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程DIY】設計生態廊道 社區也來參一腳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程

【生態工程DIY】設計生態廊道 社區也來參一腳

2007年08月03日
作者:陳品潔(靜宜大學生態所研究生)

蝴蝶是生活周遭生態品質的指標之一。(攝影:Pietro)當你看見社區附近車輪輾過的野生生物你會做何感想?你會覺得不忍嗎?你會拍照嗎?你會去觀察屍體了解它是什麼物種嗎?會更進一步了解這個物種在家裡附近生態系的區位(niche)嗎?會為它留下在地球上最後一次出現的紀錄嗎?上述這些作法,就是生態廊道的基礎功夫!

生態廊道 從社區做起

你也許不知道,生態廊道可以從你我的社區做起!生物廊道(Underpass 或Wildlife crossing)意即給生物穿越的通道,為什麼要建立這樣的通道呢?舉個例子:一個完整的棲地就像一家人的房子,家人是棲地的物種。當一條路要將你的家切割成二半時,生態廊道就是棲地之間的橋樑,減少讓全家(所有的物種)因為這條路切割造成的隔離。

道路造成棲地的切割,會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而透過生態廊道構置,可以模擬生物的完整棲地,所以不管是天上飛的,水中游的、陸上走的、土裡鑽的…..,當你發現社區有這樣的需求,就可以開始想要怎麼做。

設計生態廊道 從觀察與紀錄開始

生態廊道是很新的觀念,目前在台灣進行的多為大尺度的生態工程。不過,出現在我們自己家中的附近野生動物,通常是住家生態品質的指標。像蛙類會吃食蚊蟲;非洲大蝸牛、蛞蝓、蚯蚓等軟體動物是土壤肥沃與健康的秘密;蝶類則帶來豐富生活美感。為了讓生活更美好有趣,也基於生物互相依存的道德感,身為人類的我們可以嘗試用一些方法,減少交通對他們的傷害。

觀察與紀錄是必要的基本功夫(註1)。剛發現有死傷的情形,記錄下發現地點的路段、時間、物種特徵、上網搜尋比對名稱、建立觀察紀錄。接著從觀察當中,尋找物種野生動物行為的特性,來設計有效的生態廊道!

不同物種有岐異的行為表現,觀察各種動物不同的習性,是設計生態廊道重要的參考基礎資料。例如遷徙、出沒的路徑與時間;喜歡產卵在哪種環境、植物、偏好等等。

設立警示標語、提醒野生動物出沒,是生態廊道的簡易作法之一。許多小型動物像是蠑螈、珠貝,受限於牠們的身體構造,利用較高位的溝渠可以有效限制他們的路徑;另外,蛇會沿著線狀結構像是圍離、水泥牆的屏障移動;蛙類、烏龜則有爬到牆頂的習性;還有一些具遷徙性的蛇類會利用氣味遺跡,在幾年的反覆遷徙過程當中,這些氣味會引導牠們從一個季節區到下一個季節區;有些物種則是會利用植被或是地形躲避危險,例如松鼠會使用中空的木頭、乾燥的溝渠,作為行進的通道。以上種種個體特性,都是可做為發展生態廊道的重要觀察資料。網路上也有許多大尺度生態工程的圖說,可以提供小尺度概念的想像(註2)。

另一種簡單且常見的作法是,在動物常出意外的之地的前數百公尺,設立社區警告標示、動物死亡說明或減速標誌,提醒有野生動物出沒,請駕駛者小心慢行。

如何在社區推廣?

就像維護棲地是考量整體互動的關係一樣,要做社區生態廊道,凝聚社區共識也是不容忽視的情況。在台灣,目前生態觀察風氣相對不高的社會情境下,從個人開始行動會比較辛苦且效果不佳,但若從家家戶戶願意從嘗試、共識、進而行動,相對來說,也是擴大棲地的概念。

我們可以在社區交流的場合中,分享觀察對象的習性記錄,或是在社區的會議中提出討論,商討道路死亡(Road Kill)的共同解決之道。也可舉辦社區教育課程,激發居民對生態廊道的關懷與討論,讓民眾學習自主觀察與參與,小朋友在參與學習也會理解其他生命對世界的重要性。

如果生態廊道的問題非社區可以解決,觀察者所做的這些紀錄,可連同建議書透過社區發展協會,行文至相關單位,作為相關單位施工策略上的參考資料。

各種形式生命的有趣與可愛,在安靜下來觀察的過程,長期關心、紀錄與整理與了解累積的背景知識,使你知道各種動物生存的需求,也可發現生命環環相扣的重要性,不需豐富的學識與背景,只需關心與尊重,你我皆可做一個生態廊道DIY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