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除外來龜與魚:金門淡水魚復育進行式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移除外來龜與魚:金門淡水魚復育進行式

2024年08月14日
公視記者 葉明蘭 張光宗

抓起單獨飼養的鱷龜,在金門長大的陳光耀說,這是在金門野外發現的,推測可能是被棄養。「這種鱷龜很兇,如果不小心,手指頭都可能被咬斷」。他認為可能民眾覺得霸氣養在家中,之後不想養了,就直接放到野外。

走私斑龜被查獲後野放 造成原生種金龜基因污染


被放生到金門野外的斑龜,多年來與在地原生種金龜產生雜交,造成基因汙染。

這幾年,多肉的鱷龜也成為中國民眾愛吃的龜類,較早前,中國民眾喜歡吃的是斑龜,台灣的斑龜經常經由金門走私到中國,當時查獲的斑龜,有些直接被放生在野外。多年下來,斑龜與在地原生種金龜產生雜交,造成基因污染。

協助金門縣政府移除外來種烏龜以來,陳光耀指出,金門原生種烏龜金龜,目前在東半島還是有一定族群量,不過這幾年雜交龜的比例逐年在成長。在金門看到的外來種烏龜,以巴西龜最多,再來是斑龜,每年都要移除五六百隻。


在金門看到的外來種烏龜以巴西龜最多。

除了移除外來種烏龜,陳光耀也關注金門外來種魚類的狀況,水族箱裡的大口黑鱸,也是在金門野外發現的外來種,推測可能是釣客為了滿足釣魚時拉力猛的快感而放生。還有顏色鮮豔的寵物魚朱文錦,小小隻很可愛,長大後同樣被棄養。最讓陳光耀擔心的是,三年前還沒有看到的總統魚也出現在金門,而且經過調查,是隨著中國引水過來的。性情兇猛、肉食性的翹嘴鮊,又稱曲腰魚、總統魚,出現在金門水域後,讓他相當擔心,在地的原生種面臨的生存壓力,恐怕越來越大。


在金門野外發現的外來種大口黑鱸,推測可能是釣客為了滿足釣魚時拉力猛的快感而放生。


隨著中國引水過來的總統魚。

發現大鱗梅氏鯿快要消失的野外族群 投入金門淡水魚復育


斗門溪整治,為了有效蓄水提供農民抽水,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攔水堰。


面臨消失危機的金門原生魚大鱗梅氏鯿。

來到斗門溪旁,整治過的溪水,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攔水堰,希望有效蓄水提供農民抽水,澆灌高粱、小麥,但是這樣的棲息環境,卻讓金門的原生魚大鱗梅氏鯿,一度在斗門溪幾乎消失。

大鱗梅氏鯿在台灣已經消失一百多年,最後紀錄是在1920年,幾年前學術團隊在金門溪流發現快要消失的野外族群。

因為大鱗梅氏鯿,也促使陳光耀全心投入金門淡水魚的復育,多年來他在魚坊悉心培育屬於在地的淡水魚種,像是蓋斑鬥魚,這種小時候許多金門民眾家裡都會飼養的常見魚類,也是復育的重點魚。還有攀鱸,也是老一輩金門民眾記憶中的魚種,不過陳光耀在大金門找不到牠,在小金門發現後,趕緊帶回魚坊做復育。

大學主修環保,畢業後回到金門縣政府建設處工作,發現在地稀有魚類面臨的生存危機,引發他對保育工作的興趣,決定辭去穩定工作,回台灣念海洋生物研究所,目前攻讀博士。


因為發現大鱗梅氏鯿野外族群快要消失,促使陳光耀全心投入金門淡水魚的復育。


陳光耀把在小金門發現的攀鱸帶回魚坊復育。

陳光耀說原生魚的保種和復育,或許是他的使命。也希望持續在金門,將棲地一個個改善,同時一步步移除外來種,並且做好原生魚復育。期待有一天,金門的溪流能再次恢復魚群穿梭水中,水草隨風搖曳,多樣生物蓬勃存在的生態。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移除外來龜&魚|金門淡水魚復育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