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廢水最快8月底入海 多國民間組織遞交反對連署到聯合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福島核廢水最快8月底入海 多國民間組織遞交反對連署到聯合國

2023年08月11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報導

日本預計最快8月底排放福島核廢水入海,週遭國家的漁民擔憂破壞生態影響生計,由韓國「韓國環境運動聯合(KFEM)」等組織發起反對連署信,昨(10日)串連日、韓、美、菲、台灣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表示將提交到聯合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資深研究員陳詩婷指出,核廢水排放並非一次性,而是持續超過30年之久,國際從未有此前例。

國際專家、日韓美菲漁民及多國民間團體皆與會。圖片來源:擷取自記者會

國際專家、日韓美菲漁民及多國民間團體皆與會。圖片來源:擷取自線上記者會

聯合國放行日核廢水排放 獨立科學評估:東電報告存在缺陷

今年7月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以「符合國際安全標準」批准日本排放核廢水,日方預計8月底至9月中排放。東亞多國擔憂排放影響海洋生態及漁業,由韓國民間團體發起全球連署反對,昨(10日)舉行「反福島核廢水排放國際串聯」線上記者會,宣布將向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聯合國環境署等國際組織提交連署信。

「海洋生態系統一旦受到超出其承受能力的污染,後果勢必無可挽回。」連署連署指出,迄今沒有長期的生物學研究驗證,排放核廢水入海所衍生的損害或海洋生態影響。

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針對排放計畫任命專家小組進行獨立科學評估,小組成員之一、美國民間團體「能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馬基亞尼(Arjun Makhijani)說明,IAEA聯合國報告依賴東電所提出的輻射環境影響評估(REIA),但其存在嚴重缺失。

馬基亞尼直言,在特定放射性核種的採樣及量測上,東電的報告有其缺陷,除了未充分研究放射性核種的生物濃縮作用(Bioconcentration),也未能分析太平洋生態系的指標物種,僅納入比目魚、螃蟹、褐藻等三種物種。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電廠發生嚴重核災事故,為了冷卻反應爐內熔融核燃料棒,每天產生約130噸廢水,至今已累積超過130萬噸,儲槽容量已接近飽和。東京電力公司表示,排放前會先用海水稀釋百倍,每公升含氚量不到1500貝克,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每公升1萬貝克的飲用水標準。

日韓漁民憂心生計 專家:氚會與海洋中的有機物質結合

在福島捕魚逾55年的日本漁民小野春夫(Haruo Ono)表示,當地漁民皆反對含氚核廢水排放計畫,福島核災後,民眾多拒絕購買來自福島水產品,重創福島漁業經濟,若含氚核廢水排放入海,擔心惡夢會重演,處理核廢水應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海洋不是一個國家的財產。」韓國全國漁民聯合會代表金永哲(Young-chul KIM)表示,核廢水一旦傾倒入海就無法恢復,韓國漁產價格已開始大幅下跌,屆時將嚴重影響漁民生計。美國及菲律賓漁民代表也出席線上記者會表示反對。

國際海洋污染專家Tim Deere-Jones指出,太平洋環流具有能長距離、長時間運輸物質的特性,將持續擴散海洋放射性污染;氚水中的氚會與海洋中的有機物質結合成為「有機結合氚」(OBT),濃度會透過食物鏈累積,鱈魚等頂級掠食者體內濃度比水域高出2000至6000倍。此例一開,將創造其他國家效仿的漏洞,IAEA卻對此沒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