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所成立 最快年底先上架國外碳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碳權交易所成立 最快年底先上架國外碳權

2023年08月08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陳昭宏報導

「台灣碳權交易所」昨(7)日正式開幕,董事長林修銘說明,碳交所將分「自願減量額度」、「增量抵換」及「國外碳權」三大交易版塊。其中國外碳權最快可在年底前上架。總統蔡英文出席開幕典禮時強調,碳交所可透過經濟推動減碳誘因,也能促進低碳科技研發、人才培育,帶動綠色經濟循環。

碳權交易所
台灣碳權交易所今日成立。攝影:李蘇竣

萬眾矚目碳交所開幕 交易分三大區塊

「台灣碳權交易所」昨日於高雄總部辦公室舉辦開幕典禮,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台灣的產業如半導體、資通訊或紡織等產業居國際舉足輕重地位,面對國際碳邊境關稅實施壓力、品牌大廠對供應鏈的減碳要求,或是企業自我的碳中和承諾,有著諸多挑戰與壓力。於此趨勢下,碳定價是國際普遍採用管理的工具,但同時為了支持碳定價有效運作,而成立碳權交易所。

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環保署副署長王雅玢、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等人均出席昨日開幕典禮。蔡英文致詞提到,將碳權放在交易市場上流通,可為企業帶來經濟效果,創造減碳的誘因,也能促進低碳科技研發、綠色人才的培育,帶動整體綠色經濟的良性循環。她說,台灣在淨零目標上「沒有鬆懈的空間」,預計淨零轉型從2023到2030年,能夠帶動4兆元以上的民間投資,創造5.9兆元的產值,期待證交所協助企業減碳。


碳權交易所成立,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環保署副署長王雅玢、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及高雄市長陳其邁等人均出席開幕典禮。圖片來源:行政院提供

國外碳權年底上架 品質認定必須審慎

林修銘說明,碳交所成立後,依各對象與性質不同,將區分三大交易版塊,其中國內部分有「自願減量額度」與「增量抵換」兩類,以滿足企業抵減碳費、實現碳中和,或是滿足環評抵換需求等。另有「國外碳權」板塊,提供高品質國際碳權買賣。此外也將提供碳諮詢與教育訓練,提供專業人才完善基礎設施,與國際接軌、為淨零鋪路。

林修銘受訪時透露,目前碳交所已接洽國際指標性的碳交易平台Gold Standard(GS),將在9月簽訂MOU,預計最快今年年底前,就可以在碳權交易所上架國外碳權。

針對有學者提醒,國際碳權認證流程不一、品質參差不齊,林修銘強調,確保碳權品質是碳權交易所的責任,碳權品質認定標準會跟環保署充分溝通,維持國內外一致監理標準,慎選國際碳權,碳權交易所也預計設置商品審議委員會,審查通過的碳權才可以上架。


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攝影:李蘇竣

國內碳權等明年 要待碳費先公布

至於國內碳權何時可以上路?林修銘表示,必須先等環保署的碳費子法出爐,後續才能配合展開碳交易,目標最快在明年第一季上架。

「自願減量額度」與「增量抵換」分別是屬於國內的碳權交易版塊,林修銘說明,碳交所將自願減量專案分為「林業」與「非林業」兩大類型,賣方可向環保署申請減量專案,審查符合MRV(可測量、可報告、可查證)原則,確保具外加性[1],審查通過後就能於碳權交易所自願減量平台上架。

增量抵換則是提供給環評單位,做法包含老舊汽機車汰換電動車、汰換電動農機具等等,都可以到平台申請取得增量抵換額度,並透過平台出售給予環評單位。

環保署氣候變遷署籌備處副主任黃偉鳴表示,會建議金管會先上架過去已經申請通過抵換專案的國內碳權,雖然額度不多,仍有試行的價值。據了解,我國「溫室氣體抵換專案管理辦法」即將轉軌新制,過去已有92案註冊、24案取得「抵換專案」碳權。

註釋

[1] 外加性是指碳權必須是「額外」的減碳行為,若法律已強制要求或有助企業降低成本就不能認定碳權,例如更換節能照明,就缺乏外加性。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

陳昭宏

探索矇矓中開展的世界、滲透身體的網,與身體和環境結盟,共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