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鯨聲鯨視必修課》湛翔智︰台灣首本水下噪音評測書,再為鯨豚發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專訪《鯨聲鯨視必修課》湛翔智︰台灣首本水下噪音評測書,再為鯨豚發聲

2024年03月26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2023年底,國內水下噪音專家湛翔智與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助理教授魏瑞昌,共同發表全台首本水下噪音評測書《鯨聲鯨視必修課》,記錄台灣水下噪音發展歷程。在接受《環境資訊中心》專訪當下,湛翔智率先表明,水下噪音研究本是敏感課題——25年前他開始研究水下噪音,本意是為軍事國防,利用海洋物理現象推估背景噪音,偵測潛艦距離。

但新書不是跟鯨豚有關嗎?他直言,「早期沒有人在乎水下生物」。

事實上,台灣從2012年開始開發離岸風電,關於離岸風電如何影響鯨豚的討論,卻非常初步且數據有限。湛翔智這次發表新書,正是希望及時為沒有話語權的鯨豚發聲。

大彰化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資料照片。圖片來源:沃旭能源提供

早期離岸風電的水下研究 「不是關注環境」

要講「保育」,前提是環境遭到破壞,才會衍生保育概念。湛翔智記得,2007~2012年他正在台灣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期間因國光石化開發案爭議甚大,農業部林業保育署的前身、農委會林務局派員調查附近海域的白海豚,鯨豚福祉才走進官員視野,「當時政府機關常常會問,到底還有哪一些開發行為會影響到牠們。」

台灣2012年開發離岸風電,同期湛翔智離開台大,到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究中心擔任專案經理,承接政府委託的研究計畫,把歐洲跟離岸風電相關專業技術,包括風場前期規劃技術和環境影響評估轉移到台灣。但他認為無論政府或業者,投放研究資源還是為了發展技術,不是關注環境,「那個氛圍跟資源量蠻不對等」。

當時,環評引用德國STUK4技術規範來進行水下噪音數據報告,但大家對規範仍很陌生,「初期沒什麼英文,它是德文版」。有環評委員是研究學者,提出水下生態相關疑問,業者遂要找大學合作進行研究計畫,「當然顧問公司希望(大學)可不可以幫忙背書,讓他們環評過關。」

2015年經濟部公告第二階段離岸風電潛力場址,業者須於2017年底之前提出申請。他覺得那幾年隨著民團和民眾對水下生態影響的意識提高,才有機會蹭了一波討論熱度。

台灣環評「有一種幫開發單位護航的角度」

2015年,湛翔智自立門戶,也為不少離岸風電案子進行水下噪音的模擬推算和評估。關於如何模擬和評估,湛翔智簡單解釋︰「找最安靜的base line(底線),再去對比施工或營運的這些噪音傳播」。他覺得更複雜的是鯨豚、魚類的生態調查,且必須結合到水下噪音的評估模式,才有效模擬對水下生物的實際影響,但兩者往往是分開進行。

舉一例子,湛翔智為新竹外海「竹廷」浮動式風場進行水下噪音評估,但在2024年1月底的環評初審,才揭露台灣西部海岸原來有大型鬚鯨,「但我的評估報告也已做完了。」

環境部舉辦離岸風場環評初審。資料圖片。攝影:陳昭宏

另一方面,他對環評書件上其他的生態調查也感不滿,例如國外離岸風場要伴隨候鳥調查的週期,評估監測最少兩年起跳,「不像台灣,你年頭做,年尾就可以送報告。」

能幫的有限! 離岸風電急速發展 「環評檢核表」出世

近年離岸風電發展急速上馬,各種破壞生態的疑慮驟現,環評制度也得跟上開發速度。上月初,環境部公告「風力發電離岸系統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初審作業要點」,開發單位提出的環說書必須符合「離岸風電環評審查事項檢核表」各項規範,才可送辦初審。

即便如此,湛翔智並不看好。「這是完全不行,等於大家只要把這個要求的文字都貼在環評書上,他就過關了」。他認為關鍵在於基礎調查不足,對西部生物多樣性了解不夠,加上經濟部和開發商均想興建浮式風機,離岸更遠、水更深,「我們在那些水域的基礎調查資料更是不知道。」

海保署回覆記者詢問時稱,環境部環評過程已透過跨部會討論,以及環評委員審查的機制,主動要求廠商採取各項措施;海保署亦於2020年公告台灣鯨豚觀察員制度作業手冊,於2023年公告水下噪音指引。然而,與政府部門交手多年的湛翔智,心裡早有個底。

