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農產供應鏈失衡 大宗農產交易商警告:「糧食戰爭」一觸即發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全球農產供應鏈失衡 大宗農產交易商警告:「糧食戰爭」一觸即發

2024年07月09日
轉載自關鍵評論網;文:陳曉慈

全球大型農產品貿易商Olam Agri執行長維爾蓋斯(Sunny Verghese)警告,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緊張、極端氣候導致糧食減產、地區為爭奪有限資源頻頻衝突,世界「糧戰」一觸即發。

糧食安全是重要課題,各國政府通常以內需優先。圖片來源:Viki Mohamad/Unsplash

金融時報》6月26日報導,最近一波糧價抬升,始於新冠(COVID-19)疫情爆發,隨俄烏戰爭進一步推升,再有極端氣候擾亂農作收成,各國消費者無不叫苦連天。唯大型國際農產品貿易商藉機賺取龐大利益,引發各界強烈不滿。

但維爾蓋斯反駁,全球糧食通膨,各國政府難辭其咎。《金融時報》引述維爾蓋斯指出,近來「糧食保護主義」大興其道,各國政府紛紛限制出口、保護國內市場。例如,2022年印尼政府的棕櫚油出口禁令,或是2023年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印度的稻米出口限制,皆嚴重打亂全球供應鏈。

《金融時報》警告,糧食保護主義將進一步加劇全球貧富差距、引發動盪,並加劇全球糧安問題,而在此風險下首當其衝的將是低度開發國家(LDCs)及糧食淨進口國家。

優先保護國內市場、先餵飽國民,不行嗎?

當政府為了確保國內糧食供給、壓低糧價,進而採取限額、加稅或直接禁令等出口限制手段,就稱作糧食保護主義。這些保護措施會加劇全球市場供需失衡,刺激物價上升及不穩。

維爾蓋斯指出,俄烏戰爭爆發後,全球非關稅貿易壁壘大幅增加(光2022年就有154國推出共1266項措施),加劇全球供需失衡。以中國和印度為例,政府採取戰略性囤糧,或甚至呼籲國民響應囤糧,導致全球糧食需求激增、糧價飆漲。

那保護主義是符合國際貿易規則的嗎?

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農業協定(AoA),各國確實可以藉由出口限制因應國內糧食安全、保護弱族群勢需求的,但相關措施必須是臨時、透明且針對特定項目的。實際上,很多國家都沒有嚴格遵循這些規則。

美國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客座夥伴庫勒曼(Katrin Kuhlmann)指出,糧食安全是一項全球挑戰,但目前的國際貿易規則並未針對此議題在經濟、社會發展及環境永續等方面提供完善因應方針。

她表示,在糧食或公共衛生危機爆發時,各國政府的第一反應通常都是強調內需、單獨行動;針對糧食安全議題,各國大多也按自身利益行事,而未以更廣泛的全球角度進行合作協調。

人類為石油爆發多場戰爭,如今將為爭奪糧食及水爆發更劇烈的衝突。圖片來源:Günter Rupprich/Pixabay

但保護主義真能提升糧食安全嗎?

澳洲國立大學環境管理及發展研究員阿克特(Sonia Akter)在2022年全球糧安研究論文中指出,在部分過往案例中,出口限制確實能短期增加國內供給、抑制糧價,但多數案例都顯示,長期而言,出口限制將對糧食供應方產生無法預期的負面影響。

此外,若政府未針對糧食供應方推出相應配套措施(例如大幅度的價格補貼),則出口限制的效益將十分有限,在某些案例中甚至對偏遠地區人口有負面影響。

再者,出口限制也會讓出口商失去以國際價格換取高額利潤的機會,進而錯失刺激農產業發展、提升糧食生產效率的契機。

而伴隨出口限制而來的高昂經濟成本,除了生產方收入損失、農業投資流失、高執行成本外,還有採購及維持高於正常糧食儲備的高財政成本。

如何調整貿易規則,才能使其更符合糧食安全正義?

國際貿易規則涵蓋市場開放、進出口限制、政府補貼(又稱國內支持)、透明度以及針對發展中經濟體的「特殊及差別待遇(S&DT)」等,但庫勒曼指出,當前的規則架構既複雜又不完整。

她表示,由於當前國際貿易規則設計不良,導致有能力滿足內需和貿易的國家,以及沒有能力滿足內需(更遑論出口)的國家之間無法順利協調。

庫勒曼認為,若想調整貿易規則,改善全球糧安問題,首先應確保低度開發國家和糧食淨進口國家排除在各國出口限、禁令影響範圍之外,並要求各國出口限制更加透明。此外,也有人認為出口限制不可加諸任何基礎糧食作物上。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關鍵評論網》,原文標題〈「糧食戰爭」一觸即發!極端氣候與戰火致農作大減,各國祭保護主義禁出口打亂全球供應鏈〉。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