

現年50歲的巴特森格(Battsengel)生活在蒙古南部的南戈壁省漢柏格德縣,這裡與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直接相鄰。從20歲起,他就以放牧為生,然而近年來越來越頻繁的沙塵暴讓他已經持續了30年的生計變得難以為繼。

「從2004年開始,降雨就變得越來越少。到2015年的時候,由於降雨的間隔變得非常大,乾旱發生的間隔變得更短,沙塵暴已經變得越來越頻繁,家畜死亡的情況也越來越常見。」巴特森格說。

科學家警告稱,蒙古可能已經跨過氣候臨界點,這一地區的乾暖程度260年來前所未有,氣候變得越來越乾的狀況可能已經不可逆轉。

失去水分的土壤為沙塵暴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料。作為東亞重要的沙源地,蒙古環境惡化帶來的影響已經外溢到與之相鄰的中國。

在距離巴特森格家850公里外的北京,今年多次光臨這裡的沙塵暴頻頻洗板各大社群媒體。在北京之外,一場接著一場席捲中國北方乃至江南的沙塵暴,讓人們無法再忽視鄰國日益惡化的環境。5月,中蒙相關部門就設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達成共識,兩國在治沙領域的交流合作正在展開。

中國今年沙塵天氣偏多,蒙古是重要原因

蒙古沙塵暴影響中國並非新鮮事。早在2021年3月,一場造成10名牧民死亡的特大沙塵暴在席捲蒙古大部分地區之後,也南下波及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只是今年3月以來,情況更為糟糕。

在中國生態環境部的5月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稱,今年1-4月,中國共發生12次沙塵天氣,其中六次集中在4月份,蒙古南部戈壁荒漠區和中國西北沙源地是主要的沙塵源。

根據中國氣象局,最強的一次沙塵過程出現在3月19日至23日,這是2000年以來3月第3強的沙塵過程,影響面積超過485萬平方公里。這次強沙塵過程發生之後不到一個月,4月9日至13日,中國又經歷了一輪大範圍的沙塵天氣。這一次,沙塵天氣遠及長江以南地區,因此受到了廣泛關注。

根據氣象衛星監測資訊,今年中國最強的兩次沙塵過程均主要起源於蒙古。蔣火華稱,蒙古對北京沙塵濃度的貢獻可達七成,對東北地區和中東部其他地區的沙塵濃度貢獻超過五成。而且,蒙古南部及中國西北地區沙源地今年春季氣溫較同期偏高,而降水偏少,反常的高溫乾旱天氣為沙塵的生成創造了絕佳的條件。

當然,除了蒙古的沙源,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氣象中心認為中國今年沙塵天氣偏多,也有其他方面原因。如亞洲冬季風可能重新進入20年至30年一遇的強週期,更強的季風可能使春季通過沙源地的地面風速增加,讓沙塵更容易被吹起來;今年3月以來北極地區的極渦較常年同期偏強,同時蒙古氣旋活動也更強,大氣環流形勢有利於沙塵的輸送。

「今年中國的沙塵特別集中、頻繁,受蒙古的影響比之前更大,這是今年的特殊情況,還是氣候變遷下出現新的規律,有常態化的趨勢,這是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觀察的問題。」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簡稱IPE)主任馬軍告訴《中外對話》。

但蒙古自然環境惡化帶來的影響毋庸置疑。

蒙古荒漠化加劇,可能已過氣候臨界點

惡化是伴隨著蒙古的經濟發展以及氣候變遷發生的。上世紀 90年代開始,為了擺脫貧困,蒙古開始市場化改革,大力發展出口礦業和畜牧業。此後,蒙古草場始終面臨著過度放牧和無序採礦的破壞。

據《南方週末》報導,蒙古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1982年到2022年,蒙古的牲畜數量從2480萬頭上升到了7110萬頭,遠遠超過了蒙古草原的承載力。蒙古氣象水文和環境研究所2018年的統計顯示,蒙古全境有一半以上面積的草場承載力超標2-5倍,有9%的草場超標5倍以上。

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之外,出口礦業的興起也使得草場承受的壓力與日俱增。

作為礦產資源大國,蒙古超過90%的出口收入來自礦產品或礦物資源,外商直接投資80%集中在採礦行業,行業佔全國GDP的比重達到26%。為了吸引外國企業對礦業投資,蒙古政府制定《土地分配法》規定,如果礦業公司為移民提出賠償而牧民拒絕的話,後者將喪失所有土地權利。

蒙古額爾登特市(Erdenet)的一個露天銅礦。 圖片來源:Alamy
蒙古額爾登特市(Erdenet)的一個露天銅礦。 圖片來源:Alamy

牧民巴特森格所在的南戈壁省,便是蒙古重要的礦區之一。在2000年以前,這一地區只有一家國營煤礦;但在接下來的20年裡,隨著外國資本的湧入,這一地區現在運行著12座大型礦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銅礦和金礦之一。

