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鷗伴我行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燕鷗伴我行

2007年08月15日
文字:郭志榮(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忠峰(公共電視記者)

岸邊棲息的燕鷗。圖片來源:陳忠峰一艘小艇,朝向燕鷗繁殖的離島,在群鷗飛翔的藍色天空下,一位澎湖老師,長期守候著澎湖的生態。十多年來,觀察新生命的誕生,目送燕鷗群的遷徙,在辛苦的研究歲月裡,心裡藏著一個孩童的夢,在孤島天涯,燕鷗伴我行。

搭上快艇,澎湖沙港國小老師鄭謙遜,準備前往小白沙嶼,調查島嶼上的燕鷗生態。由於島嶼保持自然原貌,船隻靠岸時必須相當小心,以免觸礁出事。小白沙嶼由於有著壯闊的柱狀玄武岩景觀,在1992年劃為玄武岩保護區,全面禁止登島破壞,多年下來人跡罕至,反而成為燕鷗良好的繁殖棲地。

三十五歲的鄭謙遜,十多年前,進入燕鷗生態調查領域,漫長的研究生涯,讓他走遍澎湖大大小小的離島,記錄觀察燕鷗的生態,成為澎湖燕鷗的生態專家。根據調查,澎湖常見的燕鷗有六種,分別是蒼燕鷗、小燕鷗、紅燕鷗、白眉燕鷗、鳳頭燕鷗、玄燕鷗,在四月到八月間到澎湖產卵繁殖,屬於夏候鳥,其中貓嶼的玄燕鷗備受國際重視。

踏上小白沙嶼,鄭謙遜帶著合法申請進入保護區的研究團隊,開始計算今年燕鷗產卵的巢位。小白沙嶼的燕鷗,以白眉燕鷗與蒼燕鷗為主,產卵在岩縫或草叢中,為了計算產卵數量,走在產卵區,必須萬分小心。

離開小白沙嶼,前往另一處玄武岩保護區雞善嶼。雞善嶼由大、小雞善二座島嶼組成,島嶼沿岸都是高聳直立的柱狀玄武岩,成為澎湖旅遊的知名景點。島上燕鷗族群以紅燕鷗、蒼燕鷗與鳳頭燕鷗為主,在島嶼上選擇不同區域繁殖,不同區位的選擇,成為重要的調查主題。

人員進入棲地,造成燕鷗驚擾,但是為了保護物種,瞭解棲地變化,也只能在研究時,將干擾降至最底。由於鳳頭燕鷗體型較大,較不畏懼人類,對於落單的侵入者,常常以俯衝迫近的方式,威脅侵入者離開繁殖區。研究人員行進時,必須小心腳下的鳥蛋安全,又必須提防頭頂的鳥嘴攻擊,調查過程萬分辛苦。避開鷗群的衝撞,卻沒想到島上遍佈蟻群,過久站立一個地方,蟻群立即爬上腳部叮咬,研究者面對身體的疼痛,卻想到島上蟻群,會不會對孵出的幼雛,造成重大的傷害。

研究者在高溫的的沙灘上受著曝曬,是為了進行捕捉標示工作。圖片來源:陳忠峰 終於抓到燕鷗,研究者立即進行標放的工作,以瞭解燕鷗遷徙的路徑。圖片來源:陳忠峰 燕鷗近照。圖片來源:陳忠峰

為了瞭解燕鷗遷徙路徑,必須進行捕捉標示的繫放工作。鄭謙遜選定活龍灘的燕鷗群,進行誘捕工作。對於相當敏感的燕鷗,沙灘上的繫放,成為人與鳥鬥智的考驗,縱使有著偽裝帳遮蔽,但是不時前來偵察的燕鷗,彷彿視破人類的詭計。

時間分秒過去,燕鷗始終不受騙入籠,研究者就在高溫的沙灘上,無奈地受著曝曬,於是心急之下,各種怪招出現,包括沙灘曬烏龜的招式。終於,一隻親鳥回巢孵卵,進入籠中受到捕捉,開始進行標放的工作。

進入繁殖季末期,許多雛鳥孵出,在沙灘上自由奔跑,島嶼充滿生命的氣息。沙灘上,人與鳥之間,又緊張又親密的關係,在海角孤島上演,生態的美景,成為動人的影像。

為了燕鷗研究,鄭謙遜考上動物研究所,增進專業知識,但是國小老師的身份,也讓他將研究所獲知識,轉成學童們的課外活動,讓學生接觸屬於故鄉的特有生態。對於孩童們,在炎熱的沙灘上,吃冰好像比賞鳥重要,鄭謙遜只能苦口婆心的教導,希望生態的觀念,能在孩子們心中生根成長。

成群的燕鷗使島嶼充滿生命的氣息。圖片來源:陳忠峰在這塊燕鷗繁殖區上,實際上不斷上演人與鳥的爭戰,早期島嶼居民踏過灘地,到灘地上撿蛋維生,衝擊燕鷗生態。隨著保育觀念抬頭,當地居民從撿蛋維生轉為巡守保育,但是觀光經濟興起,美麗的灘地,又成人鳥爭地的戰場。

如何在保育與觀光之間,找出一條平衡的線,成為澎湖野鳥協會努力的目標,舉辦十多年的賞鷗季,也是為了推廣保育觀念。在一趟貓嶼的賞鷗行程中,冒著海上風浪,大家想一睹台灣最早的燕鷗保護區,看看島上獨特的玄燕鷗生態。

在風浪中,鄭謙遜為船上乘客講解燕鷗生態,介紹稀有保育候鳥的玄燕鷗。回程時刻,鄭謙遜疲憊地坐在船上,海上風浪讓人難受,但是燕鷗的生存危機,更讓人擔憂。隨著研究時間的增加,鄭謙遜觀察紀錄到更多的燕鷗生態,甚至在演講之中,有如介紹自己的海島朋友。

【採訪側記】

保育燕鷗,常常和居民造成衝突,鄭謙遜和許多生態研究者,面臨相同的難題。長期研究的孤單,居民誤解的指責,常常讓許多研究者挫折退縮,但是鄭謙遜堅持信念不願放棄,為著就是孩童時的夢。

在藍海島嶼上,一位老師看著燕鷗漂浪飛舞,也許前來繁殖,也許成長離去,但是在燕鷗伴我行的守候中,藏在依戀故鄉的濃郁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