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對中國「綠色」產品有何影響? 五位專家來解讀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美國關稅對中國「綠色」產品有何影響? 五位專家來解讀

2024年06月17日
轉載自對話地球;翻譯:子明
美國將大幅增加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進口關稅,此舉會對中國製造業、貿易、氣候外交帶來什麼影響?五位中外專家分享了他們的看法。

在2024年紐約國際汽車展上,人們在觀看展出的電動車。圖片來源:Anthony Behar(Alamy)

今(2024)年5月14日,美國政府宣佈,將大幅提升系列進口中國產品的關稅,其中,大多針對的是「綠色」或者低碳技術產品。關稅將自8月1日起生效,包含了對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分別徵收100%、25%和50%的關稅。而受影響品類中國商品還包括醫療用品、鋼鐵和鋁製品以及船用起重機,進口商將必須向美國政府繳納既定比率的稅費。

這一關稅將降低相關產品的競爭力,將它們擋在了美國市場之外。

這除了標誌著中美緊張局勢蔓延到新的領域,還將對全球能源轉型、氣候外交、拉丁美洲的製造業和貿易關係、以及21世紀技術發展的實質產生影響。

就此,對話地球採訪了歐洲、中國以及拉丁美洲的專家。

貝琳達.夏裴(Belinda Schäpe)

中國氣候政策與中歐關係獨立專家、顧問


圖片來源:貝琳達.夏裴 提供

近日,美國對綠色技術加徵關稅,標誌著中美貿易戰進入了新的階段,這或將導致美國國內已經落後的能源轉型更加步履緩慢。人們歡迎的是產業良性競爭,但美國目前的政策怕是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儘管《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提供了巨額補貼,但新的關稅會讓美國的綠色技術價格變得更加昂貴,從而阻礙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而歐盟不應在氣候目標問題上退縮,而是應當找到自己的方式來應對中國在綠色技術領域的統治地位。

歐盟需要謹慎地在供應鏈韌性與氣候韌性這兩個目標之間尋求平衡。草率地將中國從綠色技術供應鏈中排除出去或將威脅歐盟的氣候目標。要想不影響自己的氣候目標,歐盟就需要務實地看待中國綠色技術帶來的威脅:儘管在某些貨品上,對中國的依賴或將帶來經濟和戰略上的風險,但對於其他品類來說,情況或許並非如此。為了確保平穩的能源轉型,中短期或許無法避免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中國,尤其考慮到中國在國際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要想實現這些供應鏈的多元化就離不開全球性的夥伴關係,尤其是與全球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夥伴關係,而這需要以金融實力和創新為支撐,而非新的關稅。

隨著中美緊張局勢升級,中歐關係在維持氣候合作和外交對話的連續性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美即將在綠色技術領域展開對壘,這或將影響全球氣候合作。如果川普第二次當選美國總統,美國有可能會放棄其氣候承諾,中美之間為數不多的幾個依然活躍的工作組之一也將隨之終結。如果中美氣候合作破裂,歐盟將有責任與中國展開更密切的合作,推進全球氣候行動,並敦促中國兌現其氣候承諾。歐盟應當做好準備,維護其氣候領袖的地位,同時謹慎應對貿易緊張局勢。

姚喆(Yao Zhe)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全球政策顧問


圖片來源:姚喆 提供 

美國大選到來之際,拜登總統升級中美綠色產品貿易爭端的決定,是一次風險極大的押注。對華強硬或許可以贏得一些選民的選票,獲得短期的政治利益,但也將失去中國在氣候合作方面的信任。中國預計將對新關稅採取反制措施,但中美氣候對話還將繼續。不過,如果綠色貿易爭端持續升級,可能阻礙兩國達成任何實質性的氣候協作行動。

中美氣候對話目前有了新的牽頭人。現任美國最高氣候問題外交官約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還負責執行《通貨膨脹削減法案》。他的雙重身份將不可避免地拉近貿易與氣候對話的關係,這將對給雙邊氣候合作的韌性帶來嚴峻考驗。

氣候問題是艱難時期穩定兩國關係的特殊紐帶。 但近來美方的動作,包括用「產能過剩」(overcapacity)向中國施壓以及大幅增加中國電動車和太陽能電池的關稅,都釋放出自相矛盾的信號。

競爭或許將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美關係的基調。 但那並不意味著兩國必須在方方面面都針鋒相對。 在氣候問題上,甚至是在綠色產業,兩國仍有充分的理由展開密切合作。

中國企業正尋找機會,在包括美國在內的海外市場建立合資企業和生產中心。 這將有助於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和推動經濟增長。 如果中美兩國的企業有意願合作,政治不應成為阻力。

大衛.田(David Tyfield)