在巴特森格以及他所在社區的其他牧民看來,採礦是當地沙塵暴變多的關鍵原因,生活在當地的牧民家庭已經深受其害。

「採礦使用珍稀的地下水,導致了土壤結構的破壞,失去水分之後,自然水循環也被阻斷,結果就是沙塵暴的增加,這反過來縮減了可用牧場的規模和數量。由於缺水、缺牧場,我們區的牧民被迫離開傳統的牧場去到其他地方尋找可用的牧場,年輕的牧民不得不尋求其他生計來源。 」巴特森格說。

據《第三極》報導,蒙古政府預計南戈壁省的地下水將在數年內被耗盡。

「儘管聲稱牲畜數量的增加導致了沙塵暴,但是我們地區的牲畜數量其實是在減少。牧民們開始讓自己的孩子在採礦部門尋找工作機會,逼著他們上便宜的學校以獲得技能證書。 」巴特森格說。

「採礦對周邊的環境影響是非常大的。以採煤為例,如果當地有很多含水層,煤礦是沒辦法開採的,必須要先把這些含水層抽乾,這對地下水可以說是一種毀滅式的破壞,而且如果不對採礦的廢水進行處理,還會對當地的環境造成污染。 」馬軍解釋說。

蒙古境內的戈壁沙漠。 圖片來源:Bayar Balgantseren / Alamy

蒙古境內的戈壁沙漠。 圖片來源:Bayar Balgantseren / Alamy

草場承受著來自畜牧業和採礦業的壓力,而越來越乾的氣候已經讓退化草場的恢復變得越來越難。

2020年,一項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指出,以蒙古為主的東亞內部(Inner East Asia)可能已經跨過了氣候臨界點:這一地區最近20年的乾暖程度在過去260年裡前所未有,而且造成狀況惡化的因素已經形成了相互加強的正反饋迴圈——持續的土壤濕度損失加強了地表變暖和氣候異常, 隨之而來的熱浪反過來又令土壤變得更乾。科學家警告,正反饋迴圈的形成可能意味著不可逆的趨勢已經開始。

另一項研究指出,從1940年到2015年,蒙古的年平均氣溫增加了2.24°C,與此同時,年平均降水量卻下降了7%。從1987年到2010年,蒙古高原上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湖泊中,超過1/4已經乾涸。

中蒙治沙合作仍待深化

為了扭轉荒漠化日益嚴重的趨勢,蒙古已經在採取措施——例如大規模植樹造林。

2021年9月22日,蒙古總統呼日勒蘇赫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承諾該國計劃在2021年至2030年種植至少十億棵樹。 這一計劃被稱為「十億棵樹計劃」 隨後在當年10月10日全面啟動。

而隨著今年沙塵暴在北京等地肆虐,也有民間聲音呼籲中國政府加強和蒙古的合作,幫助後者治理荒漠化問題。

此前,在治沙技術層面中國已經與蒙古展開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包括舉辦荒漠化防治研修班、在蒙古開展中國治沙典型技術示範等。 2017年以來,中科院在蒙古布爾幹省南部開展了27公頃的治理示範專案,有效固定了當地流動半流動沙丘,增加了示範區的草本植物。

2022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蒙古總統呼日勒蘇赫時提出希望和蒙方共同探討設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為蒙古治沙提供中國技術和經驗,平衡沙漠地區的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

今年5月,在一輪又一輪的沙塵天氣之後,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蒙古林業局就設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達成共識,明確了解初步合作規劃和任務。

「中蒙之間的治沙交流目前還處於比較有限的淺層交流。蒙古是否可以直接借鑒中國的經驗,還是有它自己的特殊性,這個需要透過更深入的兩國之間的交流研討合作才能釐清。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殊的氣候地理條件。 」馬軍說。

甘肅的一個造林專案。 圖片來源:Wu Xihui / Alamy

甘肅的一個造林專案。 圖片來源:Wu Xihui / Alamy

作為全球荒漠面積最大、受風沙危害嚴重的國家,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通過採取建設如「三北防護林」工程、「退牧還草」等措施,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由擴展到縮減的轉變,在荒漠化治理上累積了不少經驗。

「從政策上講,中國大規模地推進『退牧還草』,控制過度放牧,也在牧區開展了定居的實踐,儘管中間出現了一些挑戰和問題,但總體上還是降低了草場的壓力,有助於植被的恢復。最新的實踐還包括對旱區進行生態輸水,防止因為過度的農業、工業和城市居民用水導致下游河流尾閭乾涸,這些工作也產生了一些經驗。」馬軍介紹道。

另外,他認為治沙要考慮當地的自然稟賦,「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荒漠也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如果不去擾動,它的表面會形成硬殼,不容易被風吹起來。

「建議蒙古參考中國的經驗,因為我們之前也是走過彎路的。我自己親身經歷過在一些地區走進大片枯死樹林的場景,因為這些地方為了防沙一開始只是一味地大規模種樹,選用的樹種並不適合,這是很大的教訓。」 馬軍說。

※感謝無界河流聯盟(Rivers without Boundaries Coalition)的Sukhgerel Dugersuren對採訪的説明。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中外對話,原文標題〈沙塵暴影響下,中蒙正在推進治沙合作〉。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