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您曾經參與賞鯨旅遊,必定會被這些悠遊在海中、舞姿曼妙的藍色精靈所深深吸引而無法忘懷…台灣四面環海,東部沿岸並有黑潮流經,帶來豐富的漁業資源,賞鯨活動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所發展。
賞鯨活動最早從花蓮石梯港開始,而宜蘭縣大里漁港、梗枋漁港、蘇澳商港及烏石港等,都有出海賞鯨的船隻,且一般都會安排繞行龜山島的航程,至於台東賞鯨的地點則以富岡、成功兩個漁港為主。
一般而言,賞鯨旅遊服務分為兩部分:軟體的解說服務與硬體設施的服務。在解說服務上又可以細分為行前解說與海上遊程解說;業者在出發前會先將遊客帶至各公司的解說室,以影片或口頭的方式講解讓遊客熟悉整個遊程,上船後會另行配置解說員在船上講解海洋資源與相遇的鯨豚種類。而硬體服務則與船隻新舊、大小、船艙舒適度有關,有些船隻為了減少旅客暈船的不適,會在船艙底部加裝平衡儀。
賞鯨旅遊與一般陸地旅遊方式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對環境的衝擊最主要以船隻為主,因此船長的行徑路線以及解說員如何轉化遊客對近距離觀賞鯨豚的期待成為減低對鯨豚騷擾的重要因素。解說員在賞鯨旅遊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可以教導遊客認識鯨豚的種類,也可以透過在船上對海洋資源、沿途景點的介紹讓遊客認識海洋。
相對於賞鯨活動急速蓬勃發展與賞鯨船如雨後春筍般增加,賞鯨生態旅遊活動的法令管理並沒有更趨完善;由於法源紛亂加上部分業者著眼於短期經濟利益、或因競爭而不尊重鯨豚的生態習性,以至於給鯨豚生態帶來許多潛在衝擊;另一方面,現有賞鯨船大多是利用舊有漁船改裝,不論是安全性或娛樂設施上也略顯簡陋,而在解說員的人數上也嚴重的不足。
生態旅遊在推行後,即因標榜在生態保育與社區經濟、文化保存間的平衡而盛行全球,然而太過氾濫的結果反而讓遊客不知如何選擇旅遊產品,同時也使生態旅遊品質低落。有鑑於此,國外許多國家建立了對生態旅遊的認證與檢定制度,例如:澳洲自然與生態觀光認證計畫(Nature and Ecotourism Accreditation Program(NEAP))、加拿大薩克奇萬省的水平品質標章(Horizons Quality Seal)、全國性的綠色21標誌(Green Global 21)等。
以賞鯨而言,強制性的法律規定,必定難以被業者接受,而這也是推動賞鯨標章的原因,希望能以這種業者自我提升的機制,讓賞鯨活動的品質朝向保育、社區回饋前進。
漁業署在賞鯨旅遊的推廣與管理上,在2001年開始推動賞鯨策略聯盟,並在2003年實施賞鯨生態標章制度,在這套「賞鯨標章」制度中,擁有賞鯨標章經營業者代表他們擁有的船隻、對社區的回饋、對鯨豚的干擾、解說員的配備與訓練等項目,都是經過公開程序的認可,遊客選擇有賞鯨標章的業者,將較有品質上的保障;同時也可以刺激賞鯨業者在經營管理上更上一層。
為了提升台灣賞鯨活動的品質,中華鯨豚協會在漁業署的指導下辦理賞鯨船評鑑,經過一連串的審查後,目前獲頒賞鯨標章的賞鯨船家計有:花蓮港的多羅滿一號、花東鯨世界的花東二號、紅龍賞鯨鳥踏石企業社的紅龍賞鯨鳥踏石號;以及石梯港的海鯨一號。
然而現階段的賞鯨標章並無法帶給遊客有效的區別,基於旅費、船班、旅行社等因素的考量,遊客在選擇賞鯨船時並不會特別選定擁有賞鯨標章的經營業者。在沒有實質的經濟誘因,同時為了符合標章品質而提高營運成本的影響下,賞鯨標章的宣示效果仍舊大於實質效果,因此如何加強賞鯨標章的行銷以及遊客的環境意識則是目前亟待加強的地方。
希望各位讀者也能共同響應賞鯨標章的推動,面對眼花撩亂的賞鯨旅遊產品時,能夠選擇擁有賞鯨標章的業者,為鯨豚保育與永續賞鯨盡一份力量,許賞鯨旅遊一個永續的未來。
參考文獻
中華鯨豚協會(2002),「台灣賞鯨策略聯盟、鯨豚推廣人員培訓及生態旅遊年賞鯨促銷活動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中華鯨豚協會(2003),「台灣賞鯨策略聯盟、鯨豚推廣人員培訓及生態旅遊年賞鯨促銷活動計畫(II)成果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中華鯨豚協會(1999-2003),「擁抱海洋-鯨豚之愛賞鯨活動宣導及調查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李幸蓉(2005) ,「可接受改變限度(LCA)方法之應用—台灣永續性鯨豚生態旅遊管理對策之研擬」,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珍珍(2004),「台灣賞鯨事業發展與展望」,農政與農情93年2月號,行政院農委會
黃苙詒(2002),「生態標張制度建構之探討—以賞鯨事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