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公佈氣候變遷對世遺的威脅程度,列出多處瀕危遺產,其中包括了由無數古蹟交織而成的浪漫水都威尼斯。威尼斯正因為大西洋氣候異常造成海平面上升,以及地基下陷等共同作用,飽受水患困擾。由於冬季持續降雨和海潮的猛烈侵襲,近百年來每年淹水次數多達六十餘次。專家預測,如不採取行動,至2050年大部分的陸地將永遠沉於海底。
一條條交錯的運河與一座座精美的橋樑,構築出威尼斯的獨特景色,世界上似乎很難找到一個與威尼斯相似的城市;那些壯觀的教堂、華麗的藝術品與建築,不得不佩服威尼斯人的祖先能在這一片潟湖沙地上建起這偉大的城市。
一般而言,潟湖的沙地是不適合蓋房子的,所以當初的威尼斯人為了要在這片土地上建立家園,就把一根根堅固的木樁打入鬆軟的沙地裡面,作為支撐建築物的地基,在上面又蓋了石造的建築。但是因為島嶼負重漸增,鄰近工業區超抽地下水等種種因素,威尼斯正漸漸的沉入潟湖中。在威尼斯下沉的同時,海水也不斷的入侵威尼斯;在威尼斯超過千年的歷史當中,整個都市以及居民經常要面對大海的威脅。威尼斯總是在淹水,有些地方甚至一年超過200次。這個問題在過去的百年中變得更加嚴重,因為全球海平面的上升使得威尼斯平均水位高了將近一公尺。當地的居民表示,其實威尼斯會淹水的最大主因在於「潮汐」,因為風勢會將滿潮困在潟湖當中,而自1950年後,義大利政府為了讓大型貨船以及郵輪進入威尼斯潟湖,不斷的開挖渠道,加深了威尼斯潟湖的深度,更多的空間使得更多的海水可以進入,所以水患的問題就更加嚴重。
歷經了1966年11月4日的水位暴漲,就算是數百年來與水共生的水城居民也漸漸藏不住內心恐懼,而開始進行各式各樣的治水措施。在多種方案的討論和選擇後,首先是由Giuseppe Gambolati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威尼斯所處的潟湖區底下六百至八百公尺的砂質地層中,注入由發電廠生產的二氧化碳來阻止地層繼續下陷。
另外就是摩西計畫;義大利政府從2003年開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防洪工程,也就是目前正在執行的摩西計畫(The MOSE Project, Modulo Sperimentale Elettromeccanico):計畫主體是在威尼斯潟湖外圍一長串狹長島嶼的三個出海口處,建造巨大的自動水閘門,平時閘門灌滿海水,平躺在海床上,啟動的時候就打入空氣,讓閘門浮出水面,阻擋大浪進入威尼斯。這三個出水口共有78道閘門,每一道都比747客機機翼還寬,其中光是閘門的興建費用,就高達30億歐元(最新預估可能攀升至70億歐元),每年還得花900萬歐元去維護它。
人們很難以理解,為何義大利政府願意花這筆錢來做這種使用不到一百年就有可能趕不上海水上升速度的大型工程?事實上,就連義大利自己也無法擺平內部的反彈聲浪,直到2003年才拍板定案,開始動工。如Ferlenga教授所言:摩西計畫並不是威尼斯第一個大規模改造自然環境的人造工程。事實上,整座威尼斯即是以不可思議的想像力構築的幻想之都。在潟湖上建造房子的過程是:將數百萬根長約七點五公尺的木樁打入湖中泥砂,每塊基地隨房屋樓層與重量需求增減。再於其上覆蓋沙土夯實,最後再擺放石造地基,建造房屋。泥沙中來自整個威尼托省的松木,由於排列緊密,空氣不會滲入氧化,且由於長期泡在水中,產生鈣化成為礦物質,就如同石頭般堅硬。
在這異想天開的基礎上,之後數百年,威尼斯持續進行著各種與海爭地的填海造陸工程,以及隨之而來的防洪問題。由此看來,目前如火如荼進行中的摩西計畫,其實也只是長久以來,威尼斯人追求生活安定諸多舉措的其中之一而已。
全球氣候變異已是難以逆轉的事實,當下所做的各種措施很難馬上評斷是否值得。在觀察過程中,看到許多人為可能更好的未來,無論是環保團體試著站在自然的角度與之對話,或是執行重大建設而與自然抗衡的政府單位。這樣的對話和思考撞擊會積蓄成一種持續進步的能量,帶領人類繼續面臨更多挑戰而不放棄。
※ 本文摘錄自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出版之世界遺產雜誌第五期。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