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未想過台北市中心還可能有樹長得這麼野,這麼壯,這麼凶猛。
它們群居在紹興南街和仁愛路一段所包圍的一個老社區,但要是只站在馬路上遠眺,恐怕看不出個所以然——你的目光可能先被社區低矮、破敗、擁擠的屋舍吸引,媒體常為臺灣市容貼的負面標籤瞬間浮上腦海;這時,面向紹興南街的清潔分隊無巧不巧傳出一陣歷史久遠的廢棄物臭味,假若你沒被這些景象和氣味唬住,任意選擇一條巷弄深入,就能撞見一群充滿野性的小森林。我以為,紹興社區裡的樹群,遠比大安森林公園更配得上「森林」二字。
社區老了,樹正茂盛
紹興森林與人類同棲,它們之中大多數是由人類親手栽進土裡,時間最早可溯及1905年。它們從人類居住的平房前庭院長出,從耕種可食作物的菜園旁竄生,或是從成熟的母樹枝葉上脫落,跌入兩片圍牆間的夾縫後奮力掙出一片天。人類總在遷徙和死亡之間網複循環,紹興森林卻在這個1萬3000多平方公尺的小社區裡生根長大,只有它們真正與土地建立出忠貞的關係。
它們是這裡最生機盎然的族群。雖然我初見時就得得知,不久後它們可能也將面臨遷徙或死亡的命運。
11月初某個早晨,我們在中正紀念堂或自由廣場的大忠門下集合。我們,指的是十多個「觀眾」。負責接待的一個年輕女孩確認確認全員到齊後,逐一分發一份文件,上頭除了戲劇表演《空氣人形》的介紹,更多篇幅是關於演出所在地紹興社區正面臨的迫遷問題。
看到「迫遷」和「抗爭」等字眼,我一時有點暈眩,擔心稍後要看的是一場激情濃厚的正義展演──這些年,各種正義演出看得實在太多,激情有餘,卻無益將關心推出同溫層。《空氣人形》的編導莊郁芳是我陌生的,我無從判斷她會提供怎樣的觀賞體驗,而眼前正開展的,是年輕女孩扮演起導覽角色,引領我們認識和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相隔一條信義路的彼岸,是由哪些族群分別構成了不同的階級群落。信義路上的高級大廈,居民多是中階以上公教人員,這排華美的大廈很容易造成片面印象,因為一繞過大廈,隔著一條窄窄的巷道,就是外觀彷如雲泥的紹興社區。
女孩引我們從一條更窄的小徑走進社區。小徑原本不窄,堆疊在路旁的回收廢棄物使它逼仄。但比起廢棄物,社區公廁更教我注目。原本有些驚訝,仔細觀照社區房舍便不難理解,這些房子外部已然狹小,裡頭恐怕更是僅容旋身,除了起居,很難有廚房浴廁等個「家」應有的機能空間。
不過,所有的狹小逼仄印象,在逐漸深入社區中央地帶後煥然一變,依舊是矮矮的日式混搭臺式平房,多數砌有圍牆的屋舍看來都已無人居住,但比起廢墟般的老屋,這裡的樹以全然相反的氛圍,茂密、旺盛、鮮活,氣勢渾厚地壓制了破敗和陳舊的氣息。我看得目瞪口呆。這裡的每一棵樹,長得比外頭信義路仁愛路中山南路那些委靡憔悴的行道樹好太多了。
《空氣人形》的女主角想必和我有相似的看法。至少,她也和我一樣兀自享受起這裡的林立世界,花朵天堂。戲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一位女演員飾演充氣娃娃,在偷來的白日悠光中,小木偶一樣幻化成人在社區裡漫步顧盼,偶然被一株牆縫鑽出的蕨類吸引,隨著她僵硬的手指輕輕觸碰植物,我們也被她的手放大了對周遭環境的感覺,小木偶一樣重新發現這個被人類使用過度的世界,原來還這麼新。
紹興社區從最早作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院的職員宿舍,到國民政府遷臺後成為臺灣大學醫學院教職員宿舍,同時一群低階士兵與外省、本省籍移民陸續遷入,多數在此居留的人,都以為這裡只是過渡的、暫時性的住處,沒料到竟然會50年、60年、70年地待下來,把自己待成另一棵深深扎根、離不了地的樹。
