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想安排一趟負責任的生態旅遊,卻苦無目標?有別於過去的生態旅行,只有單一目的地的生態旅遊景點,由十八羅漢山保護區周邊經營生態旅遊的社區、店家與旅遊業者,串連成「六山十八」平台,無論食衣住行都以地方發展、環境永續為念,讓生態旅發展成遊產業鏈,減少旅遊帶來的環境負擔,並讓旅人感受地方特色與在地用心。
將保護區理念往外擴 打造六山十八平台分享保育好處
高雄市六龜每年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尤其是十八羅漢山自然生態保護區,經過在地社區培力,完成解說導覽、生態監測等訓練,一部分開放給願意遵守生態旅遊價值的遊客之後,美麗風光吸引不少遊客來訪。這個效益逐漸擴散到周圍的社區,在地居民守護環境的用心化為人文風景,將這些單打獨鬥的駐點串聯起來,「六山十八」於焉成形。
六山十八取「6×3=18」的諧音,指被群山擁抱的六龜,內隱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價值;「六龜生態旅遊目的地行銷組織」品牌則由高雄市六龜區十八羅漢山自然人文協會經營管理,協會由六龜區12個里民組織而成,是跨區型的協會組織,長期以保護區連結周邊永續共好作為組織發展目標。
目前已結合上、中、下游的19個夥伴,涵蓋食衣住行育樂,並推出三條特色旅遊路線,包括以有機農場、濕地和林下養蜂為主軸,串接中興社區眷村文化的「中興路線」。中興社區發展協會位於高雄市六龜區中興里,是六龜唯一的眷村,早期的墾區文化造就本里特色,同時也是享譽盛名的金煌芒果發源地,村莊內有眷村遺址和有機農業發展。可體驗腳踏車行程和農村風味餐。
喜歡尋幽探古者,可跟著荖濃社區發展協會,走一趟「約翰湯姆生」路線,探索大武壠族往日風華。上個月25日,幾位女性著大武壠(Tevorang)族傳統服裝參加發表會。這是依照19世紀來台的攝影師約翰.湯姆生拍攝的照片,於2020年重新複製的傳統服飾。早期老老少少都會綁頭布,女性會將長髮捲入頭布。
「早期文獻認為是基於美觀,但我們認為應該是為了工作方便。」協會成員表示。頭布旁插著一隻小煙斗,顯示早期抽煙的習慣。根據老人家說法,過去家戶旁都會種一兩棵,自己採了做成煙草使用。類似的服飾也是有印象的,尊稱為鳳英阿姨的協會成員解釋,曾祖母穿的,也都是袖子寬寬鬆鬆的服裝。
喜歡親力親為,那麼不妨選擇寶來社區,感受歷經莫拉克風災之後重振的力量,以及因此發展出兼顧社會及環境韌性的產業,還能動手體驗窯烤比薩。
從單打獨鬥到產業鏈 實現六龜永續願景
「目的地行銷組織」(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簡稱DMO)透過協調管理旅遊、景點等目的地所需的各項要素,提高消費者旅遊價值和質感,並促進當地經濟和居民利益,增加遊客與居民的正向互動,維持目的地競爭力和可持續性。以六山十八品牌為例,特別強調生態保育帶來的永續價值。
DMO模式最大的特色是改變單點運作方式,以軸帶、產業鏈來呈現生態旅遊產品的多元及豐富性,並從重視各權益關係人的角度來思考,同時具備行銷及經營管理功能,於產業發展過程中培力在地永續產業,帶動地方共榮共好。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長楊瑞芬指出,國際保護區趨勢不再只是管制、將人排除在外,而是讓在地夥伴參與保護區經營管理,一同參與保育行動,並透過環境解說分享給遊客,了解在地保育及文化特色。
「夥伴們意識到單打獨鬥不容易被看見。」於是,六山十八品牌將在地認同生態旅遊價值、願意共榮共好的夥伴凝聚起來。
長期陪伴社區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表示,以保護區來串聯地方社區形成軸帶,兼顧生態保育及社區產業發展,未來有望延伸連結到藤枝國家森林遊樂區。此外,莫拉克風災後,六龜從過去的大眾觀光,轉化為在永續思維下,發展出多元的深度旅遊及服務基礎,這些努力與成效,需透過DMO的設置,與旅行業合作銜接至市場端。
「在地社區參與保護區經營的經驗,逐漸擴散到台灣各地,可說是走在世界保育趨勢的前端,與國際交流的新模式。」陳美惠指出,旅遊服務建構不是單一社區可以完成,需要各個夥伴串聯成組織,這個組織在旅遊供給端做好最足的準備,讓擁有共同理念的夥伴們能夠彼此信賴合作,讓地方優質物產接軌旅遊市場。
十八羅漢山自然人文協會至今已服務超過1萬8000名遊客、培力超過150位在地居民。「當永續性的生態旅遊與其產業夥伴被看見,擴大產品行銷販售,或透過旅遊體驗啟發遊客,便能讓六龜生態旅遊產業更加茁壯,提高六龜生態旅遊市場的能見度,促進山村綠色經濟的發展。」楊瑞芬說。
創設目的地行銷組織 和家鄉一起打拼
DMO把大家組織起來,還可嫁接外部的旅遊業者,針對旅遊產品進行地方供應者間的協商甚或提升品質,讓產品更豐富有內涵。
DMO須具備哪些條件?關鍵字是永續共好。陳美惠說,這個組織是在地而且長期經營,平常有合作、有互動、有信任感,因為信任感才願意合作。並且定根在地,不會跟著生意跑,一旦沒有生意了就消失了;也因在地方蹲點、經營地方,因此懷抱著讓家鄉更好、創造更多生計的態度。
DMO在台灣提過一陣子,通常都是一般觀光業者的串連。現在運用在解決生態旅遊的困境。「生態旅遊一定要打破單打獨鬥,要不然每個社區會越做越萎縮。產品吸引力越來越不足。」
陳美惠認為,台灣生態旅遊經驗的下一步,必須搭建產業鏈,將各自社區的遊程服務串聯起來,帶動週邊讓這些服務被看見。當地方感受到有前景,自然願意投入,反之,若不能做到一定的產業規模,將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
至於人才怎麼來?他認為,應優先思考留鄉返鄉、有想法的人,讓深愛家鄉的人來從事這項工作,讓在地人才穩定生計經營家鄉,這個過程也需要政府投資,結合綠色潮流,增加在地綠領工作。
兼顧生態永續旅遊 食衣住行育樂抵家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