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AI發展 未來10年用電年成長估2.8% 學者憂:看不到深度節能規劃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因應AI發展 未來10年用電年成長估2.8% 學者憂:看不到深度節能規劃

2024年07月16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經濟部昨(15)日公布最新電力供需報告,2023年全國用電量共2765億度,較前一年微幅下降。而因應AI產業新需求,報告以10年為期,預估至2033年全國用電平均年成長2.8%,相較去年的數字2.03%明顯上修。學者分析,面對成長的用電需求應該提出深度節能規劃,可惜這次報告並未納入。此外,報告中大增的光電與燃氣機組缺乏相關說明,「像是湊數字達標」,呼籲評估可行性。


面臨產業發展與淨零壓力,未來電力供需規劃備受關注。示意圖。攝影:李蘇竣

2023年電力需求「成長」最多:服務業與運輸部門增10億度

經濟部能源署15日公布最新《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2023全年用電量共2765億度,較前一年度(2022年)些微減少了1.04%。隨著工業部門活動與產能利用下降,工業部門較前一年度減少,但用電仍最多,共1530億度,占比55%以上。

服務業、運輸部門用電則向上成長,分別達484億度、18.6億度。住宅部門也成長至515.2億度,增幅達1.35%。能源署說明,隨著國內出遊人潮及國外旅客持續增加,促進休閒娛樂與旅宿等,以及台鐵、捷運等客運量亦持續回升,讓服務業與運輸部門的電力需求上升約10億度。

AI產業新需求 2024~2033年用電年成長率2.8% 

因應AI(人工智慧)科技與半導體產業發展,能源署長游振偉指出,這次報告直接以10年為期進行估算,預估2024到2033年全國用電平均年成長2.8%。

對比去年度報告預期未來年均用電成長率僅2.03%,此次明顯上修。換句話說,到了2030年,需要比現在多12%~13%的電量供半導體或AI產業使用。

能源署說明,未來5年AI科技爆發,但備用容量率仍可維持8.1%~13.3%。而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分析,從報告中可見,新增的AI用電需求與先前規劃相差不大,不會對減碳路徑帶來太大衝擊,但對於報告沒有納入深度節能規劃感到遺憾。


2023年全國用電量統計。圖片來源:電力供需報告


未來用電量預測。圖片來源:電力供需報告

2035中火無煤有望 學者提醒:新增燃氣機組遠超過淨零路徑

根據報告,2023年發電占比仍以燃煤42%最高,燃氣39%次之,再生能源占9%、核能只剩6.3%。全國發電總裝置容量(6404萬瓩)相較前一年度淨增加210萬瓩,主要來自新建再生能源。

游振偉說明,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在2025年達成15%,2026年11月達成20%。對比經濟部原定2026年10月的目標,又延後了一個月。此外,在未來供電機組規劃上也納入深陷爭議的協和電廠改建燃氣機組。

趙家緯指出,光電建置容量2026年突然倍增,「像是湊數字達標」,希望進行可行性盤點,提出合理規劃。此外,台中電廠十座燃煤機組有八座會如期除役,「是個好現象」,代表2035中火無煤可望實現。但新增的燃氣機組卻遠遠超過淨零路徑的規劃,若要達成淨零,恐怕有大量燃氣機組會閒置,呼籲重新評估這些機組重要性。

游振偉回應,機組建置時程長,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因此寬估長期的供電規劃,可以提前預留時間調整,未來也會滾動檢討。


未來電力機組規劃。圖片來源:電力供需報告


2023年全國發電占比。圖片來源:電力供需報告

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聲明,協和電廠舊的燃油機組今年就要除役,但新增燃氣1號機上線時間,已由原定2027年延後2030年,2號機仍沒有無上線規劃,相隔這麼多年,電力供給也都充裕,代表必有替代方案。呼籲協和電廠不應改建燃氣火力電廠,應推動節能、能源管理、儲能及再生能源等「永續四能」。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