但誰料得到,一紙存證信函就能強迫你斷根,聲明你家是違章建築,你落腳是侵佔土地,你過去在這裡的生活,叫做必須返回的不當得利。你得搬走,還得賠償。
這就是紹興社區居民從2011年起面對被臺灣大學提告的日常。我有點慶幸《空氣人形》並未直接涉及這些議題。當藝術和社會發生關係,並不是如實搬演就能喚醒大家的良知或正義、持續關注和行動。至於我,但我確實因為這場演出,對紹興社區的小森林有了fall in love般的興趣。
協助《空氣人形》製作團隊進入社區,同時以導覽參與演出一部分的「紹興學程」,是由臺大社會所、城鄉所學生所組成的團體。得知學校對多為社會弱勢的紹興社區居民提出「拆屋還地、賠償不當得利」的要求,並預備興訟後,隨即展開聲援,從田野調查、社區活動、與校方協商、聯繫救濟管道等分頭並進,也在臉書上成立「紹興學程」粉絲頁,不定期發送社區消息和活動。待我因觀賞演出,對紹興社區的人、樹、土地感到好奇而與學程成員聯絡,已在社區蹲點5年多的他們,立刻熟到不能再熟地告訴我:哪家媽媽植物種得多,哪個阿姨最會認社區老樹,誰家大哥曾撿拾社區果樹的結果做成點心分送大家……
※ 本文摘錄自《相信樹的人》。轉載請洽新經典文化。
《相信樹的人》走讀活動
幽居城市森林的記憶保存者
活動地點:嘉義樹木園( 嘉義市東區王田里山子頂270號)
活動費用:350元(含《相信樹的人》乙本)
本活動採預先報名付費,活動詳情請見:表單
約會一棵樹的方法
活動地點:攀樹趣-Climbing Tree(桃園市龜山區大同路 1300 巷 110 號)
活動費用:800元(含《相信樹的人》乙本)
本活動採預先報名付費,活動詳情請見:表單
相信樹的人
作者: 鄒欣寧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1日
ISBN:9786267061909
從一棵樹,到一群樹,到一位一位自成一格的樹人們。
有攀樹師,有追蹤師,有藝術家
有學者,有專家,有捍衛理念的實踐家……
他們像樹一樣就地扎根,像樹一樣無限伸展,寧靜又充滿力量,成就自己獨一無二的姿態。
一開始,鄒欣寧連苦楝跟樟樹都分不清,更不知道如何跟樹建立關係。於是她開始走訪懂樹的人,尋找進入樹的橋樑。結識的樹人越來越多,叫得出名字的行道樹也開始增加,收集到的樹的故事、樹的情感、樹與人的連結也越來越深,越來越豐沛,越來越複雜。這些樹人們的思想、言行、態度、經歷,像一把開啟心靈的鑰匙,引領人們進入樹,進入人與樹之間可能存在的種種連結。
人與樹本就互賴共生。最基本的,樹木製造人類不可或缺的氧氣,帶走必須從人體排除的二氧化碳。但當人類漸漸變得自我中心,會開始忘記這最基本的關係。
想像一下,樹木若真有記憶,城市裡的它們會有著怎樣的記憶?是充滿孩童的笑聲、成人的撫觸嗎?還是城市人的冷漠、鋸刀的戕影?是陽光、二氧化碳和水分,還是貧弱的土壤和委靡的喘息?
這樣一把鑰匙,希望也能開啟城市人疲憊的心靈,重新枝繁葉茂,宛如新生。
作者簡介
鄒欣寧
曾任雜誌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寫藝文也寫自然,嘗試融二者於一爐。曾參與的出版品有《偏偏遇見台南》、《如此台南人》、《種樹的詩人》、《咆哮誌》、《打開雲門》等。近年文章散見新活水、端傳媒、博客來OKAPI、經典雜誌、電影欣賞、澳門城與書、PAR表演藝術等線上媒體或實體刊物,同時陸續集結於個人網站「沒用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