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15日
16縣市異常波浪預報系統 預計2026年完成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利用高速運算電腦結合AI與機器學習,發展近岸異常波浪潛勢預報技術,旨在保障海洋遊憩安全。目前已在北海岸與東北角等地設置12個監測站,並推動縣市預報系統,預計2026年完成16縣市的系統建置,以降低民眾遭突發性大浪威脅的風險。(中央社報導)
曾被目擊上顎斷裂無法捕食 重傷白海豚隔13年驚喜現身
中華鯨豚協會12日於金門海域再次目擊一隻上顎斷掉的中華白海豚,距最早相遇已13年,牠仍存活並疑似有小寶寶,顯示強韌生命力。中華鯨豚協會擱淺處理專員郭祥廈推測上顎斷裂是人為撞擊所致,牠的覓食方式至今仍是謎。金門海域的白海豚紀錄稀少,協會希望未來能獲得更多經費,持續追蹤研究。(公視新聞網報導)
台中大雷雨市區多處積水 民眾指火車站公車引道如漂漂河
台中市14日中午過後下起大雷雨,造成市區多處嚴重積水,中央氣象署也發布大雨特報,包括中區、西區多處淹水,自由路一度水淹1個輪胎高,台中車站的公車道也因積水受影響。有民眾在網路公布影片,形容台中車站的公車引道有如漂漂河,還有民權路的積水漂著垃圾,驚呼雨比颱風天還大。(中央社、聯合報報導)
離岸風電3-3期撤國產化 業界:增3-2期簽約變數
台灣歷經逾8年離岸風電國產化練兵期,區塊開發3-3期將正式撤除國產化規定。業界認為,恐增添3-2期行政契約簽署變數,各家不排除等到3-3期再重標;但也有業者認為,3-3期時程未明,以投資者角度,有取得專案更重要。
歐盟主張風電國產化政策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定,台歐雙方13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首場諮商會議,經濟部向歐盟明確表達「打開國產化限制」,定調區塊開發3-3期將完全撤除國產化(產業關聯政策)。(中央社報導)
環境部:自願碳足跡管理辦法 最快9月底前預告
環境部現正研擬自願性產品碳足跡管理辦法,企業可為單一產品申請碳足跡、揭露排碳量;預訂最快9月底前預告,後續將持續研擬強制性產品碳足跡管理辦法,但尚未確定期程。(中央社報導)
德國加入要求暫緩落實反毀林新規 歐盟面臨更大壓力
德國14日成為最新一個請求歐洲聯盟(EU)延後實施反毀林規則的國家,使得歐盟面臨越來越大壓力。這份規則包括禁止進口導致森林砍伐的產品,關鍵內容原定今年底落實。(中央社報導)
捷克暴雨成災疏散逾萬人 車站淹沒鐵路關閉、部分地區緊急狀態
捷克正面臨氣旋波瑞斯(Boris)連日強降雨所導致的嚴重洪災。捷克的河流水位持續上升,最嚴重受災區為摩拉維亞-西里西亞(Moravian-Silesian),以及北部的奧洛摩茲(Olomouc)地區,已經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過去3天,捷克消防隊處理近6000起事件,約40條鐵路線關閉,布拉格和奧斯特拉瓦(Ostrava)主要鐵路線的斯圖登卡(Studénka)車站已被淹沒。(中央社報導)
巴黎鍍鋅屋頂使用超過200年歷史 氣候暖化加劇考驗百年技藝
巴黎的鍍鋅屋頂已有超過200年歷史,是城市獨特風景之一,法國文化部計劃申請將其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隨著氣候變遷,鍍鋅屋頂在高溫下像煎鍋般發熱,導致建築物升溫,工人工作環境艱困。雖然有專家建議將屋頂漆白色來反射陽光,但這可能改變巴黎的外觀,傳統與創新間的取捨成為爭議焦點。(公視新聞網報導)
聯合國氣候大會11月舉行 COP29促全球儲能量增六倍
根據提議草案,今年全球氣候談判的主辦單位將呼籲逾190國支持七大工業國(G7)訂定的目標,希望在2030年前,把全球能源儲存容量提高將近六倍。
彭博資訊報導,這項提議的草案名稱為「全球綠能儲存承諾」,預定11月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2024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9)上提出。文中呼應G7今年4月簽署的協議,目標是在2030年底前,把全球能源儲存容量從2022年的230GW (1GW為10億瓦或100萬瓩),提高到1500GW。(聯合新聞網報導)
美國退役地鐵車廂變身人工魚礁 投入海中不到1年長滿軟珊瑚
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當局去年將2列地鐵車廂投放至海底作為人工魚礁,旨在改善珊瑚礁生態。今年8月潛水探勘發現,車廂上已有大量軟珊瑚生長,並有至少9種魚類出沒。此計畫屬於自1976年以來的「人工魚礁L」計畫之一,已成功打造約2平方公里的珊瑚礁區。過去也曾投放坦克、駁船等結構作為魚礁。人工魚礁有助於改善海洋生物棲息環境,但若選址不當,可能對生態造成傷害。(公視新聞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