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願減碳賺碳權 養豬、種稻也能加入碳市場?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自願減碳賺碳權 養豬、種稻也能加入碳市場?

2023年12月13日
公視記者 呂培苓 陳添寶

「減碳」、「碳權」,似乎是工業界、商業界的事情。但其實農業,也可以減碳,並且賺到「碳權」,怎麼做呢?

漢寶畜牧場:甲烷減排 減少溫室氣體

位在彰化縣芳苑鄉的漢寶畜牧場,養了4萬多頭豬。豬舍上架了太陽能板,裡面是高床式設計,也就是說,豬糞、豬尿會流洩到豬舍下面的儲存空間。固定時間,閘門打開,「嘩啦嘩啦 !」豬糞尿一瀉千里,經過長長的管溝,集中去做「固液分離」。


豬舍裡高床式的設計,能讓豬糞、豬尿流洩到豬舍下面的儲存空間。


固液分離之後的糞渣。

固液分離後的豬尿,會進行厭氧發酵。從空中俯瞰,畜牧場有一座座高高的褐色氣球屋頂,屋頂下就是發酵場,會產生沼氣,沼氣把氣球撐的鼓鼓的。看到胖胖的氣球,就知道沼氣不少,「我們老闆說,這些都是money啦 !」牧場課長李國安解釋,「我們產生的沼氣經過脫硫之後就去儲氣袋,再到發電機組那邊去發電。」


豬尿被導入褐色的大氣球下面,進行厭氧發酵,發酵後產生的沼氣,把汽球撐的鼓鼓的。

牧場最新的一部發電機組,轟隆轟隆發出巨大聲響,李國安提高音量指著量表,「甲烷濃度83%,這樣很高,因為一般養豬場到70%而已。」李國安說。

甲烷濃度越高,發電效率越好,而甲烷濃度要提高,跟豬吃的飼料有關。飼料高蛋白,含氮多,沼氣裡的甲烷就越多。


漢寶畜牧場董事長陳修雄表示,甲烷的濃度要提高,跟豬吃的飼料有關。

十年前,董事長陳修雄就開始將沼氣引進發電,冬天用來幫小豬仔保溫。牧場裡養了四萬多頭豬,飼料價格一直漲,「要把錢賺回來啊!」陳董說,「一年飼料花了4億元,豬隻吸收70%,30%排出去,所以糞尿的價值是,四億的30%是1.2億。所以我說這個是肥水,這不是廢水。」

把錢賺回來的方法,一個是發電賣電。

沼氣裡的甲烷是種可燃氣體,從油田開採的天然氣裡面,就有很多甲烷。靠著甲烷燃燒發電,以及架設在豬舍上面的太陽能板發電,賣電的錢,一年就有1000多萬。


漢寶畜牧場豬舍屋頂上這的太陽能板,總共有5200kW,每年賣電可以進帳1000多萬元。

把錢賺回來的方法,第二個就是「賣碳權」。


漢寶畜牧場靠豬糞尿製作堆肥和產生的沼氣發電,避免溫室氣體排到大氣來取得碳權。

為什麼會有碳權呢?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方興中解釋,「因為豬糞尿會產生甲烷,甲烷的溫室效應潛能值,將近二氧化碳的28倍。所以把甲烷集中起來,拿去燒掉發電,沒有排放到大氣中,就有碳權」。

漢寶畜牧場在國際認證平台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取得2016年到2020年3月,總共44366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權。要在這個平台取得碳權,還要取得至少三項的SDGs(永續發展目標)。牧場在2020年3月以後的減碳成效,轉向台灣環境部的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暨抵換資訊平台申請。


漢寶畜牧場已經在國際認證平台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取得44366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權。

像漢寶畜牧場這樣,不是因為法規必須強制減碳,而是自願性減碳所獲得的碳權,叫做「自願性碳權」。自願性碳交易的市場價值,2021年,全球將近21億美元。

那麼1噸碳權,可以賣多少錢呢?因為碳權產生的方式不同、對社會有沒有正向影響力等附加價值,還有時間點的不同,價格差距很大。

小農種碳:增加土壤有機質

花蓮縣玉里鎮的長良里,距離八通關古道東登山口,開車不到20分鐘。從玉山來的清水溪,灌溉著農田。這裡,長良里優質米產銷二、三班的144公頃農田,參加了一個跟減碳有關的活動,叫做「小農種碳」。將來小農也會有「碳權」。


參加小農種碳計畫的農民以有機肥取代化肥,減少碳排。

這天,以里長陳文華的田做為示範,新來的有機肥,是一種禽畜糞堆肥,裡面還有比一般有機肥更多的生物炭和微生物,長良里是慣行農作區,加入小農種碳計畫,是種植方式的改變。