蘭卡斯特大學可持續轉型和政治經濟學教授


圖片來源:大衛.田 提供

美國對中國電動車新徵收的關稅顯示,美國有越來越多的有影響力的聲音意識到,電動車的重要性遠不止是對長期存在汽車技術的微小升級。

目前,我們站在了電動車社會技術演進的起點。 在數位化時代,它們越來越有可能成為「輪子上的超級計算機」。 因此,電動車不僅是21世紀關鍵的出行產業和地緣政治競爭的核心,它們還是塑造城市生活形態、未來「良好」願景的關鍵技術,也會進一步影響全球秩序和力量。

鑒於當前和新興超級大國在全球觀上根本不匹配,我們看到圍繞電動車的競爭不斷升級,並逐步走向「戰略脫鉤」,這都不讓人驚訝。 這種競爭不僅會涉及電動車的未來形態,還會反過來塑造未來世界。

在「全球電動車競賽」中,美國的堅定參與是受到歡迎的——這並不是因為電動車推廣的速度,也不是因為美國的創新在某種意義上「更好」,而是這至少為電動車的品質塑造,確立了一個有意義的競爭平臺。 它還確保了這一關鍵技術的發展軌跡,不會只預設符合中國的需求。

然而,這種保護主義策略存在被他們自己挫敗的風險。 這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擺在檯面的並不是中美合作的「最佳情況」——即雙贏且風險最低的策略。

因此,這一最新舉措如何影響全球可持續出行的轉型,取決於它在中期內的複雜細節。 隨著美國和中國提供越來越不同且直接競爭的電動車願景,其他國家(兩者都需要其市場)可能在兩者之間進行平衡,從而產生積極的全球結果。 但也可能出現相反的結果,即由於地緣政治分裂加劇,不信任的循環減緩了電動車普及,對這一技術產生負面影響。

總之,這次關稅意味著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在這個全球競爭加劇的時代中,電動車普及加速或者減緩都是有可能的;只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那就是電動車產業將會更加動蕩。

賀喬治(Jorge Heine)

波士頓大學帕迪全球研究學院(Pardee School of Global Studies)研究教授、波士頓大學帕迪長期未來研究中心(Parde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e Longer-Range Future)臨時董事


圖片來源:賀喬治 提供

美方此舉或將開啟中美貿易戰大規模升級的序幕,區域內所有國家都應對此提高警惕。總統候選人川普已宣稱,如果當選,他將對美國進口的所有商品徵收10%的關稅,而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將徵收60%的關稅。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包括智利、哥倫比亞、秘魯和烏拉圭在內的拉丁美洲國家,就押寶通過自由貿易和進入中美兩國市場(兩國經濟總量佔到全球GDP的40%)來增加出口和促進經濟增長。他們也押對了寶。

如今,華盛頓發出的信號是,全球化與開放市場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保護主義大行其道。 除電動汽車外,美國此次還將矛頭指向了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等其他綠色可再生能源產品。 拉丁美洲擁有綠色轉型所需的銅和鋰等眾多關鍵大宗商品。 因此,對這一地區而言,美國的這些做法尤其令人擔憂。

對很多拉丁美洲國家來說,利用這些關鍵的大宗商品並使其增值,從而實現綠色經濟轉型,是在經歷了又一個「失去的十年」之後,刺激經濟增長的最佳選擇。拉丁美洲國家非常希望與中美兩國合作,通過發展三方關係推動這一願景的實現——一如大宗商品需求巔峰時期這一地區國家所做的那樣。

然而,華盛頓傳出的信號是這種方式已經行不通。美國如今完全將國內市場放在優先的地位,哪怕氣候變化和地區的綠色轉型會順帶遭受影響。

恩里克.杜塞爾(Enrique Dussel)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中墨研究中心(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協調員


圖片來源:恩里克.杜塞爾 提供

過去幾年中,我們經歷了中美之間的衝突。 很多人都在談論「近岸外包」(near-shoring)、「內包」(onshoring)和「離岸外包」(offshoring)。 我想在這場對話中加入「安全外包」(security-shoring)的說法,即將美國的國家安全置於貿易之上,並對第三方國家產生直接的影響。

美國最近希望第三方國家必須對中國採用同樣的監管規則,也就是美國採取的針對中國的「投資、競爭與協同」(invest compete align)策略。 「協同」會影響第三方國家,因為美國尋求的是第三方夥伴與其一起對抗中國; 美國希望墨西哥能在各個領域與美國的安全外包戰略保持一致。

在選舉方面,拜登和川普都認同這一點,所以目前雙方的競爭在於誰對中國更加強硬。

※本文轉載自對話地球,原文標題〈美國關稅對中國「綠色」產品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