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全球暖化破壞海洋鹽度的平衡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系統恐提前崩潰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研究:全球暖化破壞海洋鹽度的平衡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系統恐提前崩潰

2023年08月23日
轉載自關鍵評論網;文:張瑞邦(Tucker Chang)

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於2023年7月25日公布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持續排放加劇氣候暖化,恐導致涵蓋墨西哥灣流(Gulf stream)在內的「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以下簡稱AMOC)洋流系統於本世紀中葉崩解,該災難性的影響甚至有可能提早至2025年發生,並且衝擊全人類。

北極 圖片來源:Andreas Weith(CC BY-SA 4.0)

格陵蘭冰層融化,融冰為淡水,因而破壞海洋鹽度的平衡,影響洋流流動。圖片來源:Andreas Weith(CC BY-SA 4.0)

美國全球性日報《今日美國》(USA Today)指出,該研究分析1870年至2020年共150年間格陵蘭島(Greenland)以南的北大西洋海面溫度,結果發現,近年來大西洋北端的海域溫度波動劇烈,恢復穩定流動所需的時間也較過往更長。

該研究第一作者、哥本哈根大學(UCPH)大氣物理學教授彼得・迪特萊夫森(Peter Ditlevsen)對此表示,上述現象為AMOC洋流系統變得極不穩定的「早期預警信號」,如同疊疊樂(Jenga)遊戲中積木馬上要倒塌時劇烈搖晃的情形。

彼得・迪特萊夫森及其研究團隊在經過計算後得出,AMOC最早恐於2025年瓦解,最晚則不會超過2095年崩解,然而整個AMOC洋流系統最有可能崩潰的時間段估計介於2039年至2070年之間。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同為哥本哈根大學教授的蘇珊娜・迪特萊夫森(Susanne Ditlevsen)強調,該研究無法給出精確的AMOC停止流動年份,但團隊對發生時間段的預測準確度仍相當有信心。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了加速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性,若AMOC系統崩潰將對全人類帶來嚴重的後果,而這個後果將會非常很恐怖,這不是研究人員敢隨意寫進研究期刊的內容。」彼得・迪特萊夫森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訪時如此說道。

全球暖化如何導致AMOC崩潰?

據《CNN》闡明,AMOC為全球最大且構成相當複雜的洋流系統之一,其運作原理如同一條巨大的全球海水輸送帶,AMOC會將熱帶地區較溫暖的海水帶至北大西洋,海水抵達北大西洋後水溫便開始下降,同時伴隨著鹽度上升、密度變大的現象而下沉至海洋深處,隨後重新將海水輸送回南邊熱帶地區,如此「翻轉」海水的情形便能確保熱量交替及溫度調節,對於全球氣候系統及天氣模式的作用至關重要。

《今日美國》解釋,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增加導致全球暖化,此效應直接加速格陵蘭冰層融化,但這些融冰均為淡水,其進入AMOC洋流系統後會破壞海洋鹽度的平衡。「過量的淡水會擾亂AMOC洋流系統,因為淡水將稀釋原本高鹽度的海水,使其難以正常下沉至海洋底部輸送,這不僅會削弱AMOC的流動機制,嚴重的話甚至有可能使整個AMOC輸送帶停止運作。」彼得・迪特萊夫森這般強調。

2001-Copyright-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1280_487653

深水環流將溫暖的墨西哥灣流水傳送到北大西洋並釋放熱量;溫度低、密度大的水下沉並流向南極,最終循環回到墨西哥灣流。圖片來源:IPCC 2001年

《CNN》也補充表示,海洋的升溫及冰層融化使得更多的淡水流入海洋,而淡水將降低海水的密度,從而導致原先的海水難以下沉,一旦海水被淡水過度稀釋、海水溫度太高,或2種狀況皆發生時,AMOC的海水傳送帶就會失靈。該新聞網也指出,這種現象並非首次出現,全球於大約1.2萬年前的冰河時代也曾出現冰川迅速消融導致AMOC洋流系統崩解,最終北半球溫度在AMOC瓦解後的10年內出現10°C至15°C的劇烈波動。

美國獨立新聞網站《Common Dreams》提及,2021年8月及2023年3月亦皆有相關研究表明AMOC洋流系統將在本世紀崩解,且發生問題的不只有AMOC,為全球40%深海地區的海洋生物提供氧氣及營養物質的南極繞極流(ACC),自1990年代初期以來其流速已大減約30%,科學家預估該洋流系統亦可能於21世紀中期崩解。

