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跟著海草一起減少的儒艮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泰國:跟著海草一起減少的儒艮

2025年04月08日
轉載自對話地球;文:西里潘尼.蘇普拉提亞(Siripannee Noina Supratya,泰國記者);翻譯:子明
曾經繁茂的海草床如今只剩下漆黑的草根,這一變化促使泰國政府和研究人員啟動了危機應對措施。

埃及紅海,一隻正在吃海草的儒艮。圖片來源:Andrey Nekrasov(Zuma Press,Alamy)

披亞叻.昆拉差(Piyarat Khumraksa)在梳理泰國政府過去五年的儒艮死亡數據時,未曾料到自己會揭開一場國家級的危機。泰國海洋與海岸資源部(Department of Marine and Coastal Resources,簡稱DMCR)在2023年和2024年記錄的儒艮死亡數量遠超往年,但具體原因尚不清楚。

昆拉差是一位海洋獸醫,常年在泰國南部的甲米(Krabi)、董里(Trang)和沙敦(Satun)等沿海省份工作。在這些地區,曾經繁茂的海草床如今已逐漸消失,依賴海草為生的儒艮也在隨之數量銳減。他所在的海洋與海岸資源研究中心(Marine and Coastal Resources Research Centre)位於安達曼海(Andaman Sea)南部,恰好能俯瞰大片海域。

昆拉差表示:「早在五年前,我們就注意到海草出現了問題。但到了2023年和2024年,情況變得十分嚴重。生活在這一帶的儒艮已經遷徙到西海岸的普吉府(Phuket)、攀牙府(Phang Nga)和拉廊府(Ranong)尋找海草。這種情況,我們還是頭一回見到。」

在泰國,被衝上岸的儒艮幾乎從未存活。2024年12月30日,一頭已經死亡的儒艮在甲米被沖上海岸,將當年儒艮的死亡總數定格在45隻。2023年,死亡數字是40隻。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長差霖猜.西利翁(Chalermchai Srion)曾於2024年10月表示,泰國每年死亡的儒艮數量通常在13隻左右。

董里省,尤其是穆島(Mook)和里邦島(Libong)附近,已經成為了儒艮擱淺的重災區。昆拉差指出,這片海域曾經廣袤的海草床,如今幾近消失。對此,《對話地球》採訪了在泰國南部宋卡王子大學(Prince of Songkla University)海藻海草研究部(Seaweed and Seagrass Research Unit)實驗室的米莉恰.斯坦科維奇(Milica Stankovic)。據他介紹,甲米省南茂灣(Ao Nammao Bay)的海草覆蓋率,從過去60%的健康水平驟降到2024年的1%。

海草大面積消亡的主要原因,普遍被認為是全球氣候變遷引發的的連鎖反應。其中一個便是泰國附近海域潮位異常偏低,大片海草因此暴露在空氣中,最終枯死。

目前,各方正採取各種措施拯救泰國的儒艮,包括恢復海草床。 然而,許多人擔心,儒艮種群恐難以恢復到往日的規模。

種群數量暴跌

根據泰國DMCR的一項調查,2022年泰國周邊水域共有273頭儒艮,大多數生活在安達曼海西海岸。然而,僅從記錄在案的死亡數位來看,泰國的儒艮種群或許已經減少了約三分之一。真實的死亡數量或許更高,因為可能有很多遺骸尚未被發現。

儒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易危物種,距瀕危僅一步之遙。牠們是現存唯一的海洋草食哺乳動物,幾乎完全以海草為食。而在泰國西南安達曼海溫暖的淺海海域,海草曾經十分繁茂。

歷史上,人類曾為了獲取儒艮的牙齒、肉、甚至是據稱具有催情功效的眼淚而對它們進行大肆捕殺。直至1961年,泰國才正式將其納入法律保護。如今,隨著保護儒艮的理念深入人心,捕殺已經不再是主要威脅。 而且,儒艮還因其對生態旅遊者的吸引力而備受重視。

儘管受到法律的保護,昆拉差指出的種群減少趨勢仍令人擔憂。2019年1月至2024年11月間,被衝上安達曼海海岸的儒艮中,許多都極為消瘦。

儒艮死亡事件中,只有12%可以歸咎於人為因素,例如被漁具纏繞或者遭受船隻撞擊。

雖然確實觀察到一些盜取儒艮牙齒的現象,但昆拉差表示,這更像是偶發事件,且發生在儒艮死亡之後。屍檢結果顯示,儒艮吞食塑膠垃圾的情況並不多見,因此可以排除塑膠污染是儒艮主要死因的可能性。

