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聯合國世界遺產鹿洞經驗 談台灣賞蝠生態旅遊 | 環境資訊中心

借聯合國世界遺產鹿洞經驗 談台灣賞蝠生態旅遊

2007年07月03日
作者:徐昭龍(台灣蝙蝠學會秘書長)

蝙蝠群傾巢而出 :: 照片來源:徐昭龍位於世界上第三大島婆羅洲上佔地5萬2千公頃的姆魯國家公園(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在2000年11月獲選為聯合國自然世界遺產,園區內擁有超過100座山洞,其中包含以百萬蝙蝠棲息聞名的鹿洞(Deer Cave),棲息於該洞裡的蝙蝠在資料中顯示有12種,數量估計約有200萬隻。每天傍晚可看見一群一群的蝙蝠繚繞盤旋而上,接著出現在藍天中,如同黑色水袖般在天空舞動著。許多喜歡動物生態的人來這個地方最想看的就是蝠鳶—Bat hawk(Macheiramphus alcinus)在空中捕捉蝙蝠的精彩「空戰」畫面,這也是最常被拍作為食物鏈生態照的一景。

鹿洞 :: 照片來源:徐昭龍東南亞諸國普遍在蝙蝠保育上都面臨很大的難題,今年5月在普吉島舉辦的第一屆東南亞蝙蝠研討會上,議程中發現許多蝙蝠是當地人的食物。難得的是姆魯國家公園,卻是以蝙蝠做為園區的形象標誌。一下飛機就可以看到姆魯國家公園的蝙蝠標誌,進入姆魯國家公園入口的指示標除了聯合國世界遺產的標誌外,也可以看到蝙蝠標誌,甚至位於國家公園內的皇家姆魯度假村也是以蝙蝠作為形象標誌,可謂成功地推動蝙蝠成為該區特色。

就目前所知世界上大型的蝙蝠洞穴中,最大的是在美洲一個住著超過千萬隻的墨西哥游離尾蝠洞穴、在泰國及婆羅洲鹿洞有著百萬隻的蝙蝠洞穴,這些洞穴都是位在面積廣大的區域。台灣雖然面積在世界上微不足道,卻也一樣擁有引以為傲的蝙蝠奇觀。姑且忘掉面積,鹿洞裡的蝙蝠是由12種所組成約莫200萬隻的族群;台灣北濱的瑞芳擁有單一物種超過50萬隻的族群。鹿洞位在熱帶地區,蝙蝠整年度利用這個洞穴,而台灣北濱的蝙蝠洞卻只有在夏季是蝙蝠所利用的,其重要的意義在於這個洞穴是生殖洞穴,相較於棲所行洞穴,更顯得這洞穴的彌足珍貴。

鹿洞解說牌 :: 照片來源:徐昭龍台灣地圖上很容易找到以「蝙蝠洞」作為地名的地點(數量不下十來個)。這些地點的確有著洞穴,問題是蝙蝠呢?幾年前還常常可以看見台灣的媒體在報導有關於蝙蝠洞的議題時,常是以「勇闖」作為標題,視進入蝙蝠洞的人為勇者。人類進入蝙蝠洞是造成蝙蝠離去的主因,在國外的研究上,受到干擾而離開蝙蝠洞的蝙蝠,有一半的數量可能死亡。這或許也是台灣多數的蝙蝠洞只是純「地名」的原因。

在鹿洞的蝙蝠雖然有被蝠鳶捕捉的壓力,但相較於台灣北濱之蝠,就不知幸福了幾倍!鹿洞的蝙蝠住在受到保護的世界級自然遺產國家公園中,台灣的北濱之蝠卻飽受著內憂外患。內憂來自蝙蝠洞內常被丟置垃圾,甚至工程板模;外患除了有濱海公路高速行駛過的卡車、砂石車外,更有洞外農業行為所使用的農藥及焚燒雜物還有附近的山林逐漸被開發解說牌 :: 照片來源:徐昭龍等。一隻蝠鳶或許一天抓個兩三隻蝙蝠就夠了,但是北濱之蝠卻會在卡車、砂石車呼嘯而過後,被發現滿地的蝙蝠屍體,那慘不忍睹的景象曾讓賞蝠的民眾想用人牆來堵住往來濱海公路的車流。

台灣是真正的蝠地,擁有全世界罕見的大族群蝙蝠群聚生態,及容易抵達的交通優勢。若我們讓蝙蝠擁有安全、不受干擾的棲所,同時保有良好的覓食區。在現有的解說系統下,建置解說教育中心,搭配自導式解說牌系統,台灣應該會是全世界最棒的賞蝠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