「我覺得台灣對環評的認識,一直有一種幫開發單位護航的角度……我們的報告還是會寫完,可是我們報告最後被用到什麼程度?」他說。

不被提起的問題:水下噪音預判及累積影響

一直以來,湛認為政府除忽視水下噪音影響的預判,也忽略累積影響的追蹤——指的是在特定區域或時間內,各種水下噪音增加鯨豚(受體)的身心壓力。

海上鯨豚。資料圖片。圖片提供︰海保署

去年12月底,在海保署「水下噪音指引」公告之前,湛翔智和NGO夥伴拜訪該署提供意見,包括由不同團隊進行環境評估和施工,方法不一樣會導致品質參差,水域調查結果也就不一樣。但最終公告的版本,在他看來仍是「有一些錯誤,有一些不足,甚至它要求要有一些設備的檢驗方法,在台灣是找不到。」

在新書發布新聞稿中,湛翔智直指,「本書得以補足台灣近十年來,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時對水下噪音防治不足處」、「從數十份離岸風場開發的環評承諾發現,大多數過程只在乎是否有測量數據,卻沒有詳實地評估影響情況,並追蹤累積影響問題,再進一步改善管制方式,盼能有效保護海洋動物。」

湛翔智亦在書中提及,有國外研究報告指進行環評時,水下噪音累積影響問題不足,原因包括並未採用科學客觀方法評估,也缺乏專業知識去嚴格審查申請內容;單一開發案提出的累積影響評估結果,會有明顯缺陷問題,例如不一致的評估方式、缺乏更廣泛性的評估資料等。

但是,書中所提的調查和監測方法,在開發單位眼裡可能既是燒錢、又是花時間的烏托邦。


水下噪音包括設置離岸風電、海事工程、船舶噪音等,對鯨豚的累積影響尚待更多研究。圖片來源:中山大學新聞稿

「台灣看水下噪音問題比較是鴕鳥心態」

湛翔智直言,台灣人才訓練不足,開發單位對於數據處理或者海上作業的細節可能會覺得「為何要這麼費功夫」;他也曾向顧問公司提出過,模擬水下噪音與海下生態調查可以委託同一家公司一併做,這樣才知道在某個模擬結果下,那一帶出現海洋動物的機率是多少、對海洋動物帶來什麼影響,「這個問題在國外的環評是有被要求調查出來的,在台灣沒有人在意這件事。」

這些意見,他早早跟環境部說過;環保團體每年6月去見總統時,也把這些意見羅列,但似乎未被認真對待。環團夥伴跟湛翔智說覺得很無力,他安慰道︰「我們工作還是要持續講」。

海保署則稱,水下噪音指引於2023年5月起草,曾邀集政府部門、產業界、民團、專家學者包括湛翔智等利害關係人,加上國內外數十篇研究報告參採修訂。指引內容包含人為水下噪音、噪音形式(脈衝、非脈衝)等名詞定義及減噪措施參考原則,並針對離岸風場水下打樁聲閾值計算方法,提供開發單位在不同海域環境或不同施作工法時,對應符合的計算方式。

「台灣現在看水下噪音這個問題,比較是鴕鳥心態。反正搞得讓大家都看不懂,大家提不出意見,他一樣是能夠把日子過下去。但是海洋動物是沒有辦法這樣過日子的。」湛翔智說。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我們要繼續寫、繼續講」

水下噪音影響海洋生態的課題,或許還是離一般群眾太遙遠。湛翔智不是沒公開發表過文章,但有人會覺得由一家商業公司的人寫出來,定是為了賺錢。可是寫書出書、開辦培訓課程「也不會賺錢啊」,湛翔智喊道。新書沒有在書店或網路公開發售,只待有心人上門認購。

全台首本水下噪音評測書《鯨聲鯨視必修課》作者之一湛翔智表示,海洋是台灣長久的資產,希望透過寫書保育鯨豚生態。攝影︰袁慧妍

到底是什麼讓湛翔智為鯨豚福祉出錢出力?他把海洋比喻為家門口的庭院,外商來投資離岸風電,賺了錢就賣資產撤資,破壞海洋生態的後果卻由台灣子孫來承擔,「坦白講,我蠻厭惡別人牽隻狗來我們家門前撒尿,然後就走,最後我們要自己清理」,「離岸風電是我們國家或者因為一個趨勢,必須有的再生能源。可是,整個海洋環境跟生態才是長長久久的。」

訪問中,記者不止一次提問,會不會覺得工程師的理想與社會現實差距太大、感到失望?他轉轉手上的筆,嘆了口氣說,「與其說失望,我會說是努力不夠。我們要繼續寫、繼續講。」

正如他辦的產學會議,官員沒多大興趣參與,但他還是發了邀請。「不見得這件事情馬上能轉變,但還是要繼續做」。

最需要這工具書的,除了業者和顧問公司,就是政府官員。「那政府官員有來買書嗎?」記者沒直接問出口的是,有信心能救嗎?

「(書本)我送他比較快。」湛翔智秒回。

作者

袁慧妍

喜歡上山下海。從山山水水裡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