若AMOC洋流系統瓦解,將造成哪些衝擊?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指出,倘若AMOC洋流系統崩毀,將對世界各地造成嚴重的後果,例如打亂印度、南美洲、西非地區的降雨型態,並使歐洲氣溫驟降且加劇風暴發生頻率,同時也將導致北美東岸的海平面上升,亦會進一步危害亞馬遜雨林的生態系統與南極冰蓋的完整性。

《今日美國》表示,由於AMOC在調節全球氣候系統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就算僅是削弱AMOC功能,也會對整個世界的氣候模式造成重大衝擊,特別是歐洲將迎來更極端的低溫氣候型態,而美國的中部及西部則會面臨降雨量及降雪量大幅減少的窘境,該國東岸則會遭受更強烈的颶風襲擊,波士頓、紐約等美國主要城市也將成為受海平面上升影響最劇烈的城市之一。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認為,AMOC的崩解後果不太可能像2004年上映的美國科幻災難片《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劇情描述的一樣駭人,該片的背景為北大西洋暖流(North Atlantic Drift)遭冰川消融後流入的淡水瓦解功能,從而導致北半球面臨極端低溫宛如進入冰河時期。然而AMOC系統的失靈仍會造成北歐地區的氣溫大幅下降、全球部分地區季風模式改變,熱帶地區則會更加酷熱難耐。

彼得・迪特萊夫森對此稱:「我認為我們應該要為AMOC的崩解感到憂心,AMOC就像是當前氣候型態的創造者,且該系統已經1.2萬年沒有失靈過,但它現在處在1600年來輸送功能最弱的時刻,一旦該洋流系統瓦解,必對全球氣候造成嚴重的影響。」

美國馬里蘭大學(UMD)環境科學中心副教授基爾伯恩(Hali Kilbourne)亦提出相似的觀點,其稱:「這好似我們已經從懸崖上掉至深淵,但多數人卻渾然不知。老實說,我真的為此感到擔心,且當這一切成為科學結論後,國際社會才願採取行動其實已經為時已晚。」

未參與該研究的科學家是否抱持其他觀點?

德國波茨坦氣候變遷衝擊研究所(PIK)科學家布爾斯(Niklas Boers)認為,最新公布的這項研究結果確實值得大眾警惕,但該研究對於AMOC崩解臨界點的預測模型可能過於簡化,這使得AMOC崩毀的時間點不確定性過大,但研究中針對「AMOC於上世紀就失去穩定性」的說法依然可靠。

英國國家海洋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er in Britain)海洋學家奧爾特曼(Marilena Oltmanns)表示,她自身的海洋物理學專業傾向支持彼得・迪特萊夫森及蘇珊娜・迪特萊夫森的研究結果,但奧爾特曼強調北大西洋的溫度變化「僅是海洋動態系統中高度複雜的一部分」,即AMOC確實可能在本世紀達到崩潰臨界點,但對於AMOC是否會全面改變北大西洋環流(North Atlantic Gyre)的運作模式仍須謹慎查證。

德國波茨坦大學(University of Potsdam)海洋學家拉姆斯托夫(Stefan Rahmstorf)則告訴《華盛頓郵報》,其同意AMOC洋流系統的崩潰時間仍存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這項研究帶來的價值在於外界能夠意識到,AMOC消失的時間恐比原本認為的更接近。

「一項研究能提供的證據有限,但當多種研究方法都得出相似的結論時,就必須非常認真的看待這個環境危機,我們甚至不能排除AMOC在未來1、2年內就崩潰的可能性。」拉姆斯托夫如此表示。

《衛報》另轉述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氣候變遷暨地球科學系教授倫頓(Tim Lenton)的說法強調,《自然-通訊》中的這篇研究對於AMOC走向的推斷相當合理,就算AMOC的瓦解僅發生在局部地區,例如大西洋西北部的拉布拉多海(Labrador Sea),其仍會對全球洋流系統造成重大影響。

「我希望這篇研究能吸引更多人探討AMOC的崩潰危機,即使有人不完全同意該研究的論點也沒關係,因為有質疑聲音的出現,才會推動更多研究的進行。」倫頓這般分享道。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關鍵評論網》,原文標題〈全球暖化恐導致「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系統最快2025年崩潰,加劇極端氣候發生頻率〉。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