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風災重生 到奧萬大三村五部落、森林小舖共享山林之美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歷經風災重生 到奧萬大三村五部落、森林小舖共享山林之美

2024年08月28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南投報導

想在彩繪著繽紛森林的房間住一晚嗎?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在有限的經費下,結合部落藝術家、嶺東科技大學師生,將奧萬大元素呈現在六個主題房中,讓遊客有如住進森林、部落裡;此外,園方也以園區內的森林小舖為核心,結合奧萬大周邊「三村五部落」設計遊程,與遊客共享森林保育的好處。


可愛鳥兒主題房讓奧萬大常見鳥,陪伴一整晚。攝影:廖靜蕙

把森林部落文化搬進山莊 彩繪主題房加值不加價

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經營管理的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中海拔山區,年均溫介於19~22°C之間,是炎夏避暑勝地。歷經去(2023)年8月卡努颱風肆虐,奧萬大森林遊樂區終於完成一部分整修,重新規劃設計綠野山莊主題房,加值不加價。8月10日正式開園,不少遊客指定入住,尤其是有國小學童的親子團,更是喜不自勝。

六間主題房結合在地原住民部落特色和奧萬大園區自然景觀,皆位於綠野山莊一樓,包括四間2人房及兩間4人房。其中三間房型由嶺東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師生完成設計圖,再以電腦輸出作品,包括有冠羽畫眉和奧萬大常見的鳥兒陪住陪睡的可愛鳥兒主題房;描繪奧萬大秋天熱鬧夜空的星空房;來不及春天賞櫻,就讓彩繪台灣原生櫻花包圍的春櫻療癒房。

另外三房則由園方提供故事,邀請插畫大師、部落藝術家,以及嶺東設計學院師生創作。由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繪製的「101部落風華房」,融入在地原住民文化,包括編織、穀倉、段木香菇、曲冰遺址等創作元素;由新銳設計師「深夜日常」演繹的「原民傳說房」,運用賽德克族、泰雅族與布農族的傳說故事。

「文化故事房」是曲冰部落畫家張森財,運用農板曆、雲瀑及大山為主題創作。張森財說,布農族也有海,起初他們生活在海邊,遷居山上後雲海成了他們心中的海。


前往奧萬大途中,經過的原住民部落,隱含許多傳統智慧,值得前來學習。攝影:廖靜蕙

收集地方特色 森林小舖是部落合作起點

奧萬大園區內有兩處提供餐飲服務,其中一處名為森林小舖,在這裡可以買到當地特產,包括主題房內擺設的茶杯、衣架或明信片,以及落果製作等紀念品。南投分署將旅遊範疇連結到周邊部落,期待透過旅遊與部落共榮發展。

奧萬大周圍有布農族的法治村武界部落和萬豐村曲冰部落;親愛村則有泰雅族的萬大部落、親愛部落,以及賽德克族的松林部落。周邊三村五部落是南投分署的合作重點,而森林小舖是起點。

南投分署透過招標將森林小舖委外經營,具有原住民身分的高詠斐,以社會企業社的名義公開競標,並以實力獲得承攬。這裡提供原住民特色「麼德泥」餐,音譯自泰雅語Madangi,意思是「吃飽了沒?」、「還吃不夠?」,或大人對小孩說「貪吃鬼」的意思,既是問候,也帶著關懷的心情,讓遊客充滿能量繼續遊程。或品嘗由部落居民烘焙、帶著雪茄味的黑米精品咖啡,或以酒瓶包裝、帶著酒香的「酒瓶咖啡」,搭配山景回味無窮。

小舖裡也擺售部落織女與草屯工藝研究所合作製作的工藝品,以及周圍部落工藝師製作的工藝品;此外,也有南投分署林產品香精賣得最好。另外還有,當地時令農產品,樹豆、馬告、香糯米,以及花蜜。現在除了販售產品,「森林小舖」也為周邊部落加值,發展三種套裝行程任君選購,也可依據遊客需要訂製遊程。


奧萬大森林小舖集合餐飲、遊樂區紀念品以及地方物產。攝影:廖靜蕙

在既有的農業生產搭建旅遊願景

去年卡努颱風造成部分道路受創,今年又發生403花蓮地震,氣象局不斷呼籲民眾不要到山上,等於截斷所有的路。「可不可以說,東部的山先不要去,西部的山還可以?」仁愛奧萬大原松企業社長高詠斐苦笑著談到這個尷尬處境。403花蓮地震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疫情後好不容易爬升的旅遊產業跌入谷底。