里長陳文華表示,「這算是改變,減少使用化學肥料,減少使用農藥,用這個方式來減碳。」肥料公司總經理黃呈均表示,「化肥在分解過程,尤其是氮肥分解過程,會產生很高的溫室氣體。氮肥在釋放時候的溫室氣體效應,每1公升是二氧化碳的298倍,所以化肥用的越多,碳排越多。」


肥料公司總經理黃呈均表示,氮肥在釋放時候的溫室氣體效應,每一公升是二氧化碳的298倍,所以化肥用的越多,碳排越多。

怎麼計算、驗證,才能得到「碳權」?

但是,減少施用氮肥,到底減少了多少溫室氣體效應?要怎麼被計算?要能夠被計算、被驗證的,才能夠有「碳權」。

參加小農種碳專案的長良里小農邱垂泉,實際在剛採收的田裡,示範土壤採樣。簡單來說,田裡面要找到四個點,每個點在20公分、50公分深度各挖500公克土樣送檢,測量土壤裡的有機質。小農種碳計畫從2023年開始,第一年測到的數字是基準線,以後每年再測量,如果土壤有機質有增加,就可以換算二氧化碳當量,就有「碳權」。


參加小農種碳專案的長良里小農邱垂泉說明,從土壤採樣來證明農作物從空氣中抓下更多的二氧化碳。

小農種碳計畫是參考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技術手冊《全球土壤再固碳》裡面的德國實驗案例。到底怎麼做呢?簡單來說,就是盡量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可以做的事情包括減少翻耕,以免土壤裡的有機物質,分解還原成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中。可以做的事情,還包括增加土壤表面的覆蓋,不要讓雨水、灌溉水的沖刷,流失掉有機質。

方儉,是小農種碳計畫的發起人。這些都不是他的創見,而是世界各地正在提倡的減碳農法。小農種碳理念就是讓農作生長回到大自然古老的節奏,「植物就是一個二氧化碳的pump(幫浦),不斷的把二氧化碳變成有機質,打到地下面去。」方儉說。


方儉是小農種碳計畫的發起人,他特別強調微生物在碳匯中的功能,因為豐富的微生物可以分解生物殘體,將碳封存在土壤裡面。

植物吸收二化碳行光合作用,然後生成根莖花果實。植物死亡之後,如果能被埋在土壤裡,被微生物分解,雖然一部分還是會變成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中;有一部分會變成植物再生長的養分;另外還有一部分會變成腐植質,還有一些會變成微生物、小動物如蚯蚓的食物,衍生出更多的微生物、小動物。這些在土裡面的腐植質、微生物,就是土壤有機質的來源。


植物死亡之後,如果能被埋在土壤裡,被微生物分解,雖然一部分還是會變成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中;有一部分會變成植物再生長的養分;另外還有一部分會變成腐植質,成為土壤有機質的來源。

農廢堆肥、製作生物炭 增加保住有機質

所以小農種碳,一方面強調增加土壤表面的覆蓋、減少翻耕,這些都是盡量讓有機質不要暴露分解,變成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之中。另一方面,還要想辦法增加有機質。農廢堆肥是一個方法,陽明山一個農場餐廳,就開始自己做堆肥,讓這些落葉廚餘回到土壤裡,變成有機質。


陽明山一間農場餐廳,用菜葉等農業廢棄物做堆肥。

另外,稻田收成的稻殼,燒成生物炭,再回到田裡,「生物炭是多孔隙的,提供微生物庇護的地方。不會在翻耕時,太陽一照,微生物就死光了。」方儉說。

目前小農種碳計畫有270多位小農加入,總面積300多公頃。其中長良里的人數最多。這個計畫已經在國際認證平台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立案,之後還必須被檢核、驗證,才會有碳權。樂觀估計每公頃每年,可以產生一噸碳權。小農要從碳權賺錢很難,但如果被認證有效減碳,小農的產品和社區環境,都會帶來新的價值。


稻農邱垂泉才剛加入種碳計畫,雖然減碳成效還有待驗證,但產品理念已引起消費者的興趣。

小農邱垂泉的稻米是自種自銷,自從參與這個計畫,碳權都還沒拿到,已經得到親友認可,訂單多了起來。另外,發起人方儉希望,企業需要揭露的ESG永續報告,也可以投資在小農種碳行動,讓企業、小農與環境,都得利。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自願減碳賺碳權|養豬、種稻也能加入碳市場?】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