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華民國外來體制解除戒嚴滿20年,不論對於政治或環境運動而言,解嚴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轉戾點,解嚴前在國民黨一黨獨大的統治下,政治、社會運動隱然地形成分進合擊的態勢,逼的蔣經國不得不思考如何開一個宣洩的管道,以免統治體制崩潰,這是人民集體力量展現而換來的成果,卻在民進黨大肆紀念的活動中被模糊,政治人物似乎一再要「提醒」民眾,這一切歸因於民進黨的功勞,若要確保民主的果實,明年的選舉就得繼續支持他們。
然而,解嚴後的20年從社運的角度來看,卻是血淚斑斑,難道廢核政策的失敗、工時案、農漁會改革等,祇能怪罪「國會不過半,國民黨制肘」?更別提民進黨在產業政策上,跟國民黨根本是哥倆好,那些以工程、開發來擴大內需、促進發展;以眾人稅金補貼高污染產業的思維都是一樣的。2000年總統選舉過後,出現了泛藍、泛綠之稱,兩軍費了大部份的時間精力在政治議題上虛耗,但其他民生議題卻呈現真空狀態,甚至連年度總預算都被擱置一旁,近來的第三勢力說,就是趁著社會上不滿過於簡化的非藍即綠,非綠即藍這種二分情勢而生。
台聯可說是最近一波第三勢力的開端,2006年底的北高市議員選舉,台聯席次大減,單一選區兩票制即將上路,恐有被邊緣化的危機,因此改弦易幟,宣稱台灣早已獨立,將把關心層面拉到民生等社會議題,標舉所謂中間偏左的路線。一方面,我們訝異台灣怎能前一天還不是獨立國家,後一天就突然獨立了?另一方面,卻也沒有看到台聯提出任何以左出發的政策,只做了徵選改黨名、修改黨章等表面工作,更別提該黨的國會議員,不乏以前國民黨黨內地方型的人物,在產業、環保等議題裡,不但不左還右得很,除了極少數的委員外,社會形象與「中間偏左」實在相差太遠,也許正因如此,今年以來,台聯才幾次邀約社運團體座談,甚至提議代表台聯參選,想為該黨增添一點「左」的色彩。
最近浮出檯面的第三社會黨,是由民進黨內一群年輕幹部出來組成的,他們認為錯誤的半總統制和兩黨體系,將歷史衝突予以制度化,台灣必須進行第8次修憲,以議會內閣制、聯立式的單一選區兩票制,來緩和目前「民主內戰」的局面。許多人已經對政治惡鬥極為反感,但從選民的角度來看,批判國民黨或民進黨於今再也不是特別進步的事,重點是代表什麼樣的第三勢力?除了標舉修憲等政治目標外,至今看不到該黨提出關於社會改革的實際政策,難保選民不會聯想起10年來2大黨的歷次修憲訴求,不也都是聲明修一次憲能換30~50年長治久安嗎?
至於最近也極有潛力的綠黨,環境屬性無庸置疑,但綠黨若是一個政黨,並且想要吸引選民在第二票支持他,終究必須提出除了環境以外的政治主張,舉凡國防、外交、經濟、產業,甚至統獨等,如果沒有其他面向的政治言說及行動,人們恐怕會把綠黨只當成一個參選的環保團體,也許會因候選人形象清新而願意選人,但卻不一定有動力在「黨」這一票投下去。
當國、民兩黨的政治操作,已擺明是在分割選票市場,不解決問題,只突顯問題時,第三勢力各政黨除了政治訴求外,也必須觀照社會面向,第三社會黨為台灣的歷史、政治發展提出了一套分析,但民進黨也有其一脈相傳且愈形鞏固的理論基礎,並且依靠其很深的歷史意識攫取支持;重要的是,其黨內成員早年確曾參與社會部門的工作,親身跟基層民眾走在一起,進而掌握了民意所趨,至今還獨攬某種進步的象徵,吃以前在社運的「老本」。第三社會黨的青壯幹部們,雖不乏社會部門的人脈,但卻絕少實際參與社運運作,要如何單憑論述而獲取選民支持,恐怕還必須要有更多誠意與努力。
也許有人覺得,小黨不易出頭,鼓勵都來不及了,對於第三勢力何必這麼吹毛求疵?但一路走來,社會改革面臨的挫敗,豈不是因為選民們太寬容?只要敢批評國民黨,我們就支持,只要稍稍對環境等社會改革釋出友善態度,我們就感激,但活生生的教訓就在眼前,看到兩大黨支持者被出賣的無奈與難堪,這些經驗告訴我們,今日要求政黨不要打迷糊帳,日後才沒有模糊地帶。
為現況焦慮的人要問:不組第三勢力投入選舉,進入國會,難道就束手就擒,讓這些政客胡作非為嗎?這個問題,正好可以用日前看到一位令人尊敬的環運工作者李根政先生,寫的一段文章來回答,李根政寫道:「....台灣政治板塊變動迅速,許多希望透過參政快速解決環境問題的朋友,曾鼓勵根政參選立委,也有政黨徵詢列入不分區立委的名單。然而,根政心之所繫仍在人民的意識提昇,民間社會力量的集結等長期深耕之工作,因此皆已婉拒。」
要做出不選舉的選擇,其實可能比要選舉還來得不容易,當這個社會把政治選舉當成最快的、也是唯一的解決方式,當這個社會的精英把全心都放在政治操作上,卻沒有更多人願意投入社會改革與啟蒙,這才是我們應當憂心的。因為只有當在上位者,發覺人民有自己的力量,當在上位者,發覺人民不再是可以這麼輕易地分割跟掌控,那時,我們才真得能撼動且介入政治,真正的改革契機也許才會發生。
這一波第三勢力的出現提醒我們,社會上開始有不同於兩大陣營的想法,不管短期內的選舉運動是失敗或成功,都表示台灣社會確有新的政治空間,但代表第三勢力的各政黨如果要獲得支持,應該不僅僅只因為是第三選項,而是因為其理念值得被肯定,而且是真正地與基層人民站在一起,才有可能贏得那些不再相信政治的選民的支持、破除那些因政黨惡鬥而冰封的心。如果這些政黨關於社會改革的政策和主張都還不夠清楚,也許這表示,台灣社會形成第三勢力政黨的時機還沒到,現在只是前哨戰的整備階段,基層的社會組織以及人民意識提升的扎根的工作,或許也該是希冀改革的政治工作者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