隨著部落道路修復及奧萬大開園,他寄予遊客厚望:欣賞好山好水之際,也能到周邊部落認識豐富的生態文化多樣性,以及族群日常生活中隱含的智慧。

40多歲的高詠斐不是一開始就是社長,剛從軍人退役後,他選擇回家鄉務農,中間經歷推廣部落遊程,到成立公司投入競標,前後共7年的摸索與努力。

他回憶剛開始務農時,家裡一分多地全用來種蕃茄,因為地形無法搭建溫室,但技術上從上一輩慣行農法,轉型為友善農法,進而有機驗證。為此,他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週末開車到中興大學上課學習。然而儘管第一年獲利頗豐,友善耕作的價格卻無法維持。幾年下來,他領悟到,友善農產品價錢和慣行差不多,投入的成本卻是慣行的兩倍,和太太商量後,認為必須轉型朝觀光農業發展。此時,他遇到南投分署育樂科長林國彰,讓他的想法得以驗證。


萬大原松企業社長高詠斐是泰雅族人,為了推動部落旅遊,不但取得森林小舖經營權,七年來持續盤點部落資源。攝影:廖靜蕙

從布蘭市集的經驗轉化為旅遊潛力

為解決霧社到萬大之間,每逢旺季交通特別壅塞、造成遊客不便現象,2017年,林國彰在武界隧道打通之後,希望能引導車輛通過隧道前往埔里,為此他拜訪親愛村長提出解套。同時,他也希望能有些農特產品集散地或市集,吸引遊客消費。

那時候高詠斐已在農會訓練兩年,學習到如何將事情做好;林國彰想成立農民市集的念頭,和他一拍即合。高詠斐印象中,跟公部門申請計畫,總是推託延遲,但向南投分署表達的需要,很快就解決。在公部門負責整地、搭帳篷,他負責招商的合作下,布蘭市集開張了,6張帳篷,卻有29個攤位,而且市集擺售的商品全數賣完。

只是倉促成軍的市集,因缺乏願景的想像而功虧一簣。這次經驗仍讓高詠斐看到部落發展觀光的可能。之後,他擔任松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積極申請遊客導入計畫;協會花了許多時間進行資源盤點,找出地方特色美食及導覽點。最後,他挑出最成功的行程以及有意願的人,不分宗派年齡性別一起努力至今。


發展旅遊之際,高詠斐不忘農業的基礎。季節對了,還能體驗採果樂趣。攝影:廖靜蕙

「從農業轉型成深度旅遊,並非一步到位,以團隊裡的白雲姐姐為例,她以前種蕃茄、敏豆,為了投入觀光產業,進一步學習咖啡產業,從烘焙到沖泡出一杯美味的咖啡;當遊程中需要咖啡、飲品,就能採購她的產品。」高詠斐說。

「現在部落裡,有人種蕃茄、櫛瓜,或大黃瓜、高麗菜,遊客吃的都是我們種出來、有自信又健康的農產品。」有意思的是,餐飲的經驗來自在教會煮食愛宴長期累積的經驗;至於調味、擺飾,就找來無菜單料理的廚師教,練就進入廚房就地取材的功夫。「光是高麗菜就能做出多道料理。」這些努力及成果,讓高詠斐引以為榮。

打好文化底蘊 部落也成旅遊資源

除了培力團隊成員,他同時善用從各部門申請的計畫,串聯成解說導覽的優勢。例如,原民會推語言保存,部落就製作以母語訴說的「故事牆」,不但幫助族人日日銘記,也成了遊客認識族群文化的讀本。

「當時的發想是讓孩子們從中意識到自己的文化源頭,沒想到連遊客看了也熱烈回應,於是成為解說導覽資源。」高詠斐逐漸意識到社區裡的文化元素,為它們創造附加價值,也成為部落微型文化產業的根本。「我希望遊客來到這裡,可以知道什麼是泰雅族,什麼是松林,什麼構成了親愛村。」

觀光效益雖高,但他不忘農業生產的基礎,將手上既有的資源穩定下來,無啻為在地居民多一分職業選擇,又增加了社會韌性。

光是2021~2022兩年,約上千名遊客藉由他們的引導進入部落。其他部落會觀看,也有閒言閒語,不相信這樣能賺錢。「我的建議就是跟著這樣做!」他大器的說。換個語氣就是:不要吵了,大家一起想想怎麼合作吧!


曲冰部落記載著布農文化的故事牆,遊客也很想知道。攝影:廖靜蕙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