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海島,本島加上離島之海岸線總長為1600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地質的多樣性與變化,蘊藏豐富的生物與景觀資源,珍貴、美麗、卻也極端地脆弱,另一方面,受全球暖化影響,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海岸地區首當其衝。以台灣海岸的現況來看,海岸工程似乎被認為是守護台灣海岸第一道防線。
海岸生態工程的觀念有別於一般海岸工程,除了防止海岸災害,保障人民安全,同時要確保海岸原有自然形態與附近生態系統、景觀、文化與社會經濟等各種因素之永續發展。這幾年政府與民間工程部門在生態轉型上的努力,可以看到許多綠意盎然的堤防。透過生態工程的原則——「尊重自然預留空間、維護生態多樣性、結構物與景觀環境之融合」(註1),讓我們一同來檢視當前的海岸生態工程。
台灣地狹人稠 海岸地區過度使用
就「尊重自然預留空間」這點而論,台灣地小人稠,就是一大難題。沿海土地開發的型態,主要包括闢建海埔新生地、設置濱海工業區、興建商漁港、從事水產養殖、觀光遊憩土地利用及廢棄物處置場所等。「堤防效應」之下,人們相信,堤防除了可以保護身家性命,更能夠提供便民利用的空間,也因此更積極地利用海岸,甚至設置更多旅遊設施,侵佔本來不該佔的土地。
不過,這樣的過度使用,卻可能為環境災難埋下伏筆。2005年卡崔娜颱風在美國東南造成的重大災難即為顯例。(註2)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曾在印度洋海嘯事件之後表示,「紅樹林、珊瑚礁、海岸防護林等海洋生態系統以及完整的海岸系統,對減輕海嘯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破壞力有著明顯的作用。……它們是自然形成的,因此具有天然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註3)
南亞海嘯發生當時,泰國普吉島的萬豪酒店,因為地處海龜孵卵區域,嚴格遵照環保標準管理環境,因此附近的紅樹林保存良好,「那裡遭受的破壞顯然比其他地方小」。(註4)
水泥化思維 造成惡性循環
生態強調的生命週期(life cycle)是可以藉由能量的傳遞的過程,可以被轉化、再生,正是永續發展所追求的「生生不息」互動關係。適應現地的生物,有其特有之生態區位(niche),及獨特的適應力,非人類規劃的統一式植被所可以取代。因此,生態工程當中的「維護生態多樣性」理解,應是現地植被生態的多樣性展現與維護。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統計,台灣加上澎湖約1600公里的海岸線,去年自然海岸線比率僅剩約50.9%,台灣本島僅剩下44.7%。西岸人工化比例極高。….海岸線人工化的比例高達9成以上。(註5)從西部海岸線水泥化的情形看來,台灣因應海岸沖刷、海岸線倒退等問題,過去只有水泥化的思惟,海岸水泥化後引起的「突堤效應」、「生態棲地破壞」等環境問題,反而需要投注更大經費來補救,可說是惡性循環。
最富裕的國家 也應尊重生態
隨著全球氣候異常、海平面上升,海岸生態工程觀念的轉變,仍是人類在有限陸地上生存的一線矚光。概括說來,氣候變遷對海岸的可能衝擊包括海岸侵蝕、洪氾、鹽水入侵及其他間接效應。國際上,對於因應可能的衝擊,有許多作法與建議。
東南亞海嘯之後,世界自然基金會對海岸生態環境提出幾點建議,例如緩衝海嘯影響的珊瑚礁、紅樹林、濕地和森林的設置(註6)。再者,高潮警戒線附近設立安全警戒區域,並且不要進行海岸線的開發,基金會並呼籲在這些地區制定嚴格的海岸管理政策和規劃,更積極地落實這些政策和規劃。
此外,新觀念與技術的發展也是關鍵。素有「低地國」之稱的荷蘭,因應水患之憂,設計出會「游泳」的「兩棲屋」(Amphibious Houses)。即使海水或河川洪水溢流過堤防,這些兩棲屋不會被沖毀,而會漂浮在水面上,隨水漲「房」高。獨立的兩棲屋還可與其他兩棲屋連結扣合,成為兩棲社區,洪水來臨時,整個社區一起安全的漂浮在水面上。(註7)
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尼地區主管穆巴拉克‧阿曼說:「盲目的海岸開發使海嘯的影響變得復雜。我們應該確保不再犯過去的錯誤。」災難之下生命無力可施,金錢無處可用,台灣目前面對的問題,也是全世界的難題。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佛拉文(Christopher Flavin)說:「即使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富裕的國家,也必須尊重自然生態,加大保護環境的力度,才可以避免災難的發生。」(註8)
根據中央大學應用地質所的資料推估,到2100年時,全球海水平均基準面可能高出58公分。許多現存的海堤、河堤的功能將完全消失,濱海工業區、垃圾處理廠、濱海道路、港灣設施都要面臨嚴重的破壞,乃至喪失功能(註9)。台灣海岸生態工程的難題僅是起步,如何從認清環境事實開始補其不足,並確立努力方向,集結國家、企業、民間與學術的共識與力量,共同突破傳統思維、發揮創意的思考,值得全民深思與努力。
海岸生態工程如何朝永續邁進?全球變遷的考驗是危機,也可能是轉機!
引用資料來源:
註1、郭金棟 海岸整治與生態工法應用之案例
註2、美國卡崔娜颶風(Katrina) 災害事件初步分析報告
註3、專家認為:保護沿海生態可減輕海嘯破壞力
註4、環境變化與災難
註5、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註6、災後應進行綠色重建
註7、西雅圖凹凸鏡
註8、大自然的報復不會對富國格外開恩
註9、全球變遷導論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