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甩中國打壓 用環保作外交的100種方法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不甩中國打壓 用環保作外交的100種方法

建構生態城市願景 打入國際城市結盟的新興市場

2007年08月25日
作者:莫聞


中國打壓下,影響台灣與國際接軌。照片來源:總統府。

最近傳出國際鳥盟(Bird International)遭中國施壓,多次行文中華民國野鳥學會(Wild Bird Federation Taiwan)要求改名;碰巧,環保署長陳重信在美國作環保外交,也提出了類似的說法──中國在國際上孤立台灣,重創了台灣的環境保育工作

有中國強鄰在國際上施壓,的確影響到台灣與國際社群的環保合作,然而,若能詳察國際環保趨勢,厚植台灣的環保實力,將可不只找到100種方法用環保作外交,突破中國官方對我的打壓與孤立。

環保外交的第一戰略要地,就是城市。


倫敦收取塞車稅後,塞車情況有所改善,圖為國王十字車站前路況。攝影:莫聞。

何有此說?先提供三則消息。其一,近日美國5個都市擬串連起來,收取「塞車稅」,彌補開車族造成市區壅塞、空氣污染的損失,以節制汽車的石油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其實「塞車稅」的實施在英國倫敦已行之有年,燃燒傳統石化燃料的車輛入城必須繳稅,不過若駕駛油電混合動力等環保汽車入城,塞車稅可免。此政策造福了一家「綠蕃茄」(Green Tomato)租車公司大發利市,該公司清一色出租環保車,雖然投資成本較高,卻因市府政策而吸引更多消費者上門。

其二,今年5月中旬,全球40個主要城市齊聚紐約召開「C40城市氣候高峰會」(C40 Large Cities Climate Summit),展開結盟,共商對抗全球暖化大計。在這場會議上,從英國的倫敦、加拿大的多倫多、美國的洛杉磯等城市,紛紛從節省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政策端出環境政策。

其三:台灣消息。本月中旬,經建會邀請英國「永續創新環境顧問公司」(Sustainable Innovation Lab,SILAB)總經理馬丁查德(Martin Charter)博士,以及研發經理鄭一青發表演說,捎來他們為多國政府和多個國際企業擔任環境顧問的經驗。其中一項重要的訊息便是,為了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世界各國紛紛提出零碳排放的生態城市願景,並由大城市展開結盟,擴大綠色產業的市場基礎,讓綠色產品得以藉由市場擴大,降低生產成本,進而有利可圖。

於是乎,三則消息拼成了一幅完整的圖像。這是一股隱然成型的國際趨勢,由於綠色產品受限於市場規模,價格居高不下,進一步導致綠色產品難以普及,形成一雞生蛋、蛋生雞的惡性循環。於是各國在不得不因應全球暖化的壓力下,構思出一套藉由城市結盟來擴大市場基礎的方法──建構一個植基於不同區域城市結盟所形成的新興綠色市場,而種種塞車稅等環境政策,乃至於生態城市的願景,則是各城市扶植綠色產業的前導車。在這裡,綠色思潮與資本主義運作邏輯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了。

這對於台灣突破外交困境的啟示,或許是利用城市建構環保外交的新出路:以大都會為戰略要點,提出一套生態城市的政策願景,創造綠色產業發展的誘因,以增加城市結盟的談判籌碼。然而,腳步要快。在這新興綠色市場的大餅中,東亞地區包括中國的北京與上海、泰國曼谷、越南河內、印尼雅加達、南韓首爾與日本東京,都已率先加入C40城市氣候聯盟。台灣若嗅不到這股潮流的關鍵時機,恐將錯失先機。君不見北京2008奧運、倫敦2012奧運與上海2010世界博覽會的籌備工作,均與生態城市的願景相扣合,台灣的城市光喊申奧口號,卻提不出具競爭力的條件。


倫敦近郊BedZED生態村。攝影:莫聞。

以生態城市願景作綠色外交的戰略要點,除了「利」之所在,實質上也是解決人類環境問題的輻輳要地。目前全球已有超過半數的人口居住於都市之中,每星期持需約有100萬人往城市移居,預估到2030年,全球將有60%的人口居住於城市。快速的都市化對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威脅,但相對來說,解決城市環境問題,即等於化解了一半的環境問題。

環境政治學者林子倫早在2005年世界環境日之時,即已提出此類論述:「城市將會在未來的環境政策與策略中,扮演重要的關鍵角色…城市在全球經濟體系的生產、技術與能源消費中心的角色,讓城市成為氣候變遷的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關鍵網絡節點…它將開啟城市環境外交的新網絡,台灣的城市可透過與其他城市的合作,連結成新的治理網絡,經由城市經驗的交流,擬定因應氣候變遷的策略與行動方案。」(詳見《後京都時代的城市角色: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關鍵節點》一文)倫敦市長李文斯頓(Ken Livingstone)在C40會議上更說:「城市是對抗全球暖化戰役的決勝點。」由此可見,建構生態城市願景在化解環境問題與突破外交困境上的實質意義,自不待言。

打造生態城市,既是實質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案,兼可促進產業轉型,創建綠色產業市場利基,藉此與全球城市連結,提昇競爭力,一舉數得。

以生態城市願景作綠色外交,應該還有更多可能性。明年初的總統大選與新制立委改選將近,不妨以此來檢視諸多候選人中,誰是有此綠色遠見的人物。只要作為選民的我們在乎這點,相信以台灣政客或政治家的睿智,自能由此發想出突破中國打壓,實踐綠色外交的100種方法。