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片將真實上演 威尼斯、鹿特丹如何直面百年內沉沒危機?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災難片將真實上演 威尼斯、鹿特丹如何直面百年內沉沒危機?

2024年08月06日
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王怡棻(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逐年上升,加上部分城市下陷,已讓全球多達570個沿海城市面臨前所未有的洪災命運。究竟要如何防患於未然?或可參考威尼斯與鹿特丹的作法。

呼嘯的狂風中,暴雨持續傾瀉,一波一波巨浪從沿岸湧入,大水沖走了堤防,摧毀了民宅,淹沒了道路,最後連高聳的教堂也無法倖免,沉沒在滾滾波濤中。這個典型的災難片場景並非空穴來風,不久的將來後,很可能會在許多城市真實上演。

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逐年上升,加上地面持續下沉,讓全球多個沿海城市面臨洪災危機。照片來源:Chris Gallagher/Unsplash

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逐年上升,加上地面持續下沉,讓全球多個沿海城市面臨洪災危機。照片來源:Chris Gallagher/Unsplash

全球沿海城市紛紛面臨下沉危機

根據今年3月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由於海平面上升,美國沿海數十個城市正以驚人的速度下沉。到了2050年,美國多達1388萬平方公尺的土地將因颶風與海岸線侵蝕,面臨毀滅性洪水。在最壞的情況下,研究分析的32個城市中,大約每50人就有一人將因洪水蒙受損失。

「城市需要為雙重打擊做好準備,」研究人員表示,氣候變遷、冰山消融造成海平面升高,開採地下水、石油、天然氣、礦物與大量城市建築物壓實都會導致地面沉降,兩者加乘之下讓洪災風險大增。

事實上,不只是美國,全球眾多沿海城市都難逃同樣的命運。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的研究報告《我們不想要的未來》(The Future We Don’t Want)指出,到了2050年,海平面將上升0.5公尺,屆時將影響全球多達570個沿海城市,受波及的人口超過8億。屆時威尼斯、鹿特丹、紐約、曼谷、雅加達、紐奧良、休士頓等大城,將遭受更嚴重的洪災威脅。

泰國曼谷是熱門的觀光大城,但根據泰國氣候部預測,地處低窪的曼谷恐在本世紀末前沉入海中。對此,政府已開始研擬各種對策,其中一項方式是考慮如印尼一般遷都。「我們一直在考慮搬家。」泰國氣候變遷與環境署副署長帕維奇(Pavich Kesavawong)指出,不過這項討論目前仍在假設階段、尚無定論。

威尼斯打造防洪閘門並進行鹽沼復育

對「水都」威尼斯而言,洪水的威脅早已是家常便飯。威尼斯建於潟湖之上,受潮汐影響,每年都會遭遇大大小小近百次的洪水侵擾。以有900年歷史的聖馬可大教堂為例,這個知名景點位於威尼斯最低窪處,幾乎每年冬天必淹水,對觀光與古蹟保存造成莫大影響。

聖馬可大教堂位於威尼斯最低窪處,過去幾乎每逢冬天必淹水。照片來源:Wolfgang Moroder/Wikipedia(CC BY-SA 3.0)

聖馬可大教堂位於威尼斯最低窪處,過去幾乎每逢冬天必淹水。照片來源:Wolfgang Moroder/Wikipedia(CC BY-SA 3.0)

為了改善長年水患問題,加上1966年災難性洪水的震撼教育,義大利政府在2003年啟動了水利工程「摩西計畫」(MOSE)。這個希望帶來跟《聖經》中摩西分隔紅海同等效益的計畫,總共耗費了超過60億歐元,歷時17年才完成。

該計畫打造了78個閘門,連結威尼斯潟湖到亞得里亞海,閘門能在大浪來襲前自動升起,防止水淹威尼斯。自2020年完工以來,這項防洪工程已經使用超過50次。不過,被視為威尼斯救世主的摩西計畫,從營建工程開始就耗時耗資,未來能否負擔高昂的營運及維修成本,以及如何應對日漸加劇的海平面上升威脅與氣候危機,仍面臨重重考驗。

與此同時,來自帕多瓦大學的科學家們正積極在威尼斯運用微型土壤生物工程,對潟湖鹽沼進行復育,希望藉以解決土壤侵蝕的問題,成為保護的緩衝區。

「摩西計畫」的防洪閘門,能在大浪來襲前自動升起,防止水淹進威尼斯。照片來源:Citta di Venezia

「摩西計畫」的防洪閘門,能在大浪來襲前自動升起,防止水淹進威尼斯。照片來源:Citta di Venezia

鹿特丹從填海造地轉為與水共生

鹿特丹的作法同樣值得面臨淹水威脅的城市借鑑。荷蘭有句俗話,「上帝創造世界,但荷蘭創造了荷蘭。」與天爭地的荷蘭有近17%的國土是由填海造陸而成,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三角洲上的港口鹿特丹,更有85%的土地是在海平面七公尺以下,也因此防洪治水一直是該市重要的課題。

《DutchNews》指出,鹿特丹的氣候適應計畫WeerWoord以降水、乾旱、炎熱、洪水、土壤沉降,與地下水等六大挑戰為基礎,作法也是多管齊下。一方面興建防洪牆,像是1997年啟用、長達210公尺的馬斯蘭德屏障(Maeslantkering),是一個可在風暴潮來臨時關閉,平日讓潮水自然流動的可移動防洪門。

另一方面,政府也透過創新的都市規劃,讓鹿特丹成為可以與水共生的海綿城市。比方,位於市政中心的倍恩特姆(Benthemplein)水廣場,平日是市民散步、打籃球的休閒空間,但當暴雨來襲,就能轉為容納170萬公升水的蓄水池。若大雨持續不斷,市中心的運河與下水道都無法容納時,博物館公園的停車場就能變身為容納1000萬公升的地下水庫。

此外,鹿特丹也把大樓屋頂改造為屋頂田園(Dakakker),這些園圃不但能種植蔬菜水果,也能收集與儲存雨水,緩解排水系統的壓力。「很顯然,現在政府政策不只做水資源管理,城市發展也是從水文與土地的角度進行。」荷蘭Deltares研究所的洪水資深專家克林堅(Frans Klijn)分析。

 

作者

王怡棻

旅居美國愛達荷,擁有十餘年主流媒體經驗,採訪足跡遍及歐美甚至中東。負責美國地區採訪,譯作甚豐,近期譯作包括《巨頭的詛咒》等。曾獲吳舜文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