死亡的儒艮中,有40%由於腐爛嚴重,無法確定死因。為查明這些死亡事件背後的「自然原因」,昆拉差已經開始向大學和研究人員尋求説明。他希望弄清楚,近期儒艮死亡數量激增究竟是由饑餓、疾病、還是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截至目前,他的研究結論已經指向了一個明確的趨勢:海草床的減少與儒艮死亡數量的增加密切相關。

潮位降低、海草消失

儘管很多研究人員將儒艮死亡數量增多與海草減少聯繫在一起,但泰國政府對此依然持謹慎態度。DMCR主任賓薩.蘇拉薩瓦迪(Pinsak Suraswadi)指出,除了海草退化之外,疾病、其他物種對海草的覓食壓力以及沿海開發造成的棲息地破壞等因素,也可能在這場危機中發揮了作用。然而,海草的大面積消失仍然是令專家們最為擔憂的問題。

雖然海草的生長狀況本身會存在季節性變化,但專家強調,目前的退化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蘇拉薩瓦迪向《對話地球》透露,研究人員正在努力查明造成了海草大量死亡的具體原因。 一個核心觀點認為,潮間帶海草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是主要因素,而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潮位異常偏低時。

蘇拉薩瓦迪解釋說:「2023年的數據顯示,低潮水位下降了20到30釐米,這導致海草露出水面的時間更長了。深水區的海草雖然可以存活下來,但卻面臨其他以海草為食的海洋動物的覓食壓力。」

蘇拉薩瓦迪把海草面積縮小歸因於海洋和大氣條件的週期性自然變化,即「氣候震盪」(climate oscillation)。 著名的聖嬰/反聖嬰現象便是其中之一,但還有其他類型的氣候振蕩。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是哪一種振蕩造成了近期的低潮,但結合高於常年的氣溫,一些專家認為,這種變化很可能會讓泰國的海草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


泰國南部宋卡王子大學的海藻與海草研究部正在調查海草大規模死亡的原因,並探索可能的解決方案。圖片來源:Siripannee Noina Supratya

蘇拉薩瓦迪說:「過去幾年,低潮水位不斷降低,海草暴露在極端氣溫中的時間更長了。 這讓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更多物理海洋學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充分理解這種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消失的海草床

董里省的里邦群島野生動植物保護區(Libong Archipelago Wildlife Reserve)和昭邁海灘國家公園(Hat Chao Mai National Park)曾以廣袤的海草床和生機勃勃的海洋生命聞名。 在那裡,遊客們甚至還能有機會一睹儒艮的真容。然而,到了2024年,這些曾經繁茂的海底海甸已經變成了一片漆黑的不毛之地。

「我們依然不清楚造成海草大規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斯坦科維奇表示。她認為,這並非完全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但氣候變化和其他人類活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加速了海草的消亡,目前仍不清楚。

「據我們所知,普吉可能是泰國唯一一個仍有海草的地方了。 但考慮到已經有大量的儒艮遷徙到那裡,我並不認為那裡的海草可以維持它們的生存,」她進一步補充道,「魚類、螃蟹、海馬等將海草床作為棲息地和繁殖地的物種同樣受到了影響,但關於它們的討論幾乎沒有。」

拯救儒艮

在研究人員努力查明海草死亡原因的同時,拯救泰國現存儒艮種群的行動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 2024年11月,DMCR起草了一份由四部分組成的應急方案:一、確定現存儒艮種群數量;二、確認新的遷徙路線;三、修復海草棲息地;四、研究其他解決方案,如設立臨時投喂點。DMCR還研究了外國水族館如何飼養儒艮和海牛。

同樣在11月,DMCR開始向普吉周邊海域向儒艮投餵葉菜類蔬菜(如芥藍、空心菜、白菜等),作為海草恢復前的權宜之計。然而,一隻成年儒艮每天能夠吃掉多達30公斤的海草,恢復海草生長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曾負責DMCR小規模海草恢復專案的拉達婉.頌薩旺(Laddawan Sangsawang)提醒道,事實證明,以往的海草恢復專案充滿挑戰。

她在談到泰國發現的13種海草中的一些品種時說:「我們只嘗試恢復了幾個品種。例如,對於泰來草(Enhalus acoroides),我們會選擇該物種曾經生長的區域進行恢復。而對於體型更小的絲粉藻屬(Halodule),如果採用的技術不當,有時幼苗會漂走,或者被海洋動物吃掉。」

頌薩旺還指出,目前一些季節性變化規律還沒有充分搞清楚。而且,在某些地區,海草恢復工作與當地漁民挖貝類的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重疊,漁民用耙子挖貝類時,會對海草造成破壞。

如果想讓泰國海域的儒艮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扭轉棲息地喪失的趨勢。科學家強調,如果不深入瞭解這場生態崩潰的根本,那麼恢復工作或許也不能為儒艮帶來可持續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對話地球,原文標題〈泰國:失去海草,也就失